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
多维视角下的民族李红杰 著近年来,对我们现行民族政策的质疑和否定的声音越来越多,以致提出所谓的“第二代”政策。这些表明相关的讨论已不再只是“去政治化”,也不再只是有关“民族识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优惠政策”等具体政策制度的质疑或否定,而是涉及到一些具有基础性、基本性的理念和方法论问题。这些争论已经超出具体政策及其操作的层面,而涉及到发展观、平等观和国家观这些基本问题上,所争论的已经是讲不讲民族平等、讲不讲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讲不讲多民族国家属性等这些根本性、基础性和指导性的问题。为此,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探讨过去似乎觉得是“不言自明”、“毋庸置疑”的观点和主张,特别要重新梳理与民族研究有关的发展观、平等观、国家观和方法论等重大议题。这不仅有助于回应上述各种主张,也将有助于我们的民族研究能够更好地与时俱进,对现实重大的民族理论与政策问题进行具有时代性的解读和阐释。
-
亲历与见证王德强,袁智中,陈卫东 编著这本由佤族部落头人之子肖子生讲述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历史《亲历与见证:民族团结誓词碑口述实录》,不仅客观呈现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历史过程,也是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实践特色与基本经验的钩沉,更是对党不断探索与实践正确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历史见证和再现。全书共计21万字,由图片、正文、附录三个部分组成。正文为肖子生口述实录部分,全文由“我的父亲肖哥长”、“佤山风雨飘摇的岁月”、“参加共和国成立一周年庆典”、“新中国民族团结*一碑的诞生”、“血践誓言”、“翻开民族团结历史新篇章”、“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历史见证”七个部分组成;附录由“肖子生访谈实录补记”和与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紧密相关的历史文献组成,与正文部分形成相互印证、互为补充的关系,尽力为读者再现复原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历史面貌;图片则由与民族团结誓词碑相关历史资料图片和肖子生家庭历史照片组成。
-
武陵山区历史移民与民族关系研究龚义龙,王希辉自秦汉开始,中央王朝就试图对武陵山区进行管控。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楚庄蹻王滇,而秦开五尺道,置吏,沿及汉武,置都尉县属。汉代至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武陵山区置羁縻州郡,对当地实行羁縻政策。元明清初在当地实行土司统治,利用土司管控地方。本质都是利用当地土著大姓首领管理当地,造成当地长期的落后,直到改土归流之前,当地远远落后于汉族发达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大量汉族移民迁入,使当地经济社会获得了巨大进步。这一深刻的学术反思,是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的,也可以为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武陵山区历史移民与民族关系研究》包括三大部分。《前言》包括相关研究的学术史、著作框架结构、目录。《结尾》包括结论、参考文献、跋。
-
藏学学刊暂缺作者《藏学学刊》作为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藏学学术研究园地,致力于藏区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藏族历史与宗教、西藏考古与艺术以及与藏学相关的诸多方面的研究,设有论文、译文、书评等栏目,语言以中文为主,兼及英文。
-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何明 著《西南边疆民族研究》自2001年创刊以来已经连续出版了24辑,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8年开始进入CSSCI来源学术集刊名录,至今依然保持在CSSCI来源学术集刊名录里,是民族学学科入选CSSCI来源数据库的学术集刊。近几年,《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刊物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学者们的投稿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
-
中国人的素质[美] 明恩溥 著,董秀菊 译《中国人的素质》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于1894年出版的一部代表作。本书共分27章,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从多个角度总结了中国人的素质。内容引证丰富,文笔生动,或褒或贬,无不言之成据,时至今日,读来仍令人警醒与深思。
-
经堂与市场之间李元元地处西北重镇兰州的兰州大学,拥有悠久的民族学和边政学研究传统。1949年前的兰州大学就立足区域与民族特色,在民族研究领域有了一定的探索与积累。一是以马鹤天、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边政学、边疆学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中国边疆研究高潮中,马鹤天、顾颉刚、黄奋生等均为当时的代表人物,而这三位学者都与兰州大学有交集。1928年2月22日,甘肃省务会议决定在法政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合并中山学院成立大学,组建以教育厅长马鹤天为首的7人筹委会,4月1日正式成立“兰州中山大学”,马鹤天任首任校长(1928年2-11月在职)。马鹤天由此而成为兰州大学民族学学术系谱中的重要一环。他的《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堪称民国时期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准民族志”作品。历史学家、边疆研究代表人物之一的顾颉刚,一生有六次西北之行,其中为期长的两次,都是在甘肃。1937年9月至1938年9月,他到甘肃、青海考察并著有《西北考察日记》。1948年6-12月,他应辛树帜校长之邀赴兰州大学任教并任历史系主任。二是“魁阁”团队成员之一谷苞先生在兰州大学任教并从事民族研究。谷苞出生于兰州,1935年赴清华大学求学,后转入社会学系,在陶云逵教授指导下学习人类学、民族学课程。1941年10月,他转到由吴文藻教授、费孝通教授主持的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组的社会学研究室工作,度过了三年的“魁阁”调查时期。1944年,他到兰州大学任教,开设民族学相关课程并在洮河、白龙江流域及甘肃各地开展田野调查。1949年8月,谷苞随解放军西去新疆,开始了另一段学术生涯。三是国立兰州大学边疆语文系的设立。1946年,国民政府正式设立“国立兰州大学”,辛树帜校长首倡开设边疆语文学系,设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专业。藏学专家杨质夫先生受邀担任边疆语文系主任,先后任教的学者有吴均、程克星、关德栋、丹巴嘉措、王沂暖、李国香、胡斯振、马宏道等著名学者。1952年在新中国院系大调整当中,已改称少数民族语文系的原兰州大学边疆语文系,与原西北大学边政系一起,被划归到新成立的西北民族学院当中。此时,有一位民国时期边疆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西北大学边政系来到了西北民族学院任教,他就是黄奋生先生。黄奋生完成了我国*部藏族历史教材《藏族史略》,应兰州大学的邀请在历史系开设了“藏族史”课。在此时期,一位年轻的新疆学子进入兰州大学历史系求学,并逐渐走上了民族学研究的道路,他就是杨建新先生。1958年大学毕业的杨建新先生留校任教并参加甘肃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领导了对东乡族的首次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写出了《东乡族简史》。1959年底到1963年,杨建新先生爱兰州大学派遣到中央民族学院进修,师承民族史大家翁独健教授,并得到蒙古史学家贾敬颜、藏学专家王辅仁诸教授的指导。
-
中国人的本色(美)何天爵本书以一位西方人的眼光,凭着旁观者的清醒,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全景式地观察、描摹了晚清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样态,从中剖析和展示了当时身处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中国人的各种品质。作者的写作用心是善良的,对中国人抱着有好和同情的态度,没有厌恶和歧视,对清末社会状况、市井人文和各色人等品貌的勾勒基本上符合实际,对没落的封建社会的批判一针见血。
-
国家治理视阈下中越边民通婚问题研究纪洪江近年来,“越南新娘”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中越跨国婚姻在进入公众视野的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关注。该书以位于中越边界前沿地带的云南麻栗坡县马崩村作为实证案例,研究了这种跨境婚姻或涉外婚姻中的特殊类型,在通过实地调查并借鉴学术界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以边境沿线地区的境内外少数民族边民通婚作为特定对象,对中越边境地区边民通婚的现实境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探讨。
-
萨满文化研究. 第五辑薛刚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