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
健康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本书包括一个总报告和六个专题报告。总报告重点阐述健康融入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政策的趋势与意义、现状与成效、问题与挑战、路径与对策;六个专题报告分别从人的孕育阶段(出生以前)、托育阶段(0 ~3 岁)、教育阶段(3 ~18 岁)、职业阶段(18 ~ 60 岁)、养老阶段(60 岁以后)、临终关怀阶段(生命晚期),阐述各个时期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政策重点和具体建议。
-
场景营城吴军 营立成 等著场景营城是成都近年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本书聚焦应用场景、消费场景、社区场景、公园场景等具体维度,介绍了成都推进场景营城过程中的政策脉络、实践机制、经验做法等内容,展现了成都以场景营造城市,不断把宜居舒适性的城市品质转化为人民可感可及美好生活体验的生动实践,为中国城市的规划、建设与治理提供了新方法、新思维。
-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治理新体系研究李增元著本书首先回顾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历史变迁进程,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治理体系建构提出的新要求,探讨了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主要构成内容及本质特征、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本书从乡村党组织体系、乡镇政府运行体系、乡村管理服务体系、乡村治理方法体系、乡村治理制度体系、乡村人才队伍体系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治理新体系进行了探究,尝试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的内在发展规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体系的内涵本质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内涵。
-
凝视日常李林本书尝试包含有关生活史研究的学理基础、研究回顾、范例评介、写作要领及案例自述,并融入对于教学过程的部分记录、引证和反思,以期教学相长。第一章为学理基础,侧重分析生活史研究的概念、旨趣及其基本学理。第二章为研究回顾,主要在中西史学的传统及其变革背景之下,追溯生活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举述其中的代表论著。第三章为范例评介,精选三部由中外学者分别完成、聚焦中国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史关联著作,加以解析导读。第四章为写作要领,主要从史料范围、选题视野及呈现形式等方面,探讨生活史研究的写作要旨及其限度。第五章为案例自述,尝试以本人的三项微观研究为例,讲述其中的选题、写作及反思历程,作为辅助参考。第六章为教学叙事,纳入本人开展日常教学的部分片段记录与省思,以为叙事拓展。结语之后,并附书目解题,简介对于生活史研究富有参考价值的重要著作,以供读者按图索骥,拓展研习。
-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风险识别与治理研究吴磊本书是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本书是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研究对象,借鉴和引入公共性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出“价值取向-制度环境-行动主体”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识别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风险类型,剖析风险的形成机理,为有效防范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乃至其他类型的公共服务风险提供了科学化的建议。本书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既丰富了当前对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乃至政府购买服务研究,又为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优化实务操作乃至居家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参考。
-
超越身体边界[意大利]西尔维娅·费代里奇 著;汪君逸 译“知情同意”就可以避免性侵害了吗?少生或不生孩子就能重新掌控我们的生活吗?从医美、代孕到基因编辑,身体改造新技术满足我们的欲望,还是让我们沦为资本牟利的试验品?本书围绕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身体改造展开,作者首先回溯了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我们的身体如何通过不同形式的工作和胁迫,被转变成工作机器。这一过程充满了残暴,人们被迫与自己的土地分离,遭受酷刑,流浪汉被割掉耳朵、妓女受水刑。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女性遭受了双重的机械化过程。如今,随着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创新,新时代的身体改造——从疾病治疗、医美整形到代孕,也逐渐成为热潮。这背后包含了怎样的危险?而人工智能资本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人的能力,克隆、基因编辑和基因转移技术似乎要允许未来的资本主义世界不仅生产无生命的商品,而且生产新形式的人类生命、筛选更有能力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才能收回我们对自己身体的决定能力?费代里奇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把人的身体变成机器,将我们与彼此、与大地割裂。只有超越个体的边界,相互联结、相互依存,才能重拾我们身体的本领,收回我们集体的力量,才能决定我们想要的生活。
-
对女性的恐惧[意大利]西尔维娅·费代里奇 著;陈超颖 译16—17世纪的欧洲及其殖民地,无数妇女被当作“女巫”杀害。为什么猎巫运动主要针对女性?女权运动发展至今,针对女性的暴力浪潮为何再度席卷全球?她们对谁构成了威胁?她们如何抵抗?如今,我们正在经历针对女性身体与制度性暴力的新高潮,这种暴力的激增是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扩张同时发生的。在这本书中,费代里奇研究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描述了其对女性与社区的影响。全书围绕两个主题展开,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重回历史,指出圈地运动是产生猎巫的主要因素之一,猎巫是经济私有化的有效工具。第二部分回到当代全球语境,勾勒针对女性的新的暴力地图,解释这一暴力浪潮的根本动因是新的资本积累形式,其中包括土地剥夺、社区关系的破坏以及对女性身体和劳动的加剧剥削。费代里奇让我们看到,原来“圈地运动”不曾终结,“猎巫”从未消失,对女性的迫害始终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必要条件。
-
记忆的重量[英] 尼奇·杰勒德 著失智症意味着什么?作为这个时代的瘟疫,它就在我们身边,或许也在我们自己的未来。这是身患失智症的人与其照护者的故事。作者从身患失智症的父亲讲起,延伸到许多人的故事,既包括处于失智症不同阶段的人、作为伴侣或子女的照护者,也包括科学家、心理治疗师和医生,以细腻的对话、深入的调查讲述失智症是如何逐渐带走一切的,并探讨不同形式的专业干预。这也是我们的故事。失智症造成的记忆、语言丧失以及带来的羞耻感同样可能发生在不可避免走向衰老的我们身上。深入失智症内部,作者带我们走进隐秘之地,思考“家”的含义、人之为人的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对衰老与死亡。
-
空间治理丁波转型期,中国社会由“乡土中国”转向“城乡中国”。在村落空间变迁过程中,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导致原有治理体系发生改变。 本书突出由空间到治理的分析过程,提出以空间治理理解空间变迁与基层治理的新视角。本书通过理想类型的构建,将空间变迁后的空间形态划分为空间重组型、空间集中型和空间改造型,这三种空间变迁类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基层空间形态。本书主要从权力结构、治理策略、治理关系三个方面,研究不同空间形态的治理模式,并以此揭示基层治理网络中的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和联结关系。
-
德国电梯社会[德]奥利弗·纳赫特威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20世纪80年代的狂欢中称德国为“电梯社会”——成千上万的熟练工人将自己的大众汽车升级为奥迪汽车,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将孩子送进了大学,并期望自己孩子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进一步提高。然而所谓 "电梯社会"的齿轮早已停了下来。由于没有了昨日的社会流动性,这个从外部看起来极其有序、富裕和健康的国家其实已经充满焦虑和冲突。奥利弗·纳赫特威以德国为例,使用了两个关键概念:倒退现代化和向下流动,对于分析德国当代资本主义危机而言,这其中任何一个词都不能被拿掉。作者批判性地分析了如今德国社会这种社会断裂的原因,并调查了因此而出现的隐患。他的结论是,尽管到目前为止,德国已经设法应付过去,但在表面之下酝酿的紧张局势仍有可能在未来破坏德国体系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