人口学
-
消失的城乡边界线[日] 高桥博之 著,肖俏 译《消失的城乡边界线:日本的奇迹》以日本的城市和乡村作对比,记述了作者高桥博之对当今日本农业、渔业、地域经济、消费方式、信息社会中人们种种生活方式的观察和思考,希望给那些想寻找自己、询问如何才能使人生有意义的人提供一份答案。当高桥博之的人生面临挫折与烦恼时,他通过创办《食通信》杂志的实践,帮助自己及更多人寻找到一种活着的现实感以及与他人的关联,从而发展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可替代、持续深入的关系。
-
人口社会学杨菊华,靳永爱 著《人口社会学(第二版)/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概论,介绍人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理论脉络、发展历程和研究范式。二是人口过程与社会运行,描画人口的生育、死亡、迁移分布等问题。三是人口结构与社会基础,阐述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婚姻家庭和社会分层状况。四是人口特征与社会发展,关注人口贫困、人力资本与人口质量,以及人口状况与政治格局、人口特征与经济发展、人口特征与民生发展等方面的关系。根据新时代新背景下的发展变化,《人口社会学(第二版)/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本次修订新增了“人口贫困”“人口特征与经济发展”“人口特征与民生发展”三章内容,更新了数据与图表,添加了分析案例,在相应的主题下补充了近几年新的理论讨论、研究结果或政策,比如流动人口变动趋势、新型城镇化、新社会阶层等。《人口社会学(第二版)/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力求帮助学生把握人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相关理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解决人口社会问题的能力。
-
人口健康领域科技基础性工作数据资料集成与规范化整编尹岭,付磊 著《人口健康领域科技基础性工作数据资料集成与规范化整编》整体回顾了自1999年启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到“十一五”末期人口健康领域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及其数据资源的基本情况,理清了我国人口健康领域基础性工作数据、资料的底数。《人口健康领域科技基础性工作数据资料集成与规范化整编》系统性讨论了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规范化整编和共享利用的技术方法,介绍了整编形成的人口健康领域的数据资料编目、专题数据集和综合数据产品。结合我国人口结构与质量、疾病防控、健康产业等人口健康领域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与挑战,探讨了预防医学、生殖医学、精准医学、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认知与行为科学、整合医学、医学信息技术、中医药等方面的科技发展趋势及前沿、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人口健康领域科技基础性工作的规划和部署提出建议。
-
艺术人类学易中天 著《艺术人类学》是易中天关于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并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和材料来研究艺术本质的著作。该书分两部分,即上编“发生机制”和下编“原始形态”,上编又分走出自然界、人的确证、图腾原则、原始冲动、实践思维、理性精神、神话模式等八章,下编分工艺、建筑、雕塑、人体装饰、舞蹈、戏剧、绘画、音乐、诗歌等九章。 该书的研究对象,并非一切艺术现象而仅限于原始艺术(史前的和现代原始部落的),因此涉及的艺术原理,也仅限于与之有关的部分,与一般艺术原理著作有所相同,而对于与原始艺术有关的文化人类学原理,则颇为关注。同时本书也是一部美学和文艺学著作。
-
人类简史 匠心阅读系列[美]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著,白马 译房龙以深厚温情的人文关怀和幽默睿智的笔墨叙述了数千年的人类发展史: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源起,希腊与罗马时代的辉煌,中世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近代城市的兴起,文艺复兴,近代的美国革命,科学时代的出现。。。。 该书曾入选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b并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广为流传。
-
莫忘我[新加坡] 汤玲玲 著本书的61篇文章中,除了59篇从2008年至2015年载自新加坡《联合早报·星期天(想法)》的专栏“学人视角”和“零距离”的文字,也特别收录了1992年在《联合早报·文艺城》刊登关于陪我的家翁回福建家乡探亲的《归乡》,以及1991年刊登在《波希米亚》杂志“过客小站”专栏关于在20世纪80世纪末在日本冲绳琉球大学留学体验的《一首歌,一个故事》,作为我对那段青春时期的留念。
-
灵魂猎人Rane Willerslev 著本书是一部富有洞察力的、极具原创性的关于尤卡吉尔人狩猎生活的人类学著作。尤卡吉尔人是生活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科里拉河上游地区一个鲜为人知的“土著人”部族。作者基于对尤卡吉尔人进行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集中讨论了尤卡吉尔人生活在“镜厅”世界的实践意义,人、动物与神灵共同居住在这个世界,他们都被认为是无穷无尽的互相模仿的双面体。在这个世界,人处于一个“中间状态”,他们的灵魂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身心一体,既是个体自我也是再生的他者。因此,猎人既是人也是他们模仿猎杀的动物。这迫使他们在努力超越差异和维持自我身份的必要性之间进行微妙复杂的平衡。
-
末日松茸罗安清 著,张晓佳 译日本美食家、资本主义商人、老挝丛林战士、工业林、中国牧羊人、芬兰乡村向导……如何讲述珍稀松茸供应链的故事? 乌托邦想象看起来困在一个单程未来里,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人类要如何自处?又何去何从?在一朵缠绕着人类经济活动、种族历史、自然生态及末世生存策略的独特蘑菇当中,或许藏有答案。 在横跨日本东京与京都、美国俄勒冈州、中国云南、芬兰拉普兰等地的田野调查中,作者跟随一条鲜为人知的商品供应链,一步步呈现珍稀松茸的“身份转译”:在废弃工业林悄悄破土而出,被遁入山林寻求自由的瑶族、苗族与东南亚裔采摘者收集,再通过竞价激烈的保值票市场,累积层层价值进入日本,化身为带有强烈象征的礼物。 松茸浓缩在如此奇特的跨地理、跨文化转译过程中,也提一个更宏观的提问——在迈进“人类世”的此刻,不强调发展与进步的社会是什么模样? 人类是否能与各物种保有互不和谐、但又无须掠夺的和平共存?
-
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飙,吴琦 著两代北大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
从部落到国家马克·W. 莫菲特 著请想象如下场景:在一个机场中挤满了安静候机的陌生人。如果候机的不是人类,而是黑猩猩,那惊慌失措肯定是免不了的,甚至很可能出现血腥的杀戮。人类是如何做到与全然陌生的同类共处一室而相安无事的呢?对这个问题大惑不解的人类学家,在很早以前,就通过对黑猩猩展开研究来寻求答案了。在这本书中,生物学家马克·W. 莫菲特带领我们去考察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生物:蚂蚁。在蚂蚁组成的社会之中,每个个体对彼此来说都是陌生的,尽管如此,这些小家伙聚在一起却取得了很多惊人的成就。《从部落到国家》通过观察、分析并总结让匿名社会生生不息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是如何基于一些共同特征,比如服饰、手势、口音、信仰等群体身份标志,实现彼此互动并繁衍生息的。书中结合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全新发现,回答了以下问题:尽管人类害怕外来者,但我们的社会为何仍能发展出像玛雅文明或美国一样巨大的规模?为什么社会能保持独立地位,但却无法避免逐渐走向衰落的命运,直至灭亡?本书的研究视野为我们了解社会的本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