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山村重塑邵志忠少数民族石山地区的贫困表征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同时也体现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是一个综合性的贫困问题,少数民族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在新时期面临巨大的挑战,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乡村社会需要重塑。《山村重塑: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参与式乡村社会发展研究》从环境、经济、社会、民族、文化等视角研究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石山地区的贫困问题,认为贫困是由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制度和政策、教育、文化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结果,是综合性的贫困。扶贫在国家层面是国家意识、国家战略,而在社会层面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参与式乡村发展提倡在全社会参与解决贫困的同时构筑和谐发展的乡村社会。参与式发展是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是增强村民自我发展意识、提高自身能力,是乡村社会内在的、自主的、可持续的发展。村民是乡村社会发展的主体,参与式发展提倡在乡村发展中增强贫网人群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乡村形成互助、协作、共管和共担责任、共抗风险、共享利益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本研究通过对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深入研究以及参与式乡村发展实践,探讨参与式乡村社会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及推广价值,提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参与式山村重塑的发展思路,为政府扶贫工作及农村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社会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
神奇绚丽的贵州文化述略蒋南华,张学立,杨政银,蒋楚麟暂缺简介...
-
文化生产的表与里金昱彤《文化生产的表与里:国家、市场、社会视角下的青海土族盘绣》以土族盘绣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个案,以时间为基本线索,调查研究了从早期日本游客参观后引发的农家乐,到后期不断升温的旅游风情园和土族园等旅游产业的介入,土族盘绣逐渐成为土族文化符号的过程。采取国家、市场、社会等多位角度对民族文化变迁现象进行研究,力图超就文化论文化的单一视角,引入时空、制度、权利、社会性别等议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
-
动乱、制度与社会变迁胡小安《“动乱”、制度与社会变迁:明清以降桂林地区的族群问题研究》以明清以来的广西桂林府的各种“瑶僮苗乱”以及事件影响所及的桂林周边之平乐、柳州的社会变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区域社会史研究为视角和路径,通过这些地区的动乱、制度与社会变迁的研究,展示明清以来桂林地区的族群问题。
-
南诏大理国对唐宋王朝的国家认同研究雷信来南诏、长和、天兴、义宁和大理,是唐宋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乌蛮和白蛮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治共同体,它们与当时中原地区的中央政权保持着长期紧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南诏大理国在其存续的大约五百年间,存留下丰富的政治遗产供后人开掘。《南诏大理国对唐宋王朝的国家认同研究》在全面检索历代文献基础上,以南诏大理国对唐宋王朝国家认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切入点,进而对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大理国对李唐赵宋皇朝的国家认同论题进行全面深刻论证,对其地位和作用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简言之,本研究就南诏大理国对唐宋王朝的国家认同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论证,并对其成就和地位做出客观评价,既做到理论创新。
-
宗教人类学基础(美)杰克·大卫·艾勒洪都拉斯的兰卡人是著名的陶工。当地拉甘巴村庄拥有大概二百多名女性陶工,她们共同拥有本地自然资源,如黏土、沙粒、彩泥,森林和河流。这些资源公共拥有,大家都能利用。当地陶工不会阻止他人利用这些物质,没有人会修建篱笆及其他障碍物来防止人们接近河流、湖泊、森林或者陶土层。这些实用的经济原则是由整套的信仰制度来保证,这种信仰制度认为本地神灵会惩罚那些自私利用或者破坏资源的行为。兰卡人相信“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保护神或者天使”。正如我们需要对于世界以及他人权利充满敬意,“陶工为贝尼娜举行周期的酬劳大地仪式也十分重要”。同时,“她们提供酬劳给山泉和森林神灵,因为他们为制作陶器提供用水和薪材,也会提供酬劳给陶器锻造地点的神灵”(2010:48)。那些不补偿神灵的个人将无法发现必需的生产材料,更糟糕的是她们的陶器会破裂并且她们自己可能生病。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也被宗教研究所吸引。我从事宗教研究已经三十多年,从事教学工作超过十五年。《宗教人类学基础(第二版)》是我多年教学科研的研究结果,其中一些主题不仅对于宗教学而且对于人类学宗教研究方面的理解都十分重要。首先是宗教差异性。世界上存在许多宗教,它们在许多方面都差别很大。不是所有的宗教都拥有“神灵”,也不是所有宗教都将道德内容视为核心问题等。在所有宗教中,没有宗教具备“普遍性”或者“典型性”。宗教的真相是其多样性。由于人类学研究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多样性,这种观点十分自然。第二,宗教内部的多样性并非不十分明显。通常我们会将某种宗教当成单一的,具有同质性的信仰和实践体系。然而,事实却并不如此。任何宗教内部都存在多样性的信仰和实践以及关于它们的不同解释,这些信仰和实践广泛分布在时空领域。第三,宗教与周边文化的融合。这是人类学整体论或者文化融合论中为人熟知的原理。文化的所有组成部分都是彼此联系和互相影响的。除了简单的彼此融合,正如玛丽·道格拉斯的解释:我们发现宗教与社会文化间“协调一致”。每种社会文化都有宗教可以复制的风格、情感和精神特质,这使得文化体验、甚至“身体”体验会彼此~致并且相互对称。第四,我们称之为宗教的“模块化”。宗教不是单一的整体化事物,而是许多部分构成的复合体。这些组成部分实际上都有自己的非宗教同源体。也就是说,其中存在宗教仪式,也存在非宗教仪式;存在宗教暴力,也存在非宗教暴力。此外,不是所有宗教内部模块都一定具有“宗教性”。事实上,宗教可能整合非宗教的因素如政治、经济、性别、技术及流行文化。
-
奥林匹克文化概论石龙,王桂荣,刘海英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是世界文化发展趋势,也是大学生应接受的先进文化教育。本书联系中国实际,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奥林匹克研究成果,整体呈现奥林匹克文化的全貌。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进行专业教学的教材,也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普及读物。
-
《傅子》释读辛志凤中国古典文献浩如烟海,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加强文化典籍整理研究工作,是当前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任务之一。当代学人有责任和义务对我国的古典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与传承,阐发文化精髓,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思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交流提供文本依据。傅玄是魏晋之际著名的学者,《傅子》是傅玄*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部政论、道德论和史论文集。倍受《群书治要》《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四库全书》等典籍所重。关于《傅子》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傅子》的整理与研究没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拓展:首先,研究方法单一化,孤立地进行静态文本研究;其次,研究的视域较窄,缺乏对文献的外译与传播,对其文化功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传播方面,存在着亟待拓展的学术空间。《《傅子》释读(汉英对照)》在前人有关《傅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在弘传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下,对魏晋时期的重要文献《傅子》进行重新解析。《《傅子》释读(汉英对照)》由四部分组成:*部分为绪论,概述傅玄及《傅子》。第二部分为上编,《傅子》导读。对《傅子》的哲学派别加以考证,介绍《傅子》的现存辑本、地位影响、研究情况,重点对其思想及其文化潜能进行归类分析。第三部分是下编,傅子校释。以严可均辑本为底本,运用传统的考据与训诂方法,对严可均所辑的《傅子》内篇进行辑佚、校勘、考订与注释,运用现代汉语和英语对文献原文进行双语释义。第四部分为附录,包括傅玄传、《傅子》提要、相关研究论文索引及参考文献等,系统地梳理《傅子》的传承脉络,使读者对该领域的研究有较为整体的把握。书中坚持传统考据学的特色进行详审校注与释读,又与时俱进地阐释其符合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的文化要义,突破了传统思想的局限性,创设性地运用了语码转换式双语释义,将文言文译为现代汉语后,再转换为英文,这种古今中外语言的有机融合是将国学典籍英译的大胆尝试。《《傅子》释读(汉英对照)》倡扬朴学之风,抛弃空疏之论,兼采众家之长,又具一家之言,本着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的原则做了新的研究尝试,力求注译精粹,力致达雅,治学严谨,资料可靠。
-
明代平谷志料辑校柴福善目前,平谷地区发现早的动物化石地,为峪口镇胡家营村西孟良洞沟遗址,经专家初步研究,认为至少包括鬣狗、熊、马、犀牛、羚羊、驼、牛、鹿等门类化石,与周口店的时代较为接近,其年代范围约为78.1万年前至12.6万年前;早的古人类活动遗迹,为东部山前台地、河流两岸的12处旧石器出土地点,时间约在几万年乃至10万年前;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北埝头、上宅两处遗址组成的上宅文化遗址,距今约七千多年。这些都是没有记载,而有遗迹见存者。见于典籍记载的,早的陵墓,相传为山东庄渔山“岗阜窿然,形如大冢”的轩辕黄帝陵。早的河流,流经全区的沟河,战国后期成书的《竹书纪年》“魏·梁惠成王”下所记“十六年,齐师及燕师战于沟水,齐师遁”。沟水即是沟河,而梁惠成王十六年,即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至少从公元前355年起,洵河就叫这个名字,至今未改,已有2300余年了。早记载平谷的,为东汉班固所作《汉书》,“地理志”下:“渔阳郡,户六万八千八百二,口二十六万四千一百一十六。县十二:渔阳、狐奴、路、雍奴、泉州、平谷、安乐、厍奚、犷平、要阳、白檀、滑盐。”渔阳郡有12属县,平谷为其中之一,其它县或撤或并早已无存,独平谷延续至今。平谷建县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如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所记:“平谷在盘山西,故称盘阴,本古渔阳郡地。汉初封卢绾于此,绾亡始置县。”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平谷县志》亦记:“汉高祖封臧荼为燕王,五年灭荼,以其地封卢绾。十二年绾亡,复为渔阳郡,领县十二,平谷其一。邑名平谷自此始。”可知建县之大概。后代有更迭,域有变迁,治有裁设,因时因势,不一而同,相关记述亦简。直至明初,始有县志,可惜未曾传世,深以为憾。研究中,发现《大明一统志》《四镇三关志》《长安客话》《帝京景物略》《蓟州志》等诸多典籍,或详或略都有关于平谷的记述,尤其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蓟州志》,简直就是明代《平谷县志》的摘编!当年,《竹书纪年》佚失,后人从各种典籍中加以辑校订补,使今人得以知其大致原貌,且对后世研究历史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所引“十六年,齐师及燕师战于沟水,齐师遁”,即出于此。不然,我们就很难知道关于沟河的早记载,而沟河水运大概也不会晚于此时了,其历史价值由此可见一斑。便欲效诸前贤,而生辑校之念。
-
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理论与实践李光明,李萍,张勇《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理论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导论,新疆农村维吾尔族人口就业现状、特征与成效,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富余劳动力规模与“固守家园”窘境,第四章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富余劳动力就业诉求和外出务工意愿,第五章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动因与障碍分析,第六章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及路径,第七章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思路与配套措施,附录,参考文献,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