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知识传播
-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及详解圣才学习网 编本书是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初级)的历年真题及详解。全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历年真题及详解;第二部分为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初级)历年真题及详解。每部分均精选了2013~2021年的9套真题及详解(其中2013~2017年为电子书),并根据新版考试大纲、指定教材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对所有真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提供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方案【视频课程、电子书、题库等】。购书即可享受大礼包增值服务【本书电子书+专业咨询】。手机扫码(本书封底)领取本书大礼包。
-
数字新闻十二讲胡钰,吴璟薇 编当下媒介技术高速迭变,对社会沟通的传播形态、社会新闻舆论的形成与影响机制产生了全面、深入的影响。基于上述背景,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了数字媒介技术对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和新闻业务带来的影响。在理论方面,本书着重关注当下国内外学界在数字新闻研究方面有较大影响力的新视角、新成果,引介新闻与媒介物质性、数据与算法诠释学、媒介平台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实践方面,通过目前处于新闻实践与技术创新前沿的业界资深新闻人所作案例分享,与理论形成呼应,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的建构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
-
数字乡村传播刘楠 著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在技术赋权的背景下,本书关注数字乡村传播的趋势和特点;结合话语理论,关注社会发展与农民媒介话语的变迁、农民自媒体视觉生产、网络直播的话语呈现、脱贫攻坚语境下的多元媒介话语与参与式行动、数字时代的农民工新媒介实践等议题。作者还结合多年乡村调研经验,拓展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知识分子与农民话语融合等研究领域。
-
创新中的安全陆明远,冯楠 著科技安全已经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争直接影响着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系统性比较研究他国科技保密机制,对我国今后参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科技竞争,实现国家科技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近年来,西方各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以科技安全为目标的保密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安全管理机制。通过梳理西方典型国家科技保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能够为我国科技安全各相关部门提供丰富的域外研究素材,为国家安全等相关学科的专业培养、宣传教育提供支持。
-
献给祖国的声音姚喜双本论文集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围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导的“主流媒体播音主持发展成就”进行总结梳理,交流播音主持经验,探讨教育心得,为“媒体语言传播领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典型研究范例。本论文集涉及播音专业史、人物研究、媒体语言研究、播音主持理论与业务研究、播音主持教育研究等内容,其中收录的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省市人民广播播音主持事业发展情况的探索性文章,为今后中国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线索和基础。 此外,书中还配有著名主持人的朗诵视频二维码,提高了本书的艺术性、生动性和实用性。
-
电视纪录片发展与社会变迁刘兰 著《电视纪录片发展与社会变迁》一书以“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建构包括叙事模式、美学特征、制作模式、传播策略与效果这四个维度的多维度纪录片研究框架,将纪录片引向文化研究领域以及传播学研究领域,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解析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在传统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巨大价值。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模式,第二章为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影像美学,第三章为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制作模式,第四章为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传播,第五章为微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
-
中国媒体融合转型宋建武 黄淼 陈璐颖媒体融合政策在2014年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中国传统主流媒体自新世纪以来的数字化转型探索进入由顶层设计指导的制度化阶段。自此,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单位围绕“移动优先”“一体化发展”“融媒体中心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等主题展开实践。在此过程中,主流媒体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具有媒体业务层面的指导意义,更深刻地影响着媒体研究的基础理论更新及热点话题发展。受益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态势,以及国家政府对媒体产业的高度重视,中国主流媒体在融合发展中对互联网传播规律的适应性调整及其所呈现出的规律性特征,为新闻传播学的知识更新和理论演进贡献了诸多创新案例。基于以上背景,《中国媒体融合转型》以国家政策体系为指导,以移动传播时代的传播需求为价值参考,面向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的社会角色与历史使命,将纵跨近十年历程、横贯各级各类主流媒体的转型探索作为案例数据来源,展开有关媒体融合的实践经验探讨及理论体系建构。全书自始至终贯彻“面向实践,解决问题”的宗旨,内容涵盖我国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在不同阶段的融合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所建构的理论体系,是已经在我国媒体行业实践中被检验过其科学性及可行性的思想成果。
-
空间可沟通性钟怡本书立足于建设可沟通城市的愿景,以可沟通性这一概念作为切入点,分析空间变迁和媒介技术发展对上海人民广场的传播状况的影响和形塑,试图展现在全球化、城市化和媒介技术革命等多重浪潮下的上海人民广场的传播图景,进而挖掘城市空间、传播实践以及媒介技术之间的理论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探索城市空间对建设可沟通城市的意义和作用机制,为推动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思考。
-
染墨的指尖[美]安东尼·格拉夫敦从弗朗西斯·培根到巴拉克·奥巴马,历代思想家和政治领袖都曾经抨击人文主义者是不爱劳动的书呆子。而在这本赞美书籍制作的书中,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安东尼·格拉夫敦介绍了书籍制作过程中的诸多凌乱而复杂的细节,并邀请我们将近代早期欧洲的学者视为勤奋的劳动者。他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造就书籍黄金时代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编纂笔记、誊抄并修正文本与校样、筹备复本——他让我们看到,学者们的勤勉如何塑造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书本、专著和伪书。《染墨的指尖》追溯17、18世纪的人文主义文本研究方法的转变,探究神学争论对16世纪学者所产生的、既是支持也是制约的影响。格拉夫敦在人文主义传统与智识创新、文本学习和工艺知识之间、在手稿与印刷品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最重要的是,格拉夫敦明确了一点:书籍制造的基本细节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的生命力取决于双手的劳动。
-
符号与传媒赵毅衡本书为符号学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收录文章二十余篇,在哲学符号学方面,从《论语》文本的叙述分析深入至其中的对话性及哲学意蕴,对维特根斯坦的符号学思想及其贡献进行了梳理,讨论了货币作为一种符号的意义逻辑,探讨了拉康性别理论中的身体维度;在艺术产业的符号美学方面梳理了艺术产业的概念及类型划分,在艺术诸定义中发掘背后的媒介性问题,讨论建立“艺术媒介符号学”的必要性,提出了泛艺术化时代识别艺术的有效方法;对著名学者艾柯的符号学思想展开研究,梳理了艾柯与中国的关系、影响,讨论了艾柯的大众文化研究历程,郭全照论述了艾柯小说对中世纪历史文化的吸收征用。另附有对前一年符号学领域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和对近著近译的评介。所收录文章学术水平较高,对相关研究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