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
机锋运用的认知解析周昌乐 著《机锋运用的认知解析》是一部机锋运用与认知科学交叉研究的学术著作。作者通过运用认知科学方法,系统分析了机锋交际活动的现象与规律,给出了机锋交际的语用分析、机锋博弈的形式刻画、机锋启悟的公理系统等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作者创建了一种乐易启悟培训方案,开展了针对性的认知科学实验分析研究。科学实验结果证实,乐易启悟培训有助于提升民众的心理品质.本书的出版,对于机锋运用科学化、现代化和实用化的未来发展,起到一些有益的推动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本书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书可供认知科学、中国哲学、认知语用学与认知逻辑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大学教师、研究生,以及广大希望了解机锋思想与实践的读者参考。
-
人力资本存量微观评价研究汪运波著本书在对人力资本存量、国际型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聚溢效应和人力资本微观评价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和医学等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人力资本存量微观评价体系,进而通过问卷调查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结构熵权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确定了各项评价指标权重,最后采用专家会议打分法和模糊评价法实现对54位个体人力资本存量样本的微观评价,验证了该研究路径与方法的可行可靠性,拓展了人力资本评价的研究视角,可为学者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
农村留守儿童福利研究袁书华本书将儿童福利界定为客观福利和主观福利两方面,以福利治理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通过量化研究探讨国家、社区、志愿组织、家庭等不同主体的福利供给、农村留守儿童的福利获取与主观福利之间的关系,通过质性研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福利获取现状及不同主体的福利供给困境,从儿童福利政策和家庭政策体系的构建、福利供给机制的完善以及城乡福利均衡供给等方面,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福利水平建言献策。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构建研究王琴本研究以社会转型为研究背景,从范畴梳理、内涵界定、理论基础、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能性等维度出发,分析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学理基础,最后的落脚点在于,从思维转向、机制建设、话语维护和共识凝聚等四个向度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构建路径。研究遵循“基本问题梳理—基本构成阐释—功能价值探讨——具体实践分析——解题路径探讨”的逻辑脉络推进。研究尝试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华优秀传统和合文化、中国共产党共同体理论,以及一切有益的相关理论中探寻理论资源和实践依据,关注不同学科间的对话和整合,跳出单一学科“视界”,博采众长、采撷合理内核,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发展为研究主线,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构建的理论要义和实践路径。
-
民间微公益行为失范的政府规制与引导策略研究杨逢银本研究主要从政府规制和跨界合作治理的理论视角,采用案例分析和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在梳理、剖析我国民间“微公益”行为失范的主要问题及其危害的基础上,提出“微公益”诸多失范乱象的发生,源于跨界行动利益相关方自律和他律机制失效及其彼此间协作关系断裂,为此民间“微公益”行为失范问题的矫治,不只是要从政策、法律、标准上进行自上而下单向度的监管、控制,更要因循其行为失范的内在发生机理,从跨界合作治理的视角整合参与“微公益”行动的各方资源和功能优势,引导、扶持其所代表的社会力量不断成长壮大,从而实现自律、他律机制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重构并形成“微公益”行动多方跨界合作的规制体系,以保障民间“微公益”等互联网公益慈善事业得以规范、健康地发展。
-
北京高校学科建设之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研究薛南“双一流”是国家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高等教育重大战略举措,“双一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因此“双一流”建设的关注点是高水平的优势学科,无可避免会相对忽略数量众多的普通学科及其学生的发展。尽管“双一流”建设并不必然导致对普通学科的忽略,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在执行过程中的理念偏差和实施举措等问题,这也是本书所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书以北京市为例,以“双一流”高校中普通学科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学校支持感、认同感及其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问题。
-
校园文化与医学人文精神陈娇娥,吕国荣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原为1934年5月以收治妇女儿童、穷苦人和传染病患为主的惠世医院创建的惠世高级护校。“普惠世人”的情怀凝练于原校名。本书正本溯源,从翔实丰富的史料中寻找“惠世”初心,继而探寻在学校八十余载的办学历史中,如何坚守初心、传承文脉、发扬传统,尤其是近年来在高职教育发展大潮中,学校在“精诚惠世”校训精神的引领下,守正创新,不断探索高校文化和医学人文融合路径。该书站在学校百年历史之基上,将学校近十年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医德人文教育的实践全面深刻地呈现出来,资料丰富,论据充分,论述透彻,语言简明,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借鉴。
-
清华社会科学应星《清华社会科学》是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主办、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综合性社会科学集刊,旨在为社会学、政治学、理论经济学、心理学、国际关系学、历史学等学科和领域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现阶段每年出版两辑。本刊坚持学术为本、问题导向,采用编辑部审稿与匿名审稿结合的方式,倡导严谨的学风,鼓励理论、历史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清华社会科学》常设“专题”“论文”“评论”和“书评”四个栏目。“专题”栏目围绕主题发表原创性的研究论文。“论文”栏目发表原创性的研究论文。“评论”栏目刊登学术演讲、学术对话、学术综述。“书评”栏目刊登对国内外社会科学经典著作和著作的介绍和评论。另不定期设置“特稿”栏目。
-
高校红色教育实践课程开发与实践李红霞,刘玲,吴国斌本书稿是示范马院优秀教学团队重点项目“体育类学生思政课有效性提升机制研究”、北京市教I委思政课改革创新重大项目”新时代体育院校特色思政课教学体系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201 8年以来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实践育人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红色实践育人是学院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关于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而启动的"十大工程”建设之一,在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独立的社会实践课,与井冈山大学、遵义师范学院、延安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香山革命纪念馆签署了共建协议,开辟了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香山五大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都要必修这门课程,完成规定的实践论文,获得相应学分方可毕业,同时选拔思政课优秀代表同赴红色信仰之旅,体悟革命精神谱系,传承革命红色基因。经过三年的精心打造,已形成特色育人品牌,产生了显著的育人效果,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该课程被评定为首批国家级-流课程。书稿再现了井钢山、遵义、延安、西柏坡、香山五大红色教育基地的活动报道,汇集了优秀实践研究论文,鉴于该育人经验和特色做法值得推广,具有出版价值。全稿已由群言出版社排好彩色版,作为课题结项的支撑性成果,出版条件成熟。
-
现代学徒制分层分类教育主题班会案例集李襄静,别菊珍,赵良虎本书以丰富的实例内容和创新的课题设置,构建了适用于高职高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模块结构。系统的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活动、学生安全、职业素养、创新创业五个模块进行分类整合,对现代学徒制班级管理模式下主题班会开展模式、流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能够有效指导班主任如何开展一-次高效的主题班会, 提高主题班会开展质量,提升主题班会开展效果,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以过程指导方式为主,从一次班会的组织策划到开展过程,再到最后的评价总结,方位地为班主任和学生提供参考模式。减少班主任备课难度,丰富班会开展形式,有效的提升主题班会开展质量。教材模块设置清晰,项目类型多元,基本覆盖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常规及拓展工作。同时,真实案例教学也更能够弓|起班主任及学生共鸣,提高学习兴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