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
民族学研究尹伟先《民族学研究》内容包括民族地区宗教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民族关系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法制研究及其他、民族历史研究等。民族学是以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包括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以及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各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它以民族作为整体来研究。
-
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赵存生《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研究”(项目号为:058ZD02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民族精神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重点是对民族精神的内涵、特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等问题进行探讨;二、民族精神与文化问题研究,突出对民族精神的文化渊源、文化形态,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觉、全球化视野中的民族文化进行研究;三、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核心、形成、特质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地域性、人物化的表现形式和官制化表现形态的研究;四、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社会发展研究,其中主要包括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五、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研究,主要包括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优势、困境和对策、对青少年和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路和途径等研究。
-
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是本院建所最早的研究所之一,经历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时期,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下不断发展。本研究所自1958年建立并于1962年与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合并,就具备了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并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民族政治学和民族法制,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历史、语言(描写、计算、实验等)、文化、社会生活,国内外民族问题,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影视人类学、民族地图学)等基本的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同时,在蒙古学、藏学、突厥学、西夏学、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和古文字、海外华人与国际移民等方面也形成了以院级研究中心、全国性学会的学科依托。这种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是本所学术发展的基本优势,也是与其他学科交流合作的重要条件。
-
广东民族识别调查资料汇编广东省民族研究所 编《广东民族识别调查资料汇编:怀集县“标话”集团调查资料与龙门蓝田瑶族调查》是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编辑的关于民族识别和民族调查的报告的系列之一。《广东民族识别调查资料汇编:怀集县“标话”集团调查资料与龙门蓝田瑶族调查》由怀集县“标话”集团调查资料与龙门蓝田瑶族调查两个报告组成,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在对上述两地壮族和瑶族调查基础上形成的文献,两份报告对于民族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民族志(美)大卫·费特曼 著,龚建华 译民族志不是闲暇一日的丛林漫游,而是在社会交往的复杂世界的探索之旅。本书介绍了此类旅行中的一条道路,目的是让其他研究者享受他们的旅行并抵达目的地。本书如同一次旅行见闻讲座,它标示并探讨了每个民族志学者即将面临的主要界标。这本书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有用的指南,于经验丰富的民族志学者而言则是令人愉快的知识更新。这一版本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一一网络。网络是民族志学者可以利用的最丰富的资源之一。该版本提供了关于利用网络资源的方法,包括搜索主题或网页、搜集人口普查资料、利用”聊天”和视频软件进行访谈、与同事通过网络及在线杂志辩论观点,以及下载有用的资料和分析软件等。这些都正在迅速成为当下民族志学者不可或缺的工具。
-
贵州世居民族研究徐晓光通过组织重大项目产出重大成果,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同步发展,使科研的整俥水平居省内领先地位,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更好地服务于我省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努力建立硕士、博士学位授杈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有关行业提供短期培训,成为我省市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与人才培训基地。
-
中国民族精神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孔庆榕 等主编中华民族精神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本书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关系的探讨,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转换和重塑,关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整合和提升,关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目标和机制,关于广东人精神的个案研究,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定量研究,在学术上具有开拓创新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基础民族学欧潮泉这是一本民族学教材。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抓住了这门学科传统重视的三大主题,即专业理论、体质特征和文化特征,对其系统全面研究、介绍和论述,又以文字精练、资料详实、论志兼有而另树特色。《基础民族学:理论 人种 文化(修订版)》作者勇于探索,解决了一些问题,也提出不少新的见解,更值得重视的是,在介绍国内56个民族时,加进体质特征的描述和体质类型的划分,又根据人类学资料,对国外百万以上的245个民族进行体质类型的划分。这不仅填补了以往的空白,也是一项细致艰巨的工作,在学术上和应用上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
魂归洞天曲木约质 著阿侯氏族是凉山彝族中保留彝族文化传统较为完整的黑彝氏族,其祭祖大典自然具有研究价值。《魂归洞天:彝族阿候氏族祭祖大典》是由作者对阿侯氏族祭祖大典的整个仪式的现场笔录,并进行整理和注解而成。内容包括开篇社会文化背景;叙篇主办、执行和参与祭祀者;序篇祭祀的准备及相关活动;正篇祭祖大典仪式等。
-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谭必友 著湘西苗疆在1795年之前曾长期被政府视为“化外”之地。土著各民族与外界之间也一直处于“冲突与合作”的关系之中。1796年之后,以傅鼐为首的流官群体以湘西苗民起义善后治理为契机,推动了苗疆社区的近代重构运动。这个运动以民族关系与人地关系等两大关系的重建为切入点,以“和平共居”为目标。这两个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问题。民族关系不解决,社会就无法安宁,所有的社会理想都将因为扰攘不安的社会环境而成为空中楼阁。人地关系不解决,社区中不断积压的剩余劳动力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而作为文化强势的汉族与土家族为缓解社区中的人地关系压力,必然会不断侵蚀苗族人的生存空间,从而加剧民族冲突。这是湘西苗疆长期以来与外界之间无法摆脱的“冲突与合作”关系的历史宿命。流官群体按照“民苗为二以相安”的基本原则,把各民族生存的地域空间法制化,为“和平共居”创造了一个基本的物质环境。在重建这两大关系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各民族社区创新了一系列社会管理措施。伴随着政府新政策地深入推行,苗疆乡村社区中逐渐产生两个新兴阶层,一是“半职业化管理阶层”,他们是苗弁、苗兵,总旗、百总,屯长、仓书、斗级等基层管理人员;一是知识分子阶层。这两个阶层的成长改变了苗疆传统的社会阶层结构,导致了苗疆新兴的社会流动模式和文化发展方向。首先,传统上社区内部以经济为标志的社会分层,转变为以政治、文化为标志的社会分层。社区精英向社区传统权力流动的模式转变为向半职业化管理阶层流动的新模式。其次,乡村社区权力结构由传统的二元模式(官——民,或国家权力——社区传统权力),转变为三元结构模式(国家权力——村社区自治权——社区传统权力)。半职业化管理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是我们深入理解苗疆社区近代重构的关键之点。为了将初期的改革成果长久保持下去,也是流官群体对初期改革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在均屯田的基础上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形态的地方财政体系,并创建了第一套由地方财政全面支持的地方社会公共事业与地方社会保障事业。为了经营150000亩屯田,地方政府成立了屯防总局,总局直接归属辰沅永靖兵备道管辖。这个组织主要通过经营土地为地方获得收入,类似于当代的一个地方集体企业。这既是传统管理思想的继续,也是一次创新。而建立普遍的地方义务教育体系,以培养大量合格的地方管理与教育人才为办学目标,也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其他各项社会保障措施、社区宗教建设方案的长期坚持,都显示了流官群体对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和积极的创新精神。通过以上种种改革,苗疆多民族社区获得了自己的近代新生命。终于摆脱了其与外界之间延续了上千年的“冲突与合作”的历史宿命,各民族走上了一条“和平共居”的社区发展新路。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段“社区重构”历程。在当代世界,由于文化的多元自觉、科技发展的不可预期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等三大特点所构成的社会矛盾运动,将人类再一次推到一个岔路口时,深入检讨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经验,对我们今天作出正确的抉择,是一件极有意义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