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知识传播
-
媒体融合中的广播电视段鹏广播与电视是我国传统媒体的代表性媒介形态,也是我国主流媒体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思想基础,以中国广播电视的历史、现实、未来为研究着力点,以媒体融合大潮为视野外延,借鉴国外又回归本土,回溯历史也大胆展望,科学研判媒体融合语境下的中国广播电视融合发展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递进式梳理、阐释媒体融合的理论发展、表现形式及实践挑战,总结我国广电媒体融合现有成果与问题,并建构出我国广电媒体系统性融合发展创新策略,力图为新技术背景下的中国媒体融合新闻传播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前沿 第一辑丁存霞,张志安,詹小美 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心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媒生产及流通规律的观点与学说的体系,中国语境下的传播生态、媒体融合、网络舆论、意识形态等重大问题的研究都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本书旨在分析当前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线索,研究新媒体传播领域的前沿问题,探索马克主义新闻观与传播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途径。
-
媒介素养导论[美] W.詹姆斯·波特(W.James Potter) 著媒体与媒介环境的急速发展,决定了人们对于媒体的理解和相关研究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尽管这些发展和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但关于媒介本身的一些根本性的特征和反复出现的媒介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则始终保持着某种相对的稳定。该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有关媒介素养的一些重要概念,掌握更多有关媒介生产背后的知识,洞察各类媒体的内部运作,从更专业的角度深入细致地观察和理解当今媒介环境中的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从更多元的维度思考自己在媒介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利用媒介来实现自身的目标和价值。《媒介素养导论》在内容上涵盖了有关媒介素养的多个重要理论,同时配合大量视觉化的示例来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作为一本学习用书,作者为每个部分专门设计、总结的学习目标、摘要以及主要概念提示都能帮助读者更加高效地完成内容的学习。对于希望能够快速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进入媒体行业的人员,以及需要完成媒介素养相关教学的教师来说,这本书将会是一个重要的入门参考。
-
传媒前沿课刘燕南 主编本书是一本以面向未来为主旨的泛传媒类专业图书,内容来自刘燕南教授主持的中国传媒大学全校性博士生前沿课“跨媒体传播与效果研究”,主题覆盖从未来传播、融媒生态、智能算法、机器人社交,到计算传播、因果分析、文本挖掘,再到智能营销、直播电商、数据测量等多个领域。来自新闻传播领域学界与业界的16位资深研究者和一线从业者就智能融媒时代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理论思考,亦有实践经验分享,有助于传媒院校师生、传媒从业人员及爱好者了解传媒发展动态,把握行业趋势。
-
现场与在场Ⅱ《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报道内容的精选集。涉及当下最热的“元宇宙”概念的解读;将女性从话语场中挖掘出来,展现女性偶像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可能;记录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探索人物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是对中国与世界,年度最为精彩而浓缩的记录。《三联生活周刊》坚持新闻长期主义,重返现场的理念,记者在信息喧嚣的时代,感受自己内心安静的强大力量,记录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变化,大众的社会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观察社会的百态,关心人的性情、情感。同时,他们也借用历史学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当下做的每一篇具体稿子的意义,使之成为这个时代具有史料价值的内容。如此,《三联生活周刊》有雄心逐渐构筑一部视角独特的当代史。本书的另外一个亮点在于每篇文章后面的“记者手记”及“主编点评”,解读相关文章的成功之处,体现了《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写作的标准。因而这也是广大传媒从业者和写作爱好者值得借鉴的一部写作秘笈。
-
江苏出版史曹培根清代是中国古代出版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江苏特殊的区位优势、经济条件、政治影响和文化积淀,确立了当时江苏全国文化中心和出版中心的地位。清代江苏出版业领先全国,体现在官刻、私刻、坊刻三个系统并驾齐驱,各有特色。官刻方面,产生了《全唐诗》《全唐文》等官修善本;私刻方面,出现了毛氏汲古阁、席氏扫叶山房等影响深远的私人出版机构;坊刻方面,南京、苏州、扬州等地书坊云集,盛行不衰。清代江苏刻书总量庞大、种类丰富、制作精良,将传统出版技术推向极致并采用新的出版技术,开始向现代出版业转型。本书对清代江苏出版史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分官府刻书、书院刻书、佛寺道观刻书、私家藏书与刻书、书坊刻书、各类出版物、出版技术、图书经营管理等不同专题,广采官书、方志、碑刻、笔记、年谱、书目等历史文献,兼及前人研究成果和今存古籍实物,呈现了清代江苏出版的成就和水平,揭示了出版与政治、经济、学术的互动关系。
-
用新闻评论和这个世界聊聊周山 著新闻,反映并影响着世界和人们的生活。新闻的背后是什么? 除了新闻本身,我们更应该看到什么? 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这便是新闻评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本书是作者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对若干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看法与认识。正如作者所说一一用新闻评论和这个世界聊聊。聊些什么一一说事,聊理,长记性。不代替受众思考,但引发思考,并为大众发声,是作者一贯秉持的写作态度。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不惊慌”,是阅历、是定力、是格局,是态度,长志气、强骨气、蓄底气、增正气,当是我们一生的追求。正所谓一句不惊、不怖、不畏的“何事惊慌”。
-
重构传播学丁汉青 杨雅 主编本书是“京师传播文丛”之一种。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技术的普及,不仅将整个社会推向智能时代,而且还改写了媒介生态环境。谁传播、传播什么、对谁传播、如何传播、传播效果如何等传播学的基本问题均面临着重新思考、重新建构的挑战。其中,“元宇宙与深度媒介化”“健康信息设计与健康素养”“网络数字痕迹与行为”“人机交互与社交线索”“全球化与数字治理”等等待解之“迷”需要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群策群力、共寻答案。因此,本书旨在回答上述重构传播学转型中不同子领域的若干重要问题,探索交叉学科视域下的传播学学科重构,重新发现社会科学研究的灵魂,针对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传播学问题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跨学科的探讨与论述,结合认知传播学生理心理研究方法与范式、计算传播方法与范式等,以便拓展目前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视野,加强中西传播学学术共同体的交流对话。
-
轻叩档案之门陈祖芬暂缺简介...
-
汉英翻译与中国文化译介传播杨彩霞本书主要内容囊括三大部分:汉英翻译视域下的中国文化、汉英翻译实践中的中国文化元素、汉译英译者行为研究。具体内容涉及中国文字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语言与文化关系、中国文学艺术传统及中西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以汉语和中国文化为主题,揉入语言学基础知识,兼及文学及其他相关内容,以西方尤其是英语文字与文化作为参照物,探讨汉英翻译实践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及应对策略。并以译者行为为研究思路,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汉英翻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