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
上游之旅[美]麦哲维(Steven B. Miles)在16~19世纪的西江流域,活跃着一个特殊的流寓人群,他们来自广东珠三角低地,沿着西江向上游高地迁移,广泛散布于广东西部、广西、贵州南部、云南东部乃至越南北部。他们是前往边地赴任的官员,是参加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科举考试的士子,是跨区域做生意、修祠庙和建会馆的商人。他们中有人“适西再未归”,但更多的人在上下游流动间努力维持着与珠三角分居家庭和宗族的联系,这种联系为上游移民提供身份认同和文化资本,又为下游宗族增添名声和实利。广府人的迁移大多顺应明清的国家政策,也推动粤商网络和广府社会文化扩展至上游,更成为后来世界范围内华人流寓的源头之一。
-
日常生活研究的方法论赵锋本书由五篇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的论文组成。第一篇论文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埃利亚斯的构形概念,并指出了埃氏构形概念的若干缺陷,以及构形概念同其他分析概念结合的必要性。第二篇论文提出涂尔干的两个道德理论要回答的真正的社会学问题是:是否存在着与个体行动者性质不同的集体行动者,如何形成一个集体行动者。第三篇论文通过对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志实践的考察提出,继承和发展了马氏民族志传统的“精细描写”可能是把握和理解地方习俗的新方法论。第四篇论文首先提出“处境”的一般概念,并根据戈夫曼的“框架分析”,提出存在论的现象学可以用来帮助研究者揭示个体行动者对处境做定义时所运用的框架。最后一篇论文在阐述莫斯“身体技艺”的概念的基础上,就身体技艺研究的方法论提出了若干新想法。
-
乡土公益叙事芦恒、董桂芬本书收集和整理了吉林省扶余市农民自发坚持12年开展志愿服务的口述和总结材料,以展现乡土公益推动乡村振兴的无限潜能。该书还收录了农民志愿者自创的关于农民志愿服务的歌曲、诗歌、小品、三句半等文字内容,以体现农民在弘扬中国特色农村志愿精神方面具有的独特创造力和创新力。本书适合对乡村生活和文化及乡村公益志愿服务感兴趣的读者以及社会学研究人员阅读。
-
人工智能往事[美]帕梅拉·麦考黛克 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会使用符号的生物。现在,计算机越来越智能,人类有了使用符号的伙伴。而要了解人工智能,就必须了解人工智能奠基人和科学家。本书作者帕梅拉·麦考黛克回忆了自己从20世纪60年代初识人工智能到21世纪深切体验人工智能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记述了这一过程中对人工智能形成和发展做出举足轻重的贡献的人物,探讨了人文与科学这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结合。
-
科研组织管理数字化转型研究杨晶经过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在科研组织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科研组织所存在和依附的外部环境变化,现有的科研组织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技术、制度等环境的剧烈变化。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适应数字化转型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一是加强研究。深入系统地研究数字化转型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主体的科研组织模式的影响,着重研究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我国科研组织管理面临何种机遇与挑战,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需要做出何种改变以全面提升科研效率和创新效能。 二是敏捷治理。面对指数级变革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必须采取敏捷治理方式。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过程,尝试使用更具前瞻性和参与性的新方法来设计和执行政策,依靠科学界和企业界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开展创新,构建风险管理解决办法。 三是分类施策。在科研组织管理领域,不同类型的主体、不同类型的研究、不同类型的项目往往具有不同的内在属性,其应对数字化转型的节奏、方式、策略也不尽相同,不宜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需要研究和把握好它们各自的属性特征,并实施差异化的对策,构建高质量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 四是推动合作。数字技术是应对世界共同挑战的强大工具,在科研组织管理方面更加需要加强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国际合作。加强数字技术基础研究优势互补,探索推进科研机构、高校等共建数字技术优势学科,共同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共享科研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典型案例。
-
逃生梯上的婴儿谷继明厄休拉·勒古恩在家庭生活中找到了富有成效的稳定性,奥德雷·洛德按照自己的方式养儿育女。苏珊·桑塔格和安吉拉·卡特分别在19岁和43岁的时候成为母亲。这些母亲育有一个孩子,或五个,或七个。她们在工作室、在厨房、在车上、在床上、在书桌前创作,婴儿车就放在她们身边。作者以强烈的共情力,让我们看到了这些20世纪杰出的艺术家、作家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私密抗争。她们因为追求创造性的工作而遭受指指点点——多丽丝·莱辛被指责说抛弃了自己的孩子,爱丽丝·尼尔被婆家说成为了完成一幅画,把孩子丢在纽约公寓的逃生梯上。菲利普斯把这些开创性女性的生动画像穿插在一起,提出具有创造力的母亲身份是一个把婴儿放在谣传中的逃生梯上的问题:工作和照护处于一种不断协商、临时的、生产性的张力之中。
-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研究王世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发挥着引领作用。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听取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汇报,研究部署破解深度贫困之策。本研究的总体思路是,首先,对社会救助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概念进行界定和研究综述,明确研究的范围和目的。其次,从社会学视域出发,对相对贫困治理机制进行分析,探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必要性和作用。然后,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出发,对社会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功能定位、工作方式和介入模式进行探讨。之后,从政策与实践、具体做法与成效、典型案例研究、国外经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发展。最后,分析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对策建议。
-
科技创新战略与创导刘琦岩本书立足于当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宏大视角,从科技创新战略与管理、科技创新活动、产业和企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与发展等四个大的宏观维度展开,对我国科技战略创新的总体进展状况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这对于把握我国科技创新总体状况、分析目前面临的问题和障碍,探讨下一步继续深化改革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式中产化朱喜钢,孙洁,朱天可本书源自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大都市中产化进程与政策研究”(17ASH003)结题成果。中产化(gentrification)是发达国家后郊区化阶段流行的一种全球化语境,是继城镇化(urbanization)后,又一个被国际热烈讨论的新社会现象与问题。在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与大都市中产化发展具有时空共轭性。中产化既是中产阶层成长为中国社会主体的社会结构演化过程,也是资源再配置和城乡物质空间重构过程。相较于西方语境中的“gentrification”,中国中产化发展具有扩大中产阶层队伍,巩固中产阶层身份认同,发挥中产阶层社会责任担当,释放中产阶层社会经济效能的积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应“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本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和发展阶段,科学梳理中国大都市中产化发展进程,剖析典型中产化现象的特征与发生机理,辨析中产化的综合社会经济效应,探索积极推动中产化发展的策略与路径。全书包括中国特色中产化的语境重构、中产化的实证研究、中产化政策研究三个部分,分别对应上中下三篇,旨在透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中产阶层群体成长所驱动的社会空间重构及其趋势、价值,不仅将丰富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的理论研究,而且将为实施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重大战略提供实践参考。
-
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研究罗柳妮在介绍了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基础理论之后,本研究以湖南省 CB 县农村残疾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式,分别对农村残疾人的主要经济来源、生活水平、生活照护、住房情况、医疗康复情况以及他们对社会救助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具体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