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知识传播
-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高晓虹 编当前,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媒体融合步伐加快,不断拓展了社会治理的载体和渠道、方法和手段。迈入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本书以“融合传播与社会治理”为主题,探讨如何发挥媒体融合发展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价值,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促进社会治理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
电视纪录片发展与社会变迁刘兰 著《电视纪录片发展与社会变迁》一书以“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建构包括叙事模式、美学特征、制作模式、传播策略与效果这四个维度的多维度纪录片研究框架,将纪录片引向文化研究领域以及传播学研究领域,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解析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在传统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巨大价值。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模式,第二章为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影像美学,第三章为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制作模式,第四章为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传播,第五章为微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
-
公共空间的媒介表达鲍海波,王敏芝,童妍 著城市符号是一座城市的象征,是地域文化的高度聚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人们可以通过具有代表性的象征符号来认识甚至定义一座城市。本书从大唐西市、西安城墙、回民街、兴庆宫公园、西安地铁、大唐芙蓉园、西安大悦城、言几又、医疗公共空间、大雁塔广场等城市符号来探讨公共空间的媒介表达以及这些公共空间传递出的多层次的信息容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
权力游戏(英)雷蒙德 博伊尔《权力游戏:体育、媒介与大众文化(第二版)》在国际体育新闻与传播学界享有盛誉,它揭示了21世纪的三个关键问题之间的联系:媒介,体育和流行文化。详细追溯体育和媒体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也关注到新媒体环境下体育运动、赞助商和各类媒体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将体育作为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以文化研究的视角探索了媒介体育在政治、性别、种族、消费等多元传播领域中的发展态势。
-
创新中的安全陆明远,冯楠 著科技安全已经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争直接影响着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系统性比较研究他国科技保密机制,对我国今后参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科技竞争,实现国家科技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近年来,西方各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以科技安全为目标的保密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安全管理机制。通过梳理西方典型国家科技保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能够为我国科技安全各相关部门提供丰富的域外研究素材,为国家安全等相关学科的专业培养、宣传教育提供支持。
-
共识与秩序胡百精《共识与秩序:中国传播思想史》通过书写中国传播思想史,旨在促进中国传统传播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传播学知识体系。本书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书写方式,提出中国传播思想史的基源问题乃传播与秩序互构,或曰传播成就秩序。秩序生成于道或性——在天与自然为道、在人为性,而传播(言说、交往)乃载道成道、创生秩序的工具。 从基源问题出发,中国传播思想史可辟出若干指向不同传播情境或领域的子题:个体表达与人际交往,社会互动及其规范——礼与礼治,政治传播——言路与舆论,以及公共协商——理性、公共性及其价值来源等。上述子题分别指向言说与存在、礼制规范与社会交往、言路建设与政治认同、辩论与说服伦理、舆论与共识建构、公共性与公共生活。 本书重返中国传播思想史的基源问题,介入关乎人之存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大、基本问题;重振人文主义、价值理性和传播学的“人学”意识,构建中国传播学话语体系;重申现实问题,促进古今会通、中西对话,将传播学这一“十字路口”坐成齐举在地知识与全球价值的学术道场,而非古今疏隔、西学凌驾的思想斜坡。
-
中国媒体融合转型宋建武 黄淼 陈璐颖媒体融合政策在2014年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中国传统主流媒体自新世纪以来的数字化转型探索进入由顶层设计指导的制度化阶段。自此,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单位围绕“移动优先”“一体化发展”“融媒体中心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等主题展开实践。在此过程中,主流媒体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具有媒体业务层面的指导意义,更深刻地影响着媒体研究的基础理论更新及热点话题发展。受益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态势,以及国家政府对媒体产业的高度重视,中国主流媒体在融合发展中对互联网传播规律的适应性调整及其所呈现出的规律性特征,为新闻传播学的知识更新和理论演进贡献了诸多创新案例。基于以上背景,《中国媒体融合转型》以国家政策体系为指导,以移动传播时代的传播需求为价值参考,面向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的社会角色与历史使命,将纵跨近十年历程、横贯各级各类主流媒体的转型探索作为案例数据来源,展开有关媒体融合的实践经验探讨及理论体系建构。全书自始至终贯彻“面向实践,解决问题”的宗旨,内容涵盖我国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在不同阶段的融合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所建构的理论体系,是已经在我国媒体行业实践中被检验过其科学性及可行性的思想成果。
-
染墨的指尖[美]安东尼·格拉夫敦从弗朗西斯·培根到巴拉克·奥巴马,历代思想家和政治领袖都曾经抨击人文主义者是不爱劳动的书呆子。而在这本赞美书籍制作的书中,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安东尼·格拉夫敦介绍了书籍制作过程中的诸多凌乱而复杂的细节,并邀请我们将近代早期欧洲的学者视为勤奋的劳动者。他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造就书籍黄金时代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编纂笔记、誊抄并修正文本与校样、筹备复本——他让我们看到,学者们的勤勉如何塑造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书本、专著和伪书。《染墨的指尖》追溯17、18世纪的人文主义文本研究方法的转变,探究神学争论对16世纪学者所产生的、既是支持也是制约的影响。格拉夫敦在人文主义传统与智识创新、文本学习和工艺知识之间、在手稿与印刷品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最重要的是,格拉夫敦明确了一点:书籍制造的基本细节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的生命力取决于双手的劳动。
-
信息化蓝皮书陈左宁 著本书全面总结了2021~2022年中国信息化建设成效,分析了中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若干重点问题,提出了深入推进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主题涵盖5G、大数据中心、北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数字化转型,政务服务、应急管理、数字乡村、智慧城市等公共服务,数据跨境流动、数字双碳、网络安全等信息化环境建设以及地区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对比研究等。
-
流动的边界李红艳 著《流动的边界》是长期田野调查积累的结果。作者从2005年开始做农民工与农民调查,农民工家庭的第一个个案始于2006年。此后连续十多年,每年都在田野调查中寻找适合的农民工家庭进行访谈。个案积累超过100个以后,遂开始撰写这本书。本书是针对家庭的传播研究,重点考察农民工家庭的流动与变迁,因为农民工家庭是中国家庭变迁中最为突出的一种类型。作为实证研究,本书既有理论张力,也有充分的经验材料为依据。作者对家庭的策略传播、代际传播、仪式传播、时空传播、媒介传播等分别进行论述,并将落脚点放在农民工家庭的阶层再生产或者循环上。研究发现:家庭生命周期呈现出伸缩性与延展性的特征;家庭团结与家庭个人主义的内在冲突与妥协构成了家庭传播的核心;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改变了家庭原有的权力结构;媒介承诺成为重塑家庭文化的形式之一;家庭出身与教育获得之间逐渐形成了阶层再生产的逆循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