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人类简史[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著,王卉 译《人类简史》系列知识漫画,改编自《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由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教授携手比利时漫画艺术家戴维??范德默伦、法国插画家达尼埃尔??卡萨纳韦,共同精心创作。系列漫画的场景化表达,脑洞大开的虚构故事和一个个像段子手一样的可爱角色,像一部纸上漫画电影,带你穿越人类由古至今的史诗历程。 《人类简史:文明的支柱》是继《人类简史:人类的诞生》之后系列知识漫画的第2部。书中,我们将继续跟随尤瓦尔、佐伊、萨拉斯瓦蒂教授、辛迪和比尔、洛佩兹警探还有虚构博士,探索“农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人类社会的。小麦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究竟有多么重要?战争、饥荒和不平等,是怎么出现的?如果1.2万年前人类没有从游牧者转变为定居者,我们会不会过得比现在更幸福? 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欺骗了人类? “农业革命”会不会是史上的骗局? 知道过去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会明白我们为什么是现在的样子。 有趣、有料还有品的《文明的支柱》将像第一部《人类的诞生》一样继续颠覆你的认知,带来更多惊喜!孔子、浮士德、汉谟拉比国王,还有《乱世佳人》的女主角郝思嘉来到书中,快让我们一起加入这场历史的狂野之旅吧!
-
家庭文化资本与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业教育研究孙文中 著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农民工由个体流动向家庭化流动的趋势转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广泛关注。《家庭文化资本与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业教育研究》以定性研究的方式,以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和个案拓展研究法,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过程来揭示学生的家庭文化资本与学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更精细地描绘两者在文化资本继承与文化资本移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作者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业表现为着眼点,以互动理论、再生产理论和抵制理论为分析视角,从学业成绩、作业完成、学习习惯、学习信念以及学校适应等方面,考察农民工子女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资本继承与文化资本移入的机制,揭示出农民工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学业的影响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长期家庭生活的潜移默化的结果。
-
人类学研究 第十四卷梁永佳 著《人类学研究》是浙江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人类学专业学术出版物,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每年两卷。主要栏目有“论文”“专题研究”“研究述评”“书评”“珍文重刊”“田野随笔”等。
-
中国老龄社会的治理与政策选择彭希哲 等 著《中国老龄社会的治理与政策选择》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集体研究成果。随着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它带来的所谓挑战主要源自变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与现有社会经济架构之间不匹配所产生的矛盾,这使治理模式与公共政策的调整乃至重构成为必须。《中国老龄社会的治理与政策选择》由此从治理及政策安排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中国人口老龄化态势,进而在剖析现有治理研究囿限的基础上论述了老龄社会治理思路转型的必要性,分析了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机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老龄社会的政府角色、家庭政策、社区服务、长期照护体系、就业与消费变迁、区域协调机制等议题,并对具体的战略部署要点及可能的政策选择进行了系统阐述。
-
健康人类学文选景军,陈斌健康人类学高度关注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人类健康的问题,还极为关注健康问题对社会现实、集体意识以及文化认同的作用。因而健康人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即是健康与文化思想的互动以及疾病与社会关系的张力。健康人类学是人类学中为生机勃勃的分支学科之一,近年来在中国也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已经从翻译境外论著和介绍西方理论的历史阶段升华到扎根中国本土的实证研究和思想建树阶段。本文选纳入的研究成果注重了社会分层、疾病认知、就医行为、医事伦理、灵性护理、患者反思、病友互助以及地方生物学对我国公民健康的深远影响。这些研究还从医学多元性、生育制度、带病生存、医患关系、长省安康、临终关怀以及医疗家庭主义等视角,一方面揭示 了我国医疗社会生态持续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阐述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的进步。
-
应对老龄社会的基础科学问题彭希哲 等 著《应对老龄社会的基础科学问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应对老龄社会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集体研究成果。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其影响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与各种历史的、当前的和未来的社会发展要素不断地相互影响,形成一个超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问题。《应对老龄社会的基础科学问题》尝试从老龄社会的人口学基础研究、老年人口健康影响因素及有效干预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老龄社会的经济支持体系研究、应对老龄社会的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体系研究共五个主要领域出发对整个老龄社会的组织和运行进行再认识和再设计,以充实和夯实中国老龄社会应对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创新与实践胡湛 等著,彭希哲 编《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创新与实践》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集体研究成果。随着人口老龄化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国际社会相继涌现出若干治理框架,“老年友好型社会”即其一,其得到诸多推广。《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创新与实践》立足于中国情境,对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研究实践创新予以系统审视,在正视现有认知误区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基础环境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创新、家庭政策与卫生政策、老年社会参与和数字融入、智慧养老及社会治理等议题,对于正处于人口老龄化深化期和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具有特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中国老龄社会的数据、事实与分析翟振武 等著从2000年开始,中国已经迈进了一个全新的老龄社会时代。《中国老龄社会的数据、事实与分析》以全国性、连续性的大型社会调查项目—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数据为基础,从老年人口特征、健康、经济、家庭、社会参与、养老资源、信息技术、体育锻炼、养老安排、心理适应等多视角,全面、系统、立体地描绘了中国老龄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对老年社会的状况、变化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是一幅具有分析特质的中国老龄社会全景图。
-
中国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何文炯 等著,彭希哲 编《中国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力图反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代际均衡与多元共治——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以老龄社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支持需求分析为基础,就老龄社会中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医疗保障、照护保障、养老服务、精神支持和中青幼群体的社会支持以及老龄社会的数字化治理进行了专题讨论,提出了老龄社会的多元共治体系。《中国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将是未来社会的常态,唯有改变现行社会政策体系方能适应。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改变以老年人为中心的思维,注重代际均衡,实行多元共治,保障老年人基本权益,有效支持中青幼群体,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我国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
-
双重时间体系杨清媚本书是基于西双版纳田野的一项历史人类学研究。“双重时间体系”指的是该地区社会由于历史上长期受缅甸和中原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一种二者并接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表现为双重仪式周期交叠而成的社会节奏。从明代以来中华帝国对边疆地带的多重封建是“双重时间体系”形成的主要原因。该书回应了基于民族主义和认同政治对中国边疆民族问题的指摘。诸如版纳这类社会是多重文明关系的结果,这种情况在中国边疆广泛存在。中国历来的边疆治理都充分宽容文化混杂的特点,其制度核心精神恰恰是为边疆提供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