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
服美役毛拉·甘奇塔诺 著在这本书中,玛乌拉·刚齐达诺向我们展示了哲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和数据科学的发现。主要讲述了美丽是如何被定义的以及现代审美观形成的过程,包括制定标准的阶层是如何利用传媒产业比如摄影、广告、时尚杂志,利用衣服尺码、消费主义对女性实施隐性的压迫,导致女性被困在美丽的囚笼中。在文中的最后一章作者同样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逃脱美丽囚笼”的方法,教给现代社会女性如何在互联网浪潮中认清自我。今天的美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适应方式:穿衣、吃饭、说话、走路的特定方式。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审美问题,而是一种行使权力的政治技巧。换句话说,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关在一个镀金的笼子里面。认为美是客观和自然的东西是一种现代迷信。事实上,从来没有一个不同的审美和情感不共存的时代。当对女性的物质胁迫开始缓和时,对外表的审美规范变得僵化和令人窒息,驱使她们寻求无法实现的完美。重点是:美的观念随着资产阶级社会发生了意义的转变,从一个谜变成了殖民女性时间和思想的标准化模式,常常让她们感到自己是不足的、急需提高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们最终可以获得自由的时代,但恰恰相反,只有符合某些对身材的数值要求才有价值和尊严。
-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Hofstadter)论及反智主义,《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是一部不可绕过的作品,它定义了一种不但在美国,也在现代世界政治中广泛存在的社会思潮。在这本书中,霍夫施塔特回溯历史,从宗教、文化、商业和教育几个维度,系统梳理了美国反智主义的起源及演变。它发端于美国建国之初,在美国政治中或隐或显,渗透到社会各层面,构成了不同于美国成文的法律制度之下的另一种力量,深远影响着美国的政治社会生态。虽然写于1963年,但本书的分析跨越了时代也跨越了国度,为我们理解当下美国及他国一些政治乱象提供了启迪。
-
媒介·社会[美] 大卫·克罗托、威廉·霍因斯 著, 黄典林,刘晨宇 译《媒介·社会:技术、产业、内容与用户(第六版)》以作者建立的“媒介与社会世界模式”为基本框架,以新鲜、生动、翔实的案例和深邃有力的理论分析了媒介产业、媒介内容、媒介技术、积极的受众以及媒介外的社会世界诸多要素之间的关联,为我们勾勒出媒介与社会世界的关系的生动图景。本书第三版入选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备受关注。第六版在原有基础上增添了新鲜实例,更新了资料数据,可谓媒介社会学领域的一部力作。
-
进阶书系:如何做好同行评议[美]格洛丽亚·巴尔扎克 (Gloria Barczak)、 [美]阿比·格里芬 (Abbie Griffin)同行评议为何重要?在一项全球调查中,90%的受访者表示,同行评议能“提升研究的整体质量”,85%的受访者表示,要是没有同行评议的话,“科学交流就会不受控制”。然而,具备评议能力的人数却很有限。据估计,10%的审稿人完成了50%的评议,评议工作的不平衡影响了评议流程的可持续性。本书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指导所有当前和未来的审稿人学会如何高效地提供高质量、建设性的评议。本书是对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稿件进行同行评议的实用指南,介绍了审稿人参加同行评议的得与失,概述了编辑和作者对审稿人的期望,并提供了一个有效评议的模板。作者以两篇实际投稿的论文为例,阐述了评议人在审核引言、理论背景、文献综述、提出假设、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与影响等部分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并对后续轮次评议以及同行评议的未来给出了建议。本书来自两位作者在欧美大学开展的同行评议技能培训课程,对于任何希望参与同行评议并写出高质量、有建设性的评议的科研人员和博士生评议员,以及希望完善评议技能的经验丰富的学者来说都很有价值。
-
老夏说公务员面试老夏这是一部关于公务员考试心理的作品集,这些文章是作者从过去7年间撰写的1000多篇文章中精选出来的。全书分为4个部分,围绕考公心理这一中心主题,向前拓展出备考、面试阶段的心态调整,向后延伸至工作、生活阶段的心理调适,全链条为有志成为公务员的年轻人解疑释惑。作者以15年工作、生活、写作的经历现身说法,谈经验、说教训、教方法,引导考公人安心备考、专心工作、静心生活、耐心成长。《考公人成长手记》是考公人的一本心灵宁静书、枕边书。
-
社会蓝皮书李培林,陈光金,王春光,李炜,邹宇春,朱迪本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2024年度分析报告(社会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机构专家、高校学者以及政府研究人员撰写。本报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为主题,分析了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2023年是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通过各方努力,中国克服了许多困难,在经济发展、就业形态、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教育均等化、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有效进展。这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在人口发展、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治理和社会治安等领域,还有不少矛盾和风险需要化解。2024年,中国将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紧紧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民生领域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进人民福祉,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
我们从未中产过【以】豪道斯·魏斯 著,蔡一能 译媒体中无所不在的中产阶级,有时被形容为一个雄心勃勃的群体,被触手可及的成功牵引;有时又被描述为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群体,时时陷入坠落的恐惧。将他们团结起来的并不是繁荣,而是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负债资产和强制过劳。当我们举债获得的财产的价值变得过于难以预测,当初决定投资时得到的关于未来的承诺显得不再可信时,我们就会迎来从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中觉醒的真正转折点。不管中产阶级性创造了何种关于“自力更生”的乐观说法,我们都不是——也从来不曾是——中产阶级。人类学家魏斯通过对德国、以色列和美国等国的民族志调研,勾勒出中产阶级这种观念是如何在身份政治乃至私人生活中对普通人的家庭施压的。这项极富原创性的研究将人类学和批判理论的研究路径熔炼一炉,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中典型行动者的分析,重新阐释了资本主义。
-
故乡可安身董磊明 谢梅婕 等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扎根型城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古源村这样一个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隙地”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地域社会”到“扎根型城镇化”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国家与市场主导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参与到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中。在城镇化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脉脉温情”的主旋律,乡土社会的根脉依然在顽强地赓续绵延着。本书以古源村为个案,基于深入的田野调查“解剖麻雀”,从社会基础这一视角出发,从家庭、生计、秩序、观念等具体领域展开,讲述了古源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中发生的故事,进而考察“扎根型城镇化”的轨迹、逻辑和机制。
-
不婚社会[日]山田昌弘《不婚社会》是社会学家山田昌弘的新近力作,关注现代人的“结婚难”困境。虽然结婚意愿并不低,结婚率却在年年降低。这一社会现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婚姻对现在的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从“想结婚就能结婚”变成“结婚难”?个体困境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结构性问题?社会和个人应该如何应对?未来会不会变成欧美那种“不婚社会”?作者基于扎实的数据和案例研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结婚难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对婚姻、家庭、生育、性别、情感心理等问题加以系统性论述,为读者呈现出理解婚姻问题来龙去脉的广阔图景。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的问题与困境,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提出应对之策,预测婚姻的未来走向。
-
乡村的视角贺雪峰《乡村的视角》分为五章,总论,讨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重点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讨论了二者的条件性和过程性,尤其区分了战略目标和阶段目标之间的本质差异。第一章,阐释城乡差距与城乡差异的问题。城乡之间存在差异,但并非所有差异都是差距。第二章,讨论了中国区域差异问题,避免当前理论和实践部门常常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混淆的问题。第三章,聚焦构成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支点的县域经济问题。第四章,关于乡村养老,是关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建议。该书主要站在乡村的视角,这样的角度与主流视角有所差异,构成了主流的、自上而下视角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