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中国东北地区人口流失及其影响研究侯建明 著本书以吉林省流出人口为研究对象,对吉林省人口流出的现状进行梳理,并了解吉林省流出人口在流入地的就业状况、收入与消费状况,以及参与社会保障的情况等,对吉林省人口流出整体情况和基本态势进行判断。本书以揭示和分析吉林省流出人口的基本特征以及其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宗旨,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模型,通过该模型来研究人口流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吉林省改善人口流失现状、吸引高端人才,促进全面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
中国人口与城市匹配理论及其检验胡尊国 著《中国人口与城市匹配理论及其检验》阐述了我国特色城镇化的几种经济学典型事实,并从产业协同集聚的这一独特逻辑视角系统地讨论我国人口、城市及区域协同的理论机理和未来发展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地剖析城市与人口匹配协同性和矛盾性,具有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创新价值。这些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首次尝试产业协同集聚为假设构造匹配模型以讨论中国城市发展及城镇化相关问题;二,将城市与人口视为独特的双边市场,大量运用匹配理论及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模拟劳动人口流动,试图解释经验数据不能预测的结果;三,首次构建农业、可贸易、不可贸易及劳动力资源四部门均衡模型,讨论落后地区劳动力回流后城镇化发展态势与区域经济收敛问题。
-
重庆市人口普查年鉴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庆市统计局 编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部署,重庆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协同推进,全体普查人员艰苦努力、无私奉献,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积极配合,普查取得了圆满成功,获得了丰富详实的资料。为了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现将汇总的数据资料编辑出版为《重庆市人口普查年鉴(2020 套装上下册)》。
-
自由在高处熊培云 著从意义控制与群体心理等角度出发,这本书着重探讨了身处转型时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在该书出版十年后,世界与人都发生了沧桑巨变,作者特别做了数万字的增订,并致敬所有忧郁赤诚的灵魂。这是一本写给试图探索人生边界者的书。面对来自个人与群体、国家与社会的多重变化,作者分析了“半盘西化”的功利主义、消极的“公共意义”“强制式启蒙”“审美自治”“体制内弱者”等诸多当下仍然备受争议的话题,也一直在追问作为个人,我们为建立一个平等、公正与宽容的社会能做哪些努力。关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变幻莫测的关系以及人如何在当下充满挑战的生活中与自己和解与自洽,并在当下如何启蒙自我、超越逆境,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作者相信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而真正的自由始终在生命的高处。
-
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 著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四五”期间指导我国就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组织就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规划进行了系统、深入解读,并收集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相关政策形成资料汇编。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解读权威,对于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人士更好地理解规划精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政治人类学评论陶庆 著《政治人类学评论》是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政治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国内第一份政治人类学专业集刊;旨在紧扣“权力-权利”互动博弈逻辑,运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论等“三位一体”的扎根理论方法论,展开交叉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本书为总第15辑,收录了4篇博士毕业论文的精简,反映了一个时代中国的发展境况,以一个具体案例,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是不同侧面的缩影。
-
人类学研究梁永佳《人类学研究(第15-16辑)》是由梁永佳教授主编,浙江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辑刊。本辑作为创刊十年献礼,重磅刊载“纪念吴定良院士逝世五十周年暨浙大《人类学研究》研讨会”现场的学者讲稿和相关讨论,既生动回顾本刊发展历程,又全方位、多维度回顾和展望人类学,尤其是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汪晖教授、赵鼎新教授和庄孔韶教授,提纲挈领地点出核心议题,共同探讨人类学面对新的时间、空间和对象,如何突破现存的方法论、本体论困境。多位学者积极互动,分享成果,研讨如何跨越人类学的边界、人类学如何实现本土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此外,本辑特别推出科技人类学专题,关注现代科技冲击下的个体生活和社会命运将何去何从。还刊载了《论君长》《大转型》《昔兰尼加的赛努西教团》等经典书目的读书报告或书评。
-
新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复合补偿机制研究李灵 著本书稿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成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本书在剖析目前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工作的不足、探寻失地农民迁徙流转的利益诉求、丰富补偿方式、规范制度落实的基础上,以失地农民安居乐业分享城镇化的利益为目标,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政府和失地公众两个主体、兼顾经济补偿与就业保障等多种补偿方式,完善失地农业转移人口后期安置社会保障长效复合补偿机制。第一章为绪论,梳理了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以及研究内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再次强调了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问题,其中重点是稳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所涉及的就业、社会、经济等诸多问题。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着制度不完善、规定政策落实不到位、补偿方式单一、缺少长效措施等诸多问题,对于失地农业转移人口的后续社会保障工作是推进新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因此,在推进新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对失地农业转移人口的长效社会保障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也正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在。第二章系统地梳理了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征地补偿的政策发展的脉络,以农业转移人口的需求为政策研究的基点,形成失地农业转移人口补偿政策需求分析框架。第三章从农业转移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分析其能力特征,构建失地农业转移劳动力基本能力评估模型,综合评估这类劳动力的能力。并从“信息效率、激励相容”两个角度将农业转移人口需求框架与劳动力能力评估结果进行**化匹配,按照货币导向型、扶贫导向型、就业导向型分类进行了未来发展规划,构建补偿机制框架。第四章以社会公平合理为出发点,从政府和被征地农民两个视角分析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再次基础上进一步以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偏好为依据,构建分类模型。针对不同类别群体特征,在补偿框架基础上,创新构建“短期以货币补偿为基准,长期以扶贫补偿和就业补偿为保障”的多层次差异化的社会补偿机制。第五章以公平合理为根本,强调政府主导作用。从公平-效率和农民福利两个角度,构建补偿机制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形成复合补偿机制的绩效测度模型。同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制度机制,保障制度的实施。第六章在梳理现有的监管政策的基础上,针对长效监管机制缺失的现象,探索农业转移人群生活质量改善的途径与规律,构建长短结合的多主体参与的全方位监管机制。
-
作为自我的稻米大贯惠美子 著人如其食?什么食物揭示我们如何生活以及在与其他人群相关时如何思考自己?为什么人们强烈依恋自己的烹饪而讨厌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在对日本人稻米的重要意义的迷人的描述中,《作为自我的稻米》检验了日本人在与其他民族相关时运用主食的隐喻概念化他们自己。大贯惠美子追溯了日本人在历史过程中遭遇他者时—中国人或西方人—所产生的自我概念的变迁轨迹,同时展示了稻米和稻田如何作为这种思考的载体。以日本人为例,大贯惠美子提出了一个新的关于自我和他者的跨文化解释模式。
-
母乳主义[加] 考特妮·琼格 著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万相”002号作品。 医生、专家、媒体,甚至你的长辈和伴侣,都在强调母乳相对奶粉的优势,“每个妈妈都应该给孩子哺乳”也已成为共识。然而母乳喂养对母亲,尤其是职场妈妈造成的困扰却被忽视了:不完整的睡眠、价格不菲的哺乳用具和服务、生理上的忧患、在公共空间哺乳的尴尬、职场的骚扰和歧视,还有更重要的——来自社会、亲属以及自我的德道压力。 本书作者考特妮·琼格是一个选择哺乳的母亲,在与其他年轻妈妈交流哺乳的经历时,看到了在母乳喂养被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的背景之下,母亲们遭遇的各种困境。她广泛研究大量文献资料,走访医学专家、研究人员、母乳喂养倡导者和十数位母亲,展现了母乳从个人选择演变成德道义务的过程,呼吁社会各界关于母乳喂养的讨论回归理性,卸下母亲们的道德枷锁,将喂养方式的选择权归还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