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知识传播
-
新闻出版理论与实践论文集陈凤兰本书汇集了2021年北京印刷学院与英国斯特灵大学出版传播专业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的优秀学术研究成果,收录的论文既关注英美国家图书、期刊等传统出版产业进展,也涉及网络出版、开放获取等新兴出版发展。本书主题虽立足于出版科学与出版行业,却又不局限于此。基于传播学领域的跨文化传播、社交媒介等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宽了出版学研究领域。本书对于希望了解国外新闻出版理论研究与行业发展的人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县域视角下的信息传播与信息帮扶研究方提、陈婧本书聚焦县域信息传播与信息帮扶研究,剖析我国县域信息传播特征、县域居民的信息需求及县域公共信息服务的难点,探索县域信息传播与信息帮扶的方略及适合县域公共信息服务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提出县域公共信息服务的实施流程和操作方式,旨在建构推动县域公共信息服务的长效机制。
-
土耳其大众传媒研究龚颖元 著媒体关系是国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土两国媒体展开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为打造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平衡的世界传播格局贡献了正能量。然则,国内关于土耳其媒体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书是国内首部以土耳其大众传媒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以期抛砖引玉为国内方兴未艾的土耳其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和视角。本书基于大量的一手文献资料,通过梳理土耳其媒体的历史脉络,结合详实的数据和丰富的案例,对土耳其大众传媒业进行了历史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本书聚焦历史语境和现实场景,既有百科全书式的全景描述,又有主题鲜明的微观剖析,富有洞见地讲述了土耳其媒体发展变迁的故事,是国内深入了解土耳其大众传媒业的重要窗口。
-
理查德·鲍曼与表演研究王杰文 著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关注口头艺术的诗学,但他并不把口头艺术简化为民间文学“文本”,而是把它作为“表演”。“表演”这一概念意味着特殊的交流模式或者框架,它包括了口头艺术的形式技巧、类型特征以及语用因素等。此外,“表演”意味着听众的参与。在口头艺术的表演中,讲述者承担了表演的责任,听众则具有品评的义务。任何一个讲述者,都可能在表演或者不表演之间摇摆。“突破进入表演”表示他有能力承担表演的责任,但是退回到其他的讲述框架中来,就可能表示他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与信心操控这样一个表演。表演或者不表演,意味着口头艺术的诗学中内含着政治学的问题。
-
韩国大众传媒研究龙耘、赵春光、【韩】李承恩韩国传媒产业在过去二十年间突飞猛进,韩国从早期的传媒产品的输入地,逐渐形成了文化的反流,成为全球文化产品的输出国。在这一演化进程中,作为儒家文化圈中的重要国家,韩国在发展传播学理念下形成的政府主导型媒介产业发展模式成为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书在“事实”和“价值”原则相结合的基础上,基于“实然”与“应然”的思辨、解释性视角,剖析韩国传媒产业的市场环境、产业政策、技术支撑,系统考察韩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实践环境,全面总结了“韩国模式”的特征与启示。本书为韩国大众传媒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认知框架,对不同国家媒介发展的制度设计与完善具有参考价值。
-
新媒体舆论匡文波新媒体舆论(新闻传播学文库)
-
社会化媒体策略菲利普·G. 克兰皮特由于社会化媒体在日新月异地不断发展,本书论述专业人士和组织如何有策略地、有效地使用社会化媒体,重点探究什么使社会化媒体成为独树一帜的交流平台,专注于基本的策略原则,并使用案例研究和练习帮助有志于社会化媒体管理的读者培养相应的基本能力,在创建、实施和评估社会化媒体策略和战术上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
微博平台科学传播多维数据研究王艳丽 钟琦本书从基础研究的角度,对微博科学传播相关内容进行了全景式分析,运用大数据方法,对微博平台长时间跨度和全数据样本的科学传播内容进行抓取、归类和分析,从时间维、地域维、主体维(用户维)、内容维、效果维等多个维度建立研究框架,对采集到的微博科学传播数据进行加工和整体梳理,并开展可视化分析,通过这样的研究方式,总结出相对完整的数据基础,对用户和用户关系、热点话题、微博科学传播特点等开展深入思考研究,提炼出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
城市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郭嘉本书基于产业状况、营商环境和企业效益三大指标,建构城市数字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估模型;选取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较为突出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成都等七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法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提出了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已经形成梯队发展趋势、头部企业对于城市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创新性发展是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要推动力等一系列观点,对把握我国城市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视觉传播研究刘涛本书致力于回应视觉技术条件下的诸多视觉传播命题,探讨视觉传播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以重构传播研究与实践的视觉向度。本书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跟视觉技术和视觉实践的前沿问题,重点围绕视觉符号、视觉语言、视觉语法、视觉修辞、视觉文化、视觉批评、图像史学等学科领域的传播问题加以研究,从而回应视觉传播的真问题。本书立足国际视野,坚持本土立场,倡导基于中国问题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对新传播环境下的视觉理论、视觉文化和视觉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努力建立视觉传播研究的中国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