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知识传播
-
南通博物苑杜嘉乐、李万万《南通博物苑》是针对南通博物苑旅游参观提供的知识服务型系列图书,分为“创始人张謇”“中国馆”“建筑特色”“陈列展览”“重要馆藏”“基本陈列”“主题展览”“社会教育”“学术交流”等九个章节,从张謇建苑伊始讲述,介绍了博物苑的建苑历史发展、重要藏品、常设展陈内容及策展构思,同时展示了博物苑特色社教活动、公众教育以及主题项目。图书作为观众走进南通博物苑空间、了解博物苑藏品、纪念参观体验的载体,既为观众提供了博物苑参观导览的功能性服务,也为观众提供博物苑资源的纪念性衍生品。
-
班昭女性教育观批判研究白岚玲女性领导力既是跨越中外的共时性概念,也是贯穿今古的历时性存在。“女师”是体现中国古代女性领导力的重要群体,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均有重要建树。本书即以其中代表性的汉代班昭作为典型个案,结合先秦两汉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梳理“女师”的生存状态、运行机制、社会功能、历史影响,探索女性领导力的历史存在、发展路径及文化属性,从而为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领导力的立体建构与深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
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研究李辽宁 著《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研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以“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为核心,沿着“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为什么”:主要研究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内涵及其意义,将从国际和国内、历史与现实等不同层面来探讨。“是什么”:主要研究“中国价值观”的内涵、内容及其表达方式,将尝试区分国内表达和国际表达的异同。“怎么样”:梳理和研究当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外对于中国价值观的认知和评价,以及我国在国际传播方面的做法,从中找出不足。“怎么办”:主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
-
城市传播史文静本书以传播实践中的基层群众为主体对象,从传统媒体中的典型报道、主旋律影视作品、移动小屏直播与自媒体现场报道、社群传播与粉丝文化、社交媒体中国际传播等六个场域的社会变革、文本接受、技术发展趋势等问题切入分析,对中国新闻实践的思维方式、逻辑基础、运作理念和历史传统进而总结出中国新闻理论本土实践的理论话语。意在倡导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的传播观念,强调人民的个体构成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中“人民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高晓虹课程思政是当前中国教育的一个热点,它关注的不仅仅是大学的思政课,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大学课程的思政化。这是中国教育讲政治的具体展现,而新闻传播教育在课程思政方面理所应当走在前列。特别是在中国的新文科建设中,新闻传播专业越来越重要,如何把课程思政放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来把握,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书以“课程思政和新文科建设”为主题,着重探讨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如何做到有思政味道、思政色彩和思政方向,如何用课程思政带动新文科建设,如何让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队伍建立思政意识。
-
中外国家形象片比较研究郑丹琪随着媒介生态的繁荣,人们意识到,影视文本的框架建构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本书试图将新闻传播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框架分析理论引入影视文本的研究,借助传播学实证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影视学、叙事学、跨文化交际学、国际关系学的相关理论,以国家形象片作为研究对象,对国家形象建构策略进行分析,形成了关于国家形象片影像建构传播策略的认识与思考。
-
中国媒体的建设性新闻报道研究郭倩本书以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的建设性新闻栏目为蓝本,探究中国媒体的建设性新闻实践。首先,概括建设性新闻的媒介呈现框架,揭示媒体建设性新闻生产背后潜藏的制约因素与规制特征;其次,分析媒体在实际工作中充当的角色与受众期望之间的落差及角色困境,为今后中国媒体从事建设性新闻实践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内容制作、新闻生产、媒介角色建构等方面提供生动的阐释与现实参考。
-
博物馆基础[英] 蒂莫西·阿姆布罗斯,[英] 克里斯平·佩恩 著,王思怡,郭卉 译《博物馆基础》是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基础工作手册,可以为那些专业人员稀缺、经济资源有限的博物馆提供良好的实践纲要,同时也可以作为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培训的基础工作教程。该书1993年问世,本次翻译出版的是第四个版本,展现了网络时代与全球化时代博物馆的新问题与新尝试。作为国际博物馆研究手册,《博物馆基础》经历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文化和遗产形态、专业政策背景下的博物馆从业者的广泛使用,在新版本中更多地关注信息化与国际交流传播的内容,同时持续性地吸收了国际博物馆界在使用过程中的众多建议和反馈意见,堪称国际博物馆界集体智慧的结晶。
-
网络视听节目与电视信息传播效果评价王宗水,张健 著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视听媒体收视调查与文化品牌评估理论与技术”(2017YFB1400500)、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项目(IDHT20190507)、绿色发展大数据决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项目的资助下,深入探索网络视听节目传播和电视信息传播效果的评价。 随着网络视听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节目监管与评价需求的不断增加,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与完善网络视听节目评价体系是当下网络视听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网络视听行业竞争激烈、节目质量良莠不齐,且未充分考虑网络节目的特点,其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面对规模不断增长的受众和数量不断增加的网络视听节目,如何提高网络视听节目的传播效果和评价体系的评价效果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关建议,以提升正能量传播和视听媒体产业的社会效益。 针对网络视听行业所涉及的大量节目评价与管理需求,结合现有的CIPP评价模式,对网络视听节目运作流程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提高对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的分析能力;借助基于离差平方和大原理的组合权重方法,对熵权法(客观赋权方法)和三角模糊法(主观赋权方法)进行组合赋权,分析各指标对视听节目传播效果的影响程度,优化权重计算结果,以提高其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借助TOPSIS优劣解距离法,对网络视听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综艺节目的传播效果进行优劣对比和评价,最终提出相关策略建议,以提高节目品质和口碑。针对日益增多的网络视听节目所带来的低劣内容质量、负面舆论影响和不良文化导向等问题,基于三角模糊熵赋权方法和TOPSIS方法的组合,建立网络视听节目评价框架,丰富了网络视听节目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为网络平台的视听节目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同时,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迭代发展,传统媒体不断向融合方向转型发展,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相关指导意见与政策文件,媒体融合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在实践层面进行了持续的探索,不断产生融媒体产品。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在形态和传播模式及功能上需不断突破融合。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兴起,是人们信息获取、观点传递不可或缺的媒介和工具,成为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解决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信息传播效果评价问题成为提升电视信息传播效果的关键。目前大多数仍是采用传统的经济学方法和以收视为主的评价法评估电视信息传播效果,面对媒体融合环境下多渠道、强动态、数据海量和影响因素复杂的情况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鉴于此,以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信息传播效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拉斯韦尔信息传播理论,结合数字时代媒体融合环境特点,主要研究内容有:①建立了包含电视生产内容、电视台主体、电视观众、电视融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环境、信息传播技术的六维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②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的电视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模型,对模型参数进行设置及调优,通过揭示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信息传播效果与各评估指标间的非线性关系,实现对电视信息传播效果的评价,并从拟合度、误差水平等方面对模型进行仿真效果评价。
-
美国大众传媒法[美]唐·R.彭伯,克莱·卡尔弗特《美国大众传媒法》是传媒法领域的扛鼎著作,是国人了解美国大众传媒法律制度的书。全书使用大量的法律案件和判例资料,充分介绍了美国传媒法律,紧密跟踪研究传媒法领域的动态,内容丰富翔实,语言晓畅简明,表达清晰,读来趣味盎然,非常适合喜欢法律和传媒的读者阅读。互联网的发展对大众传播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美国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网络传播治理早就成为立法和司法的重要课题。第19版所增加的大量内容正是有关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则,如:在诽谤议题中,讨论了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责任和诽谤诉讼时效、管辖等问题;在隐私议题中,讨论了在互联网广泛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网络环境中的隐私期待等问题;在保护消息来源议题中,讨论了网络传播中新闻记者身份界定、各类网络平台上匿名言论保护等问题;在淫秽材料管制议题中,特别讨论了网络空间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在版权议题中,讨论了1998年《数字千禧年版权法》颁行以来发生的若干争议问题,以及网上内容的合理使用底线等问题;在电信规管议题中,讨论了互联网电视规管、互联网宽带建设等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