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
无薪主妇[日] 上野千鹤子 著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特殊的劳动,维持着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劳动者却在市场上被视作“无业”,且不被回报、不被评价、不被感谢。这项工作被人们称作家务劳动,从事者大多是家庭中的女性。在本书中,上野千鹤子回到了自己女性主义之路的起点——主妇研究。她讲述了自己开始研究女性学的契机,正是从母亲不幸的婚姻中发现了主妇们无偿进行家务劳动的普遍状况,影响日本学界的“无薪劳动论”则脱胎于此。她从女性的家务劳动价值不被认同、不被回报作为入口,逐步揭露了女性的劳动价值被持续剥削、长期隐形的社会病灶。在此基础上,她将性别问题纳入到更广泛的权力结构中,从追求“弱者也能安心生存”的社会理想出发,系统地梳理了自己从“主妇研究”到“照护研究”的研究历程,阐述了其基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的无薪劳动理论、劳动市场底层中的女性困境思考、“官·民·协·私”的福利多元社会构想,以及日本老龄化社会下照护的哲学实践。痛快地拆解了现代社会固有的女性压抑结构,提出旗帜鲜明的犀利见解:停止以爱为名的剥削,主妇不是免费的“恋家劳动者”,她们是应该被尊重、被看见、被回报的社会劳动者。
-
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周汉民 主编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于2011年成立,协会旨在总结运用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经验和成果,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和发展大局,为促进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增进中外人民理解与合作发挥平台和桥梁作用。2023年,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即将迎来第一个轮回年,回顾这一历程,协会以加大对外交流对话,增进了解、减少误判、摈弃偏见,达到有的放矢、增信释疑为目的,主动创新,积极开展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公共外交实践活动,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公共外交的宝贵经验、工作品牌和实践案例。本书以纪实为主,主要反映上海公共外交协会成立12年来,积极创新,带领协会会员探索开展的公共外交实践活动。以纪实散文、记叙文、回忆录、口述历史等为主要体裁,以讲好上海的公共外交故事为重点。书稿追求内容真实、语言详实、文风朴实,兼具知识性、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图文并茂,注重融合上海特色和时代特征,打动读者的心灵,给读者以启示和启迪。
-
边界的意义刘洪一本书系深圳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承办的“变局下湾区人文的融合与引领——第三届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论坛’”和“边界的意义: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第四届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论坛’”的会议论文集。本书收集会议中二十余篇由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发表的高水平演讲论文,围绕“边界的意义与哲学探讨”“经典重塑与新文明探索”“跨学科跨理论与方法创新”“湾区人文与文化引领”四大议题,从哲学、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史学、文学、教育学、人文地理与区域研究等角度,开展跨学科、跨文化、面向实际问题的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讨。
-
服务基层治理的传播模式重构董子铭本书为成都市民政局“郫都菁英百人培养计划”委托项目的成果图书,为服务于基层治理的研究性论著。本书分为理论与形势、模式与路径、实践与案例三个篇章,立足于基层治理的现实需求,不局限于地方融媒体和公共文化资源为主体的地方传播体系,将社区乡村的党群工作和社会工作中的传播活动一并纳入统筹考察的视野,探讨基层治理的媒介环境、时代要求、舆论统筹、群众路线,梳理出动态平衡的基层传播活系统模型、满足必要多样性的基层传播路径,同时结合西部地区的社工服务、宣传工作等案例分析,试图通过以传播学的视域,探寻到强化基层在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中经络连接与筋脉疏通的角色作用的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指导价值。
-
中外文化与文论曹顺庆《中外文化与文论(53)》是比较文学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为印度古代文艺理论史专号,内容分为三编,分别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印度古代文艺理论史”(分为四个部分“印度文学与文论”“印度古代艺术理论”“印度文艺理论的影响研究”“印度文艺理论的平行研究”)、文化与文论、来稿选登。该书主要是介绍古代印度文学艺术理论,分析古代印度文学艺术作品;这些内容占据本书大部分篇幅;同时兼顾介绍了不同学者在西方文论、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比较文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
美国医疗的社会变迁[美]保罗?斯塔尔医学史是一部进步的史诗,但也是一个关于社会和经济冲突的故事,这些冲突围绕着新的权力和权威等级、新的市场,以及信仰和经验的新条件而出现。在本书中,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与公共事务教授保罗·斯塔尔不仅追溯了美国医疗保健现行制度和政策的起源,还追问了那些在发展中或自行消亡,或遭到废除,或受到阻碍的制度和政策的命运。对于关切不同的读者,他兼具结构性与历史性的分析都有助于阐明美国当前医疗体系的困境,甚至是普遍的医疗困境。
-
逃离算法[英]菲比·V.穆尔(Phoebe,V.,Moore),[英]杰米·伍德科克(Jamie,Woodcock)增强了剥削的算法,难道不懂歧视吗?看似中立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如何一步步蚕食劳动者的生存空间的?被平台剥夺了话语权的劳动者,如何摆脱“算法领导”? 人工智能是一种看似中立的技术,但它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管理劳动力,做出聘用和解聘员工的决定。它在工作场所的普及让人以为,管理体系变得更加公平有效了。毕竟,算法是“不懂”歧视的。本书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工人生活的现实影响。本书认为,人工智能与资本主义下的大多数技术一样,掩盖了对工人的深度剥削。除了平台工作和零工经济,本书还探索了新近出现的算法治理形式和人工智能应用软件。这些软件通过新方式收集工人和消费者的数据,并将工资和工人代表置于掌控之中。但工人们并未屈从于“算法领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捍卫了自身的权利。
-
从死刑台生还[日本]镰田慧就算是始于一次错误的逮捕,只要被警察和检察机关织的网抓住,我们的命运就会同曾经的死刑犯谷口繁义(财田川事件)、免田荣(免田事件)、齐藤幸夫(松山事件)、赤堀政夫(岛田事件)一样。没有不在场证明,又被长期拘禁起来,在密室里被持续审问,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抵住刑警和检察官的劝诱,恐怕只有体验过的人才知道。就我自身而言,说实话,我对自己的忍耐力没有多少信心。我之所以对冤案感兴趣,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可容忍的非正义,也是对人类最大的侮辱。与此同时,我也想揭露这个牺牲了国民的个人生活,却还佯装不知的国家机制。——摘自本书后记
-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翟学伟关于“人情”与“面子”,中国人似乎“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鲁迅语),然而它们是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本土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它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等各领域的重要影响,并寻求到一种与西方相关领域对话之可能。至于它们与“权力”如何关联,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并未给出答案。本书从“关系”及其网络建构的特点出发,指出两者结合将形成“权力的再生产”,即指权力因关系会发生转移,导致一些原本没有权力者获得权力。总之,本书以社会学本土化的视角,在理论与经验两个层面,对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针对一些学理问题与西方社会科学形成观照,较为完整地勾勒了中国社会之文化脉络与中国人关系运作的全景图,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此领域为构建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而做出的努力。
-
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俄]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波别列日尼科夫本书考察了18世纪至20世纪末学者们对社会变迁进程的研究,对一系列与现代化相关的概念做了解说;系统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历程,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视角来分析现代化进程,同时对与现代化理论相竞争的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也进行了相应介绍;将现代化等宏观理论应用于俄罗斯,分析了近代以来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探讨了现代化理论的潜力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