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
带着孩子游中国+环球旅行哩咔童书暂缺简介...
-
村落文化事象的田野个案研究麻勇恒本书是 毕业论文集,它凝集着同学及相关指导老师的心血;这是民族学专业团队教育教学成果的一次表达。本书以“性别、养老与乡村政治”“文化适应与物的生产”“婚丧礼俗”“记忆与符号”这四个专题来安排本书的结构布局。入选这本书的优秀论文分属不同的研究个案,代表同学们在田野调查中对村落不同文化事象的观察、理解与诠释。
-
中华君子文化何善蒙,孙钦香君子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制高点和融汇点,又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落脚点。本书是第三届君子文化论坛“君子文化的当代实践”的论文精选集,本书主要围绕君子文化的内涵阐释、存世文献中君子文化的整理与研究、理想人格与君子文化、君子文化的当代意义、传统君子人格的当代养成、当代君子实践的途径等问题展开论述,既回归经典,又高扬时代精神,对于传统君子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实践、进一步弘扬以君子文化为代表的中华很好传统文化等,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华侨华人研究张秋生本书共收入江苏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和 外兼职学者、专家有关 移民与华侨华人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11篇,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其一,华商研究;其二,侨务工作与“ ”建设研究;其三, 移民与华侨华人研究。其中一些研究成果体现了 外学术界研究的 新水平。本书中的2篇书评和关于中国侨联重点项目《江苏华侨华人史》课题组调研活动等学术观点,也有利于学者及时了解 外华侨华人发展动态和华侨华人研究学术前沿。
-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木仕华,王伟光 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森林盗伐盗卖现象屡禁不止,城市的过度发展,气候变暖效应,外来人口的汇集等综合因素引发水资源告急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丽江黑龙潭断流、玉龙雪山冰川融化问题引发社会关注。石漠化问题在玉龙县境内也十分突出,而且与农村的贫困问题互为因果,注定需要通过扶贫脱贫来解决。生态反哺和生态补偿、生态转移支付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地各族群众和政府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除了人文景观旅游,玉龙县结合资源优势及时推出生态旅游产品,着重推出玉龙雪山、老君山、拉市海、虎跳峡、黎明风光等生态旅游,改善了生态旅游发展环境。玉龙旅游业已成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就目前的玉龙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而言,依旧有许多有待优化和改革的方面。虽然玉龙县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资源优势尚未能够转化为发展优势。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弱小,尚无法与“中国旅游强县”的名声相匹配。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互动结合尚处在十分低下的阶段,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良性循环尚未形成。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待作长远规划和近期抓突破口。文化兴县任重道远。工业经济的发展明显滞后,总量所占比重偏低,主要产品尚未形成品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十分稀少。有资源和竞争优势的工业经济领域仍为一些技术密集程度低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和产业。投资增速减缓明显。招商引资数量多,但能够产生落地效应的不多。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设施配备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明显。深度贫困人口的民生问题仍十分突出。玉龙县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为主的综合优势日益凸显,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实施,以及玉龙县争创全省具活力的民族自治县活动的进一步深入,玉龙县经济将长期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
人口普查资料开发与应用陈智本书聚焦人口普查资料开发的技术应用,介绍人口普查资料分析的一般工具和方法,供研究人口普查资料的专业人员、对人口数据常规分析有兴趣或需要的人员,以及高校人口学相关专业研究生或本科生参考。本书共十五章,包括:第一章,导论;第二章,人口普查资料开发准备;第三章,人口生育分析;第四章,人口死亡分析;第五章,人口迁移流动分析;第六章,人口数量分析;第七章,人口年龄结构分析;第八章,人口性别结构分析;第九章,人口素质分析;第十章,人口空间分布与城镇化分析;第十一章,婚姻家庭分析;第十二章,人口住房分析;第十三章,人口就业与收入分析;第十四章,区域人口预测原理与应用;第十五章,人口普查资料开发前瞻。本书在各章节加入相关分析案例,具有较强实用性。
-
乡村建筑的地区性、民族性及其当代表达铁雷 著,单军 编《乡村建筑的地区性、民族性及其当代表达(地区建筑学系列研究丛书)》重点以民族聚居地为主要研究范围和对象,在对其地区性、民族性以及两者关系进行系统探究的基础上,对照考察当代乡村建筑民族性与地区性表达上的衍变以及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能思路。首先,该书对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通常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多重含义进行了梳理总结,并从“物”的视角围绕人的“建造”和“使用”实践行为对建筑民族性与地区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认为,民族聚居地的乡村传统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区性是统一的,并从实体与空间两个方面从三个层次分别进行了探讨。从实体而言,民族性与地区性的统一体现在两个方面:建筑形式与质料的统一、形式与建造的统一;从空间而言,通过对空间的使用和“地方化”,空间既获得了居住者自我认同,又实现了空间指向地区环境的场所感,从而实现了民族性与地区性的统一。其次,随着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城市与乡村之间正在互为影响,形成双向流通,在此过程中,民族聚居地的当代建筑在地区性与民族性的表达上出现了很多复杂现象,传统建筑原有的民族性与地区性的统一开始瓦解,走向分异:乡村传统建筑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原生态、民族风情等的象征进入到现代设计语境以及城市旅游和消费语境中,并产生了建筑实体上的四种具体表现——形式的抽象与系统化、建筑的图像化、“民族”意义的投射,以及空间上的功能化与系统化。同时,现代化城市的材料、技术,以及价值观念开始进入乡村,对其建筑产生了较大影响,由此促生了其不同的衍变模式,《乡村建筑的地区性、民族性及其当代表达(地区建筑学系列研究丛书)》对这些模式以及衍变的规则进行了分析总结,并认为,虽然当代建筑实体上的民族性与地区性的统一很大程度上已走向分异,但仍然可以通过对建筑的使用,亦即空间的地方化来取得民族性与地区性的统一。
-
中国文化英语学习李勤本书通过美丽中国、中国传统思想、中国民风民俗、中国传统艺术和工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国古代科技八个部分,介绍中国基本国情及传统文化。
-
宋蜀华学术文集宋蜀华 著,贾仲益 编宋蜀华先生(1923-2004),籍贯四川成都,中国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史学家,中央民族大学终身教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荣誉会员。1942年考入齐鲁大学历史系,1944年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人类学,1946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底,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院,师从著名人类学家A.P.Elkin教授攻读人类学专业,1949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进入华西大学考古与民族博物馆工作。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由华西大学调入中央民族学院执教终身。其间曾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1981-1987)、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院(后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1993-1994)等职。1984-1996年连续三届被推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种族歧视委员会委员,1989-2002年连续三届被推选为中国民族学会会长。此外,1983-1988年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学术委员,1985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3年受聘为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1999年被聘为中国人类学学会顾问。先生学术底蕴深厚,研究领域广阔,对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史、社会学、博物馆学和考古学都有很深造诣,对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卓有建树,研究成果成一家之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学承前启后的一位大师,中国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公认的专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族学学科德高望重的带头人。先生一生发表论著(含合作)达20部、论文80余篇,这些成果在学界都有重要影响。本次选编先生文集,深感取舍极难。先生1998年以前发表的60多篇论文,主要依据先生生前两次应约亲自编订的两部论文集,即弘毅出版社1995年编印的《民族研究文集》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国民族学理论探索与实践》,选取了其中的绝大多数篇章,文字也以这两次结集时经先生手订的为准。考虑到1955年发表的《青海塔尔寺情况》所反映的时代信息和相应内容有特殊价值,所以编入本文集。先生生前一直笔耕不辍,1998年后又陆续完成或发表了20余篇论文,本次从中增选了一部分。另外,考虑到先生作为海内外著名的学者,国际学术交流活跃,曾与多国同行共事交往,本次又从2003年为纪念先生从教50周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纪念文集《中国民族学纵横》中选出先生与日、澳、美、英、印、韩等国学者的数封通信一并编人。计论文39篇,通信9封。
-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与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比较研究李长学 著《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与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比较研究》以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为导向,围绕“何为城市化、城市化是如何运行的、为何出现以及怎样破解城市问题”这条主线,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与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进行比较研究。首先从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理论特色、主要内容等方面详细梳理和评述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其次从缘起背景、思想基础、发展阶段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动力机制、推进思路、评价体系等方面对中国城镇化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历史梳理和定位。最后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两种理论观点的共性与差异,总结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的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