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知识传播
-
中国媒体的建设性新闻报道研究郭倩本书以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的建设性新闻栏目为蓝本,探究中国媒体的建设性新闻实践。首先,概括建设性新闻的媒介呈现框架,揭示媒体建设性新闻生产背后潜藏的制约因素与规制特征;其次,分析媒体在实际工作中充当的角色与受众期望之间的落差及角色困境,为今后中国媒体从事建设性新闻实践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内容制作、新闻生产、媒介角色建构等方面提供生动的阐释与现实参考。
-
新媒体与新闻业张志安、李艳红本书收集了发表在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上的优秀论文,内容涉及新闻业态重构、新闻生产变革、新闻记者转型等新闻传播研究前沿话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公共关系与社会理论[挪威]欧文-伊伦、[瑞典]马格努斯-弗德雷里克松公共关系常常从管理的、工具化的角度来研究。为了理解公共关系在企业的公众信任与长远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将它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看待。本书试图运用一群杰出社会理论家的思想来拓展公共关系的理论视野。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洞察公共关系的研究与实践。换言之,社会理论能帮助我们从社会、组织和个体的层面来理解公共关系。
-
城市传播史文静本书以传播实践中的基层群众为主体对象,从传统媒体中的典型报道、主旋律影视作品、移动小屏直播与自媒体现场报道、社群传播与粉丝文化、社交媒体中国际传播等六个场域的社会变革、文本接受、技术发展趋势等问题切入分析,对中国新闻实践的思维方式、逻辑基础、运作理念和历史传统进而总结出中国新闻理论本土实践的理论话语。意在倡导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的传播观念,强调人民的个体构成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中“人民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
河北蓝皮书康振海本书全面记录了2021年河北省传媒业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的创新实践,聚焦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的亮点、热点、难点问题,客观总结成绩与经验,深刻剖析障碍与不足,借鉴先进经验,提出对策建议。全书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调研篇四部分组成。重点分析了2021年河北省报业、广播电视、新媒体、图书期刊、影视、广告等重点传媒行业的现状特征,并深入研究阐释了媒体融合、县级融媒体、建党百年主题报道、传播创新与服务、年度舆情、政务微博、内容供给侧改革及自媒体柔性化治理等河北省传媒业重大现实问题。
-
2020年湖北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发展报告舒欣,白立华本书立足于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政策导向,围绕2020年湖北省广播电视发展工作思路,总结2020年湖北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发展的新机遇,进而全面分析2020年湖北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发展的现状和亮点。同时,深入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据此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书中还涉及省市级电视台、县级融媒体中心、互联网视听平台建设的典型案例等,如是对2020年湖北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发展态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剖析,并探索出未来的发展路径。
-
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2021)》从产业经济视角,以翔实数据和典型案例为基础,对科技期刊产业赋予全新定义,创新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指数”,首次定量分析了区域和行业科技期刊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精选了一批期刊集约化、集群化发展较好的代表性案例,展示了中国科技期刊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结合政策与生态环境剖析了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发展路径建议,回答了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化基础条件、怎样谋求产业化发展、如何做大做强产业等发展问题。
-
博物馆基础[英] 蒂莫西·阿姆布罗斯,[英] 克里斯平·佩恩 著,王思怡,郭卉 译《博物馆基础》是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基础工作手册,可以为那些专业人员稀缺、经济资源有限的博物馆提供良好的实践纲要,同时也可以作为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培训的基础工作教程。该书1993年问世,本次翻译出版的是第四个版本,展现了网络时代与全球化时代博物馆的新问题与新尝试。作为国际博物馆研究手册,《博物馆基础》经历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文化和遗产形态、专业政策背景下的博物馆从业者的广泛使用,在新版本中更多地关注信息化与国际交流传播的内容,同时持续性地吸收了国际博物馆界在使用过程中的众多建议和反馈意见,堪称国际博物馆界集体智慧的结晶。
-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李锦云 著文化传播是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本书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对这一传播格局进行描摹,力求使读者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宏观的认知。本书不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文化对外传播的政策及其特点进行了缜密的梳理,而且重点对官方和民间两大传播主体所主导的多种传播形式和路径及其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本书所涉及的案例既有历史经典性,又有现实典型性,不但可以丰富读者对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整体概貌的认知,更对当下以及未来进行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执行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与现实传播意义。
-
网络视听节目与电视信息传播效果评价王宗水,张健 著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视听媒体收视调查与文化品牌评估理论与技术”(2017YFB1400500)、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项目(IDHT20190507)、绿色发展大数据决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项目的资助下,深入探索网络视听节目传播和电视信息传播效果的评价。 随着网络视听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节目监管与评价需求的不断增加,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与完善网络视听节目评价体系是当下网络视听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网络视听行业竞争激烈、节目质量良莠不齐,且未充分考虑网络节目的特点,其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面对规模不断增长的受众和数量不断增加的网络视听节目,如何提高网络视听节目的传播效果和评价体系的评价效果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关建议,以提升正能量传播和视听媒体产业的社会效益。 针对网络视听行业所涉及的大量节目评价与管理需求,结合现有的CIPP评价模式,对网络视听节目运作流程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提高对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的分析能力;借助基于离差平方和大原理的组合权重方法,对熵权法(客观赋权方法)和三角模糊法(主观赋权方法)进行组合赋权,分析各指标对视听节目传播效果的影响程度,优化权重计算结果,以提高其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借助TOPSIS优劣解距离法,对网络视听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综艺节目的传播效果进行优劣对比和评价,最终提出相关策略建议,以提高节目品质和口碑。针对日益增多的网络视听节目所带来的低劣内容质量、负面舆论影响和不良文化导向等问题,基于三角模糊熵赋权方法和TOPSIS方法的组合,建立网络视听节目评价框架,丰富了网络视听节目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为网络平台的视听节目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同时,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迭代发展,传统媒体不断向融合方向转型发展,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相关指导意见与政策文件,媒体融合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在实践层面进行了持续的探索,不断产生融媒体产品。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在形态和传播模式及功能上需不断突破融合。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兴起,是人们信息获取、观点传递不可或缺的媒介和工具,成为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解决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信息传播效果评价问题成为提升电视信息传播效果的关键。目前大多数仍是采用传统的经济学方法和以收视为主的评价法评估电视信息传播效果,面对媒体融合环境下多渠道、强动态、数据海量和影响因素复杂的情况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鉴于此,以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信息传播效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拉斯韦尔信息传播理论,结合数字时代媒体融合环境特点,主要研究内容有:①建立了包含电视生产内容、电视台主体、电视观众、电视融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环境、信息传播技术的六维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②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的电视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模型,对模型参数进行设置及调优,通过揭示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信息传播效果与各评估指标间的非线性关系,实现对电视信息传播效果的评价,并从拟合度、误差水平等方面对模型进行仿真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