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
西南少数民族民俗概论毛艳,洪颖,黄静华 著“西南少数民族民俗概论”是一门系统介绍西南少数民族民俗的构成、研究历史及其方法、理论成果的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一是全面了解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增强我们对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认识;二是系统学习民俗学及西南少数民族民俗的概念、功能、分类、特点及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对一些长期在西南地区传承的民俗事象的正确评价,诸如生计、生活、社会组织、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游艺、民间信仰等,从而能够发现这些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积淀和深层结构,并通过调查实践,掌握一些从事民俗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西南少数民族民俗概论》共有十章:前八章按照由总述到专题介绍的组织方式展开,分为导论、生计民俗、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礼俗、节日民俗、游艺民俗、信仰民俗,最后两章介绍西南少数民族民俗的现代变迁及田野调查的具体方法。
-
阿昌族社会的文化适应研究寸晓红 著阿昌族属于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人口只有三万多,加上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为保有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处境艰难。《阿昌族社会的文化适应研究》主要选择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阿昌族社会作为切入点,从外在社会环境及阿昌族内在社会文化因素等两个层面着手,展开对阿昌族青少年文化适应问题的思考。除了田野调查,《阿昌族社会的文化适应研究》还运用了量化的方法,试图建构有关阿昌族青少年应对文化变迁与适应的解释模式,期望对阿昌族青少年文化适应的差异提出较具说服力的解释。通过对阿昌族的文化变迁、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的变迁与适应,青少年心理、行为适应等方面的研究,为阿昌族社会的变迁与适应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
传承与固守沈再新 著《传承与固守:当代散杂居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共包括九章内容,第一章,主要是论述中国及湖北回族散杂居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梳理沔城回族的源流和民族关系史;讨论回族散杂居格局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回族的发展的意义。第二章,介绍了沔城回族镇的区位条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物产、历史沿革;通过分析当地民族、宗教、传统文化和基本社会情况,彰显沔城回族镇的多元文化特征。第三章,主要以新中国成立60年来生产关系的变革为主线,分析沔城回族经济生活方式的变迁和调适过程。第四章,阐述了沔城回族镇管理体制的变革过程,分析国家制度安排下的政治生活方式变迁,探讨了民族乡背景下沔城回族镇的政治结构及其功能,以及村级政治结构和村民自治中的权力运作格局。第五章,从分配制度和经济收入水平的变化,讨论了沔城回族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的变迁。第六章,在阐述沔城回族传统婚姻观念的基础上,讨论择偶观念、婚姻的缔结与变动、性爱观念等的变迁,分析婚姻生活变迁的原因。探讨了沔城回民宗族的消解过程及其存在的理由,分析家庭规模与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权威、分家机制、生育观的变迁。第七章,分析了宗教生活方式的变迁。首先,分析了沔城宗教信仰现状、各民族对宗教的态度。其次,从清真寺和寺坊的结构和功能、宗教信仰的遵守情况、宗教信仰的代际差异这三个方面,讨论了沔城回族宗教生活方式变迁的现状、特点和原因。第八章,基于对闲暇这一概念和内涵的分析,阐述了沔城回族传统闲暇生活方式,并按时间分期,从“集体”时代、“后集体”时代、茶馆时代、家庭闲暇时代这四个时期探讨了沔城回族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第九章,在分析沔城回族生活方式变迁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对散杂居地区生活方式变迁模式的理论探讨,提出了散杂居少数民族新型生活方式构建的本质规定、发展取向、基本模式、建构过程以及创新沔城回族生活方式的主要途径。
-
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王永亮 著《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的最大特点是提出一些新思路,对西北回族社会的发展机制,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如族与教的关系(第5章),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第4章),读书与念经的关系(第8章)等,而这些正是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中的重要问题。对困扰西北回族社会发展的因素,作者从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以及低弱的历史起点与人口和资源的矛盾等方面作了分析(第12章)。在最后一章《走向未来》中,作者指出转换观念、协调关系、完善制度、改造环境是西北回族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这本学术力作颇具政论色彩,读此书不仅可了解到西北回族社会的方方面面,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政治眼光,探索西北回族走向未来之路。
-
侗族口传经典徐晓光,傅安辉 编侗族现有近30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湘、黔、桂三省区毗连地域,湖北省的恩施、宣恩也有一部分,据美国学者考察,越南北部山区也有侗族居住。国内侗族居住地基本上是集中连片的,民族内部交往密切,凝聚力比较强。侗族的文化精神崇尚和谐,宽容儒雅、趋静求稳是侗族最基本的民族性格。侗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侗族大歌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地区“稻鱼鸭”共作系统也已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五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侗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侗乡被誉为“诗的海洋”、“歌的世界”、“故事的摇篮”、“侗戏的天堂”。侗族人民以歌代言,以歌唱抒情述理,还用讲究辞章文采的念诵词来说理,用生动有趣而富于人生哲理的故事来启人心智,用喜闻乐见的侗戏来陶冶情操,指导人生。这也许是因为过去侗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所有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都靠口头来传达。所以,侗族口头表达的形式——谚语、歌唱、念诵、讲述、表演已经成为侗族社会各门知识的主要载体。通过这些载体,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这些口头表达就成了侗族的口传经典。
-
凉山民族研究2马尔子 编《凉山民族研究》创刊已20年。关注凉山民族地区和索要《凉山民族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但大部分年刊已成为孤本。为了不负专家、学者的需求,凉山州民族研究所决定从2011年起,按时间顺序把以前的两期年刊合订为一册,作适当调整删减后,以丛书的形式陆续公开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对了解和研究凉山民族地区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马尔子主编的《凉山民族研究2(1994-1995)》是丛书的第二本。
-
碧约人的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汪力娟,赵德文 著《碧约人的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以碧约人的聚居地——云南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新发社区团山组的碧约人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团山碧约人的生产生活、社会历史、民风民俗、伦理道德以及民间文学等进行了全方位透视。记述了碧约人的社会构建和运转、经济生活模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精神世界的构造等,以揭示碧约人的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
-
濮与中华民族金钟 著《濮与中华民族》是具有开创和启迪意义的著作。作者通过对语言“活化石”的细心鉴别,顺利破解了数千年以来中国历史积留下来的多个千古之谜。如“华夏”名称的由来,史称所谓蛮、夷、戎、狄及輦粥(薰鬻)、獨狁、乌桓、鲜卑、契丹等古代民族与现代民族的渊源关系-《濮与中华民族》打破众多史籍藩篱,首次肯定濮(百)越先民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主要创造者,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等都是他们对中华古代文明和人类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对于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各学位层次的学生、教师,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濮与中华民族》是极具价值的重要参考书。
-
普希金研究白斯古楞 著《普希金研究(蒙文)》为蒙古文,主要介绍了普希金的文学和对普希金文学的研究。
-
贵州近现代民族文化思想研究田永国 等著在近现代,尽管外来文化对贵州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贵州文化思想领域乃至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但总体上来看,却并未改变贵州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形态。田永国和罗中玺等编著的《贵州近现代民族文化思想研究》通过对贵州各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梳理以及在近现代中外文化对撞、交融下生存发展状态的研究,使我们能够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贵州这方充满神秘、充满希望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