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第29辑何明,李志农,朱凌飞 编《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第29辑》文章基于“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出发点,主要围绕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和现实案例,并主要从民族学的相关研究视角展开学术探讨和理论创新,将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和积极的理论支撑。
-
希腊罗马世界中的黑人研究冯定雄 著希腊罗马世界中的黑人地位问题是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重要议题。本书通过对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与以埃塞俄比亚为主的黑人的关系和态度的详细考察,认为希腊罗马社会不存在对黑人的种族性歧视和偏见,但基督教文化对黑人的极度负面描述为现代种族主义者留下了借口,也把反种族主义者置于尴尬的境地。
-
藏文古文献《拔协》文本标注与语法研究龙从军 著作者以《(拔协)增补本译注》中的藏文文本为依据,构建了全文隔行对照语法标注语料库,基于标注语料库,简要描述了《拔协》文本中的词法和语法现象,并以隔行对照形式呈现全文文本。本书对希望了解中古时期藏文文本特点的读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凝聚与发展王延中 著《凝聚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调查研究》聚焦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围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和“促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以“凝聚与发展”为题,收录了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工作以来发表的20余篇代表性科研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工作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成为重要任务。《凝聚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调查研究》以作者为首席专家组织实施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1世纪初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第三次民族大调查”)为平台,以完成结项的60多部“大调查”专著成果为基础,把作者在高强度的海内外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中形成的一批研究成果结集成册,从中既可以看到作者从事民族研究工作以来学术观点的发展脉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时代中国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导向和相关话语的转变轨迹。
-
美国西部牧业研究周钢 著牧畜王国的兴起和发展,是19世纪后期,美国西部开发过程中乃至整个美国历史过程中最令人瞩目的现象之一。西部开发对美国历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甚至是难以估量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西部开发就没有现代化的美国。牧畜王国的兴起和发展,是内战后美国西部三大行业性开发之一,其作用和影响也是巨大的。百余年来,牧畜王国一直激发着美国历史学家的浓厚研究兴趣,成为他们著书立说的重要主题,这股研究热历经百年而长盛不衰,论著浩瀚,形成独具特色的牧畜王国史学。但是本书稿认为,美国西部牧业史的研究在一些问题上还有待于深入,像对西部牧羊业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对西部模样也进行的研究尽管比较集中但综合性著作尚不多见,对西部牧业开发的负面消极影响重视不够,存在着“扬”牛仔“抑”牧羊人的倾向。本书稿在充分占有美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从这几个角度出发,分牧畜王国的兴起、独具特色的牧区社会牧畜王国的衰落、牧畜王国的历史地位四章,对整个西部牧业开发进行了综合性论析。
-
群际关系心理预警机制研究胡发稳 著基于复杂系统理论中的突变论思维模式,《群际关系心理预警机制研究》构建了群际信息加工理论模型,指出群际关系是个体或群体的生理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因素协同作用的产物。采用心理实验设计和数学计量方法,对群际互动信息加工机制问题作了系统研究。运用基于突变理论与模糊集的复杂系统多准则决策技术,建构了基于遴选核心预测指标的群际关系心理预警理论模型,并检验了它的实效性。
-
新城新生罗意,王炜,张文聪 著“新城新生 ”这个富有生命力的书名是对城镇化进程中牧民积极适应社会巨变之努力的肯定。他们从牧村或定居点进入城镇,从农牧业转向非农牧业,遇到了语言不通、缺少职业技能、缺少社会资本和行为方式不适应等困难,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勇敢面对、积极调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牧民的生活一头连接着牧区,一头扎进了城镇,尚处于半城镇化阶段,而且仍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牧民的城镇化将推动牧区社会生计与生活形态、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行为模式与文化观念的重塑,这同样是一个新生的过程。
-
文化农庄实践秦红增,方坤 著本书主要探讨全球化、市场化、现代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包括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状态与集体记忆、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转型的概况等。本书侧重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外来文化的吸收方法、政府引导与民众的自我觉醒、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解析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一般机理;探析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对于促进民族文化永续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村寨自主型、政策引导型、资本引导型等不同类型少数民族村落社区的个案研究,明晰村落社区生计转型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在生态环保、经济实体、民众交往、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多元内涵,厘清不同村落社区因在以上方面的不同侧重而形成的不同类型。通过实地调研,从当地人文自然背景所提供的前提性、弘扬当地民族文化与吸纳外来文化的整合性、“文化农民”与普通民众的参与性、当地民众与开发企业的互动性等方面来探讨生计转型对乡村文化建设的一般机理,重点研究“文化农民”对于生计转型和乡村文化建设的作用。从文化创新、民众参与、经济发展等层面解析生计转型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大致功能。本书侧重探讨生计选择对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促进作用,通过“文化农民”对于民族文化的记忆与创意、生计选择造成的空间与文化变迁以及相应的文化与经济功用等方面来解释。
-
蒙古族民俗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色音 著蒙古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俄罗斯和蒙古国。历史上形成的蒙古族民俗文化跨境、跨文化传播以及跨地域发展的平台,可成为当下中国与蒙古国、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国际性平台。本书主要探讨了借助蒙古族民俗文化,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路径与可行方案,包括在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等口岸城市建立蒙古族民俗文化产业园等建议。
-
非彼无我 美美与共石硕 著本书内容主要涉及中华民族概念、共同体意识以及中国民族史、藏族史领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若干个案研究,旨在从多个视角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呈现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彼无我、美美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书中作者立足宏观视角,既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研究领域内重要概念的阐释解析,也有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归纳升华;既有对“打箭炉”等学术问题的探讨,也有对区域民族史书写等实践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