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
婚丧嫁娶张永婷 编著本书结合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实际需要,从婚、嫁、丧、葬四个人生必然经历的重大场合,介绍我国五千年中各地形成的风俗、习惯、规矩、礼仪、仪式、禁忌等方面的知识和常识,具有参考性、仿效性、指导性,帮助年轻人在四种场合中,知礼、懂礼、不失礼。
-
巴代音乐石寿贵本书内容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苗师“巴代雄”在主持祭祖仪式中所吟唱的音乐,共有18种,分别为道白腔(朴度单)、讲古老话腔(朴度共)、招魂腔(声土昂)、默叩腔(度吉查)、请神腔(声充棍)、保赎腔(声告归)、迁徙腔(声奈格青)、送酒腔(声送酒)等腔调。第二部分为客师“巴代扎”在主持平时的“36堂神、72庙鬼”祭祀仪式中所吟唱的腔调,有27种腔调,分别为道白腔一(白拖高低)、道白腔二(白单带诵)、赎魂腔(料归)、求财腔(声窝头)、敬王爷(出内章)、迎龙腔(声然绒)、谢土腔(声色土)、平腔等27种腔调。第三部分为道师“巴代年”在丧堂绕棺戏中所唱的各种腔调,共有l叭种.分别为赞41种、腔25种、调7种、咏2种、申5种、吟7种、称4种、牌10种。第四部分为打击乐部分。内容包括了苗师、客师和道师三大部分仪式的打击乐谱,共有50多种,分别为拍联尺、打板眼、一字锣一、一字锣二、一字锣三、小曲子、七星锣、大曲子一、大曲子二(带尾锣)、两节瓜、两头忙、慢上紧、急板、辽直、转身锣等打击乐谱。第五部分为巴代牛角号。有玉皇角、老君角、出坛角、发兵角、回兵角等20余种吹法。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李怡,毛迅内卷(Involution),原本是学术界的概念,忽然成为了网络热词,令人惊诧。或许对于更多网民来说,他们并不在意“内卷”的概念渊源,而是关注网络传播者描述的现实感觉能够引起共鸣的点,大概即创新乏力后的焦灼感。那种感觉,可能如鲁迅在《野草》题词中所表达的那般,“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这是创新爆发前的涌动;也可能如崔健在《飞了》中所描述的,“这晕的感觉是朦朦胧胧的,不知不觉身体变得轻飘飘的”,这是失去创新动力后的失重感。如此种种,可能在不同的行业,感受有所不同。学术的内卷化,也是近年来学界讨论较多的话题。大概的意思,也是创新乏力的焦灼。就中国现代文学来说,新世纪在“现代性”、“民国文学”之后,学界似乎再也没有出现能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或许,沉默能够带来沉淀,但没有范式更新的积淀是否有足够的学术魅力,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种内卷化的焦灼感,在本辑文章中有所体现,不管是新作者或老作者、名家或新锐,均没有故步自封,都在不同的点上力图发力突破,但创新方向较为零散。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们努力带来了怎样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梳理《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35)》文章所带来的新视野的一些方向。全球视野,包含中国作家的异域书写、译介及外国作家的中国书写等,在本辑中占据较大篇幅。早期现代文学的多元形态,包括清末民初通俗文学、旧体文学和语言学等问题,也有不少篇文章。经典文学的重释,包括经典文本解读的方法以及具体实践,是第三类占较多篇幅的方向。这些方向带来的“新”,主要体现为对象之新,如异域书写、通俗文学、旧体文学,学界过去关注度不够充分;视野之新,如运用跨学科视野、空间理论等,能让我们看到经典的其他特征。但总体来说,这些创新还未上升到范式更新的高度,因为这些问题大多还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基本问题,如中外文化交流、传统与现代的消长。如果没有对中国现代文学整体认识的提升,新视野只是充当过去的补充,便难以开辟新的可能。
-
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胡彬彬 著本书从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视角出发,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民族福利制度供给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联,既关注制度层面的结构特征及实施过程,又关注个体视角下的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特征,讨论制度背景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双向关系,突出民族福利制度的实施对民族认同及中华民族认同的作用,表明我国当前的民族优惠政策是符合新时代下国情民情的,民族优惠政策实施背景下的民族混杂居地区是多元共生、群体性适应的格局,这为我国民族政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提供了有力佐证。
-
边界流动与族群变迁曹大明 著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结题成果,综合运用历史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全面、深入探讨了宋元以来武陵地区土客的构成、土客边界的流动和族群的变迁以及与之同步展开的区域社会转型,纠正了过去凡“土”即为土家族先民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在中国古代边地的国家化与边地族群关系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既为当下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及制定科学的民族政策提供了符合历史事实与历史逻辑的依据,也为加强民族团结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史鉴与启示。
-
面具怡安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它是一种横遍全球纵观古今的重要文化现象,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外在形式,为学术界所重视。面具是造型艺术的一个特殊领域,它出现于遥远的古代,许多部落和部落的面具常把雕刻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颇为精彩的作品,尽管奇形怪状,毕竟不是为造型艺术的一项重要的成就。面具文化也通常被称为傩文化,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我国是面具产生早、流行时间长的 之一,直到 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原型和影子,继续在我国民众心理上、民俗上、文化上和艺术上发挥作用。本书将带领小读者领略神秘面具背后的故事。内容涉及什么是面具、信仰活动面具、戏剧表演面具、舞会游艺面具、儿童游戏面具等。
-
新时代中国民族学研究回顾与展望郝时远 著本书为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专项之“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基本理论与话语体系研究”(19VXK04)的阶段性成果,首席专家郝时远。本书源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的“十四五”规划调研的民族学学科调查报告。即党的十八大以来、主要是“十三五”期间,民族学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情况的全面回顾和对“十四五”规划的发展建议。前言总报告:民族学“十三五”发展与“十四五”规划研究报告——郝时远专题报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中国化”成就研究——王希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法制研究——吴大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团结进步研究——陈建樾等(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麻国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经济学研究——乌日陶格套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田敏(中南民族大学)以生态民族学为中心的民族学分支学科研究——罗康龙(吉首大学)“三牧”问题研究——海山\t(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史研究——黑龙、吕文利等(大连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走廊与区域性研究——石硕(四川民族大学)民族古文献(含民族古文字)研究——孙伯君(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学研究——齐木德道尔吉(内蒙古大学)藏学研究——张云(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台湾民族问题与原住民研究——贾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民族研究——陈玉瑶(中国社会科学院)跨界民族研究——朴今海(延边大学)民族学知识生产与学科建设——何明(云南大学)
-
生境民族学研究罗康隆 著当前,在全球生态问题日趋凸显的背景下,我国率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建设作为我国当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界,经过近几年的讨论,生态文明实现的路径和方法,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得以确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生态背景差异较大,民族文化也呈现出各式各样的情况。各民族在长期与所处生态系统打交道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自的民族文化,包含丰富的本土生态知识和技术体系。这些本土生态知识和技术体系与当地的生态环境高度契合,能够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使得该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本专著的出版旨在推出文化与生态关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学术前沿理论和方法、生态环境变迁、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生态史研究、环境口述史、文化生态学等。聚焦如何发掘和整理民族传统生态知识和传统技术,及“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建构中对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以提供来自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并给当代生态建设提供借鉴。
-
生态民族学评论祁进玉 著《生态民族学(第二辑)》简介本辑计划收录30篇左右的相关论文,主要涉及三个议题: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讨论地方环境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讨论地方生物资源多样性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以及环境、生态与地方性知识发现(讨论具有地方性特点的环境保护知识)。收录文章的研究范围以国内民族地区的相关案例研究为主,主要是东北、北方、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实地研究,少量涉及国外地区的实证研究。本论文辑致力于民族学与生态学、环境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应用,重点挖掘和整理地方性知识,总结民族地区的特殊经验,突出地方特色,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学术智慧和地方案例。
-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刘学谦,刘玉成,何新生 著本书是研究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专门著作,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支撑,界定了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概念、内涵、功能和特点,揭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源泉、动力和周期变化的规律,并duchuang性构建了精神、物质、政治、文化、安全为五大要素的国家凝聚力的研究体系。根据该理论体系,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变化轨迹,并分别从五大构成要素入手,深入分析五方面国家凝聚力各自具有的特征、包含因素以及在增强国家凝聚力中的作用、途径。最后提出加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全面建设的措施和建议。本书可供各级决策部门和宣传部门、统战部门,以及从事国家凝聚力理论研究的学者、社科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