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知识传播
-
方明谈播音姚喜双,郎小平编著本书是实用新闻写作中的《方明谈播音》分册。全书共分两篇,其内容包括访谈篇和启示篇。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讲解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及实用性,可供相关从业人员参阅。
-
中国广播电视史文集赵玉明著片断:后记:1992年,我把改革开放以来撰写的有关于中国广播电视史的文章选出60余篇,约30作万字汇编为《中国广播电视史文集》一书,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于1993年问世。近十年来,由于担任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的职务,我的主精力放在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方面,作为“双肩挑”的干部,只能兼顾中国广播电视史的教学研究工作。去年2月,因年过花甲,不再担任行政领导职务,才又把主要精力转回到业务上来。借此机会,我又把1986一1999年间发表的一批文稿稍加整理,从中选出30余篇,编选为《中国广播电视史文集》(续集)一书,贡献给关心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研究工作的读者。入选文章,按其涉及内容,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应《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辑部的约请为纪念周恩来、刘少奇百年诞辰和悼念邓小平逝世而写的三篇文章,借以缅怀三位世纪伟人生前对广播电视事业的领导和关怀。第二部分是有关中国广播电视史志的几篇文章,内容涉及旧中国广播、解放区广播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广播以及广播电视史志、年鉴的评述等,并附入了他人撰写的有关文章和资料。第三部分是有关新闻学教育与研究以及广播电视教育方面的文章和研究报告,其中有几篇是笔者对广播电视高等教育改革的认识和体会的文章。第四部分是为《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撰写的前言和三个有代表性的条目及《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第四集的编选后记。附录部分收入了列宁与无线电广播有关的文章、译文和书信选注以及两篇对笔者的访问记。关于编选列宁论无线电广播书信一事;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始者中,列宁对无线电广播给予了极大的关注。60年代初期,为供教学参考,我开始收集列宁有关无线电广播的中俄文史料。1965年,与温济泽同志一起编印了《马恩列斯论报刊·列宁论广播》一书(32开本),供院内教学参考。该书收入列宁有关无线电广播的书信6封(除1封译自俄文版《列宁文集》外,其余5篇均是从《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中辑录的)。后因“文化大革命”爆发,广播学院被迫停办,此项研究工作遂告中断。1973年广播学院恢复后,当时正处于“文革”后期,正常的教学研究工作很难开展,我与温济泽同志旧事重提,再次开始收集列宁与无线电广播的史料,我多次利用“运动”之余的时间,往返奔走于北京图书馆、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和中央广播事业局之间,前后大约断断续续两三年,收集、复印、翻译、整理了一批有关史料,并和温济泽同志于1977年1月再次合作编印了《马恩列斯论报刊·列宁论广播》一书(16开本)。书中收入列宁论无线电广播书信和电报16封。其中5封选自《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有11封译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除1封为旧译外,其余10封是首次译成中文的。为慎重起见,这11篇译文还请编译局的有关同志作了校阅。和第一次不同的是,对入选的列宁论广播的书信还试加了标题和注释。当时参与此项工作的还有金初高、张光泉和方造等同志,时过境迁,上述两种版本的《列宁论广播》,现在已难于找到了。现借《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问世之际,我又重新整理加工,将散见于各卷中的有关无线电广播的书信汇集成《列宁论无线电广播书信选注》作为附录收入本书,也算是给断断续续历时30年的一项工作划上个不完整的句号。今年恰逢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创办40周年,我个人从事中国广播电视史教学研究工作也经历了40年的风雨历程。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回首往事深感个人水平和能力的有限,如果已有的业绩能为中国广播电视史的研究工作起到铺路石的作用,那也就足以自慰了。作者1999年5月于北京
-
广播电视概论徐志祥编著广播、电视有时也统称为“广播”。这意味着“广播”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播,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人们播送声音节目,或图像和声音节目的传播媒介。按传输方式,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按传播符号,分为只播送声音的声音广播,以及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电视广播;通讯卫星出现以后,又按是否通过卫星分为地面广播和卫星广播。狭义的广播,专指只播送声音的广播;而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电视广播,则称为电视。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随着国家的兴旺、科学技术的进步,已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广播电视传播网。广播电视已深入社会,深入家庭。对外广播也稳步发展,成为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媒体之一。本书介绍了世界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历程、广播电视的特点和社会功能、广播电视语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和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的内容。
-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美)特德·怀特(Ted White)著;吴风等译欧美广播电视高级教程。
-
看“大爆炸”下的美国传媒徐熊著本书介绍了第五媒体因特网;纳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化的大众传媒等美国新闻界已经和正在发展中的情况。在本书中,作者还用较多的笔墨叙述了美国主流新闻媒体的有关报道活动,并从中透视出美国社会的千奇百怪及其标榜“新闻自由”的本质。
-
零的突破段存章主编暂缺简介...
-
国际出版原则与实践(英)伊恩·麦高文(Lan McGowan),(英)詹姆士·迈考尔(James McCall)编;徐明强译西方出版业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一些出版公司已发展成为资产上亿美元的跨国集团公司。为帮助读者了解西方出版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成功经验。英国斯特林大学出版研究中心主任伊恩·麦高文博士等专门为中国专业人士编写了这本书,书中涉及了出版的各个方面,具体讨论了出版人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技术。详尽地提供了绝大多数西方出版商生存的背景资料。本书以深入的探索、丰富的资料、反映出世界出版业过去的成功,产分析今天存在的问题以及的明天的机遇,为出版人提供了一部有益的教材。
-
第一现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编《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最新锐、最有深度的大型新闻评论栏目,在CCTV收视率排行榜上,仅次于《焦点访谈》,拥有广大的观众。本书是对该栏目1999年精彩制作的深度挖掘,记录了最具历史感的现场报道,堪称1999年中国社会的一份真实档案,具有重要的新闻和历史价值。
-
大众传播学[(美)伊莱休·卡茨等]著;关世杰等译<br>全书收集有关目前在大众传播学界颇负盛名的学者有影响的代表论文多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主要阐述目前传播学界盛行的方法、观点;第二部分是专题,重点分析了大众媒介中攻击性色情刺激物对受众的影响;第三部分是方法,介绍了目前常见的内容分析、调查研究及控制实验三种方法。<br>
-
渗透与互动杨伟芬主编在本书内容的构成中,除了有框架性的总体研究外,分设若干我们认为重要的方面分别加以阐述,同时为了较充分地对所述结论有所论证,又不致在行文中有横生枝蔓之累,本书特就某些典型事例作为个案研究列出。其实我们的研究本来也是从许多现实事例的研究中得出一些普遍性的结论,遵循的是从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规律。目录大众传播的历史回顾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的框架性探究一、作为信息形态的大众传播二、作为外交形态的大众传播三、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体――大众传媒四、国际关系的新领域――国际传播关系五、作为舆论形态的大众传播国际传播与对外政策一、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国际传播概述二、国际传播与对外政策大众传媒与现代战争一、引子二、大众传媒与现代战争关系之概述三、大众传媒推动战争的功能四、大众传媒反战争的功能五、大众传媒与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