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
汉民族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揣振宇 著汉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吸纳、拓展等复杂的历史进程,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独具特色的汉民族观念文化很值得学界重视和研究,这些观念文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民族观念文化中开放的“天下”观、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和谐”观、自然主义的生态观等都堪称珍贵,就是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也是可贵的文化资源。在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和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挥汉民族优秀传统观念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
中华精神颂刘长河 著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华民族涌现了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是中华魂,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脊梁。《中华精神颂(现代当代部分)》一书共计68篇,内容包括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战精神、南泥湾精神等。
-
廖安祥研究房学嘉,叶澄海 编在中国地域文化中,客家文化是一个涵盖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民俗、建筑、宗教、艺术等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精髓的重要载体,以其民风民俗的古朴而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因而客家研究得到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美学、建筑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的青睐,在海内外受到高度重视。粤东梅州具有“世界客都”之誉,是海内外客家人的故园圣地,保存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具有开展客家历史文化研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嘉应学院地处梅州市,依托客家文化资源优势,将客家研究作为学院主要科研特色,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专业性的研究机构——客家研究院。客家研究院一路走来,一直得到广东省教育厅、梅州市委市政府、嘉应学院领导的全力支持和国内外同行的热情关心。客家研究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9年的“嘉应大学客家文化研究室”。1990年1月,遵照叶选平、黄华华等领导的指示,在客家文化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
-
罗香林研究肖文评 著 房学嘉 编《罗香林研究》主人公罗香林,由于对客家研究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被誉为客家“八大先贤”之一。2006年11月11日至12日,纪念罗香林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研讨会收到论文50余篇,《罗香林研究》正是在这论文的基础上编而成的。论文共分三部分:回忆与述评、理解与启示、传承与创新。
-
霓虹下的草根高小康 著把个人与乡土和久远的族群传统维系在一起的神秘经验是“诗意地栖届”的真解,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内蕴——换句话说,当人们在进入当代都市生活的传统民俗或新民俗中重新体会到自然的神性时,传统才可能复活。人们从自我认同回归到人与自然、自己与传统的再认同,就意味着“高度现代性”的文明开始回过头去与大地、诸神和传统和解了。《霓虹下的草根:非物质遗产与都市民俗》为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岭南非物质遗产与奥港澳文化认同”之一。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非物质遗产地图编制研究”资助。对非物质遗产与都市民俗文化进行了研究。
-
蟹螺藏族图录集李星星 著《蟹螺藏族图录集》是作者在四川省石棉县蟹螺藏族乡田野调查和研究的成果。蟹螺乡的藏族有两个支系:一支是自称“尔苏”(或鲁苏)的藏族,一支是自称“木雅”(或木涅)的藏族。他们都是藏族中人数较少的支系,保留着自身的母语,其语言所属虽为藏缅语族,但所属语支尚未确定。他们保存的传统文化在当前急剧变迁的时代下,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对于石棉“尔苏”及“木雅”藏族,先前一直缺乏系统的田野资料,研究比较薄弱。《蟹螺藏族图录集》可谓第一部关于石棉藏族比较系统的民族志,也是第一部关于石棉藏族民族历史及民族文化研究的学术著作。《蟹螺藏族图录集》内容包含三个部分,一是以田野日志的方式介绍民族学田野调查的过程;二是对蟹螺堡子(即蟹螺江坝村5组)的“尔苏”,对木耳和猛种堡子(即蟹螺猛种1、2组)的“木雅”,作了较详的民族志叙述;三是在分析民族志资料的基础上,对民族史及民族文化方面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见解和思考。
-
湖北民族工作三十年谭微在 编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出版《湖北民族工作30年》,其目的是要集中展示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民族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宣传全省的民族工作,进一步提高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对民族工作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推进民族工作社会化。希望全省民族工作部门的同志们认真学习,做好宣传工作,把今后的民族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加强全省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构建和谐湖北做出新的贡献!
-
玉龙情殇杨福泉 著关于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和母系制等,国内外学人论者日众,论著迭出。而殉情这一震荡人心的人间悲剧,虽亦有一些学者论及,但多为零篇断章,寥寥可数,且未做系统性的探究。本书即是对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进行专题研究的初步尝试。 笔者认为,研究纳西族的殉情,对于揭示纳西族多元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文化变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纳西族的殉情风尚本身对于从心理和精神文化的深层揭示各民族极富神秘色彩的种种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可供剖析的典型范例。
-
贵州苗族考杨万选 等 著《贵州苗族考》是我国苗族人类学研究最早的著作。本文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论苗族,且述苗族何以大部分集中于黔;第二部分论苗族与贵州之历史的关系;第三部分介绍苗族分类;第四部分介绍苗族宗教;第五部分论及苗族语言文字;第六部分介绍苗族婚礼;第七部分谈苗族的分布与发展设想。凡是对苗族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中获益。文中谓苗族及中华民族,打破华族西来之假定,谓黔之命名,实含野蛮及未明实况二意,且批评前人作品,关于苗族部分之失真,自信尚多为前人所未及道或未及见者,纯粹出以科学方法及研究态度。作者通多种西方语言,又通苗语,观其著述,对汉人传统文化非常熟悉,可以信手引述,今天来看八九十年前的这部著作,我们会感叹这么一位有知识有思想的苗族精英的眼界和见识!
-
文化保护与民族发展覃德清 著《文化保护与民族发展》在西部开发和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采用微观、中观和宏观兼顾的研究方式,就特定区域的人文底蕴、社会发展、民族教育、文化保护、旅游开发和文化安全等现实问题进行多侧面的反思,主要是为了尝试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一方面选择华南一珠江流域中上游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一些村落或特定文化事象开展实地调查,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开发、全球一体化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语境中,对珠江上游各特定区域的族群文化发展,进行整体性的审视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