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
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财政保障机制研究马青《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财政保障机制研究》按照“理论分析-主体需求-实践对应-改进机制”的思路展并,采用大样本调查与深度个案分析相互结合的方法,基手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高质量均衡发展的视角,围绕“队伍稳定、素质提升、能力施展”三个政策要点,从“职业吸引力均衡”“专业发展质量均衡”“专业施展机会均衡”三个维度,对基于主体需求的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财政保障机制进行分析与构建;基于“配置、决策、评价”三个政策关键点。围绕“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公平”“如何实现投入决策的民主”“如何实现投入利用的高效”三个问题。对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财政保障机制的总体性管理机制进行了分析与构建。
-
民族的重建(美)蒂莫西·斯奈德20世纪末,原来波兰-立陶宛王国的核心地区已经分裂为四个以民族命名的现代国家:波兰、乌克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早期的一种民族观念如何演变为四种现代民族观念?维尔纽斯、维尔尼亚、维尔纳,在本书中,这些指涉着同一座城市的区别微妙的名字,以看似不动声色的方式出现在同一个句子的两端。它们是本书所述故事的背景音符,指示着一整套有关“我是谁”“我的祖国在哪里”“什么是民族”的记忆、理念和话语。跨越四个世纪,四个国家,通过将目光落在这片有着复杂民族混居背景、经历过极其多元的政体模式,被几度撕裂乃至摧毁的土地上,斯奈德试图为我们揭示民族理念转变的奥秘,追踪概念如何被解释、扭曲、发明和滥用,如何在与更为复杂的外部力量相互衍生的过程中酿成深重苦难,又焕发出崭新光辉。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试图为有关通往国家的路径的终*问题寻找回答: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条路上的苦痛经验?
-
流动、跨越与共通李晓明,吴声军,刘永红 等 编《流动、跨越与共通:区域整合视野中的南岭走廊研究》为南岭走廊论坛文集2018年卷。南岭走廊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民族走廊理论”时所特指的我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南岭走廊民族文字众多,文化各异,《流动、跨越与共通:区域整合视野中的南岭走廊研究》从“族群与历史”“社会与传统”“传承与教育”三个方面对南岭走廊的方方面面做了具体的研究。
-
广西壮学研究资料英译汇编研究莫运夏 著壮族是中华民族56个民族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壮族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突出的本土特色。壮学是一门以壮族为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广西壮学研究资料英译汇编研究(英文版)》系统地阐述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学研究的全景,为读者详细介绍学术界在壮族政治、社会科学、社会与经济、哲学与宗教、语言、民俗、文学与艺术、天文与地理、手工业与科技、教育与医学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不同时期壮学研究做出客观的评价,总结各阶段的研究特点和学术观点。
-
心连心一家亲杜宗景,缑广则 著,玉时阶 编广西地处我们伟大祖国的南疆,是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这里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不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同时铸就了“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广西的历史是一部与艰苦自然环境长期奋斗的历史。“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恶劣的生产、生存条件,磨炼出广西人民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长期的封建压迫,铸就了广西人民勇于反抗、追求平等的战斗气质;列强欺凌、国土沦丧的危难关头,激发了广西人民不屈不挠、抗争到底的爱国热情。正是源于对故土的深厚感情、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广西人民在这片热土上演绎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壮举。
-
龙王的嬗变杨跃雄,杨德爱 著白族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古代的农业生产收到大自然的支配,尤其是对农作物丰收有着重要决定作用的雨水,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能控制水、能降雨的“水神”在白族信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白族水神经历了从道教水神三官之水官到巫教水神的毒蛇、金鱼、金螺,佛教水神的难陀、白难陀等龙王,再到本土水神段赤城的演变过程。它蕴含在“段赤城斩蟒”“小黄龙大战大黄龙” “九隆神话”等传说故事中,也体现在民间“捞尸会”“烧包节”民俗节日中。 本书收集了大量不同版本的民间白族水神故事、民间白族水神塑像及图片、有水神记载的碑文等,充分展示了人类学视野下白族的水神信仰体系。
-
伊玛堪韩成艳 著本书选取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赫哲族的标志性文化 “伊玛堪”作为研究对象,“伊玛堪”是赫哲族世代口耳相传的民族史诗,是赫哲族精神文化和民族记忆的载体,具有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和美学等多重价值。2011年11月23日“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伊玛堪从一项濒危的文化遗产转化为重新具有传承活力的生活文化成为我们庄严承诺的国际责任,该项遗产的极端濒危性也使得其传承实践研究对于丰富当下文化遗产的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对作为民族口头传统的伊玛堪进行背景交代和文本分析,阐释一度作为民族日常生活内容与核心象征体系的“伊玛堪”与社区以及民族历史文化体系之间的密切关联;第二,通过社区参与观察,回顾“伊玛堪”作为一项濒临灭绝的小民族文化传统,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重建社区的公共文化生活这一复杂过程,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证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县域实践社区保护的可能性和独特意义,进而探索如何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推进(民族)文化社区建设,让 很终实现个体之间,个体与社区,以及(民族)社区与(民族)社区之间的文化认同与分享的可能性。
-
南非种族与族群关系变迁研究徐薇 著本书作者2011年到2017年四赴南非,遍及南非九省及主要城乡地区,走访社区、大学、乡村、教堂,搜集种族与族群关系的一手资料,对南非社会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实地调查,参考了大量中外学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围绕南非种族与族群形成、隔离、融合、发展这条主线,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分析,对南非多种族、多族群社会的形成,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去除,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的种族与族群关系等进行了研究。 本书是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南非种族与族群关系变迁研究)成果,成果鉴定为“优秀”。
-
田野何明 编《田野》主要内容包括靠前民族学本科专业学生的田野调查成果、专业学习心得、田野调查日志等,集中反映和呈现本年度全国各民族学专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学生培养方面的成果。收录了《作别彩云之南》《大理乔后井变迁研究》《老去的国道213线》等文章。云南大学民族学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吴文藻邀请了费孝通、杨堃、张之毅、许娘光等一大批受过严格而规范的人类学和社会学训练的年轻学者们到云南大学来,他们或教学或研究,创立了在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历史上辉煌的“魁阁时代”。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云南大学民族学获得了“211二期”“211三期”等学科建设的支持,尤其是对本科培养的支持力度的加大,学院先后在全省设立了为本科教学服务的14个田野实习基地,大体覆盖了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同时在大一、大二和大三配合课程教学安排学生进行各有侧重的实习和实训。如在大一进行短期田野实习,使学生对异文化和民族学学科初步建立起一定的认知;在大二进行不少于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实训,学生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到村寨或者村镇进行田野调查,其间独立完成专题性的调查并撰写田野调查报告;在大三则主要进行人类学影片的拍摄和制作实践等。以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既尊重自信发展又体现学科特色的学习平台,也为能力全、素质高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苗族调查报告[日] 鸟居龙藏 著,贵州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 编,国立编馆 译《苗族调查报告/贵州文库》共有十个部分,开头是绪言,交代写苗族调查报告的原因;第一章讲述旅行经过的地方;第二章列举参考书;第三章是苗族名称、支系及地理分布、神话故事;第四章记述对苗族体质的观察和测定;第五章记录单词和会话:第六章是土俗和土司;第七章为纹样;第八章音乐;第九章铜鼓;第十章总结,并附录拍摄的照片及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