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
保守主义(德国)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是卡尔·曼海姆1925年提交给海德堡大学的教授资格论文。在这部严谨的著作里,曼海姆以法国大革命以后的德国思想为典型,对现代政治中富有影响的意识形态之一,即保守主义,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本书把概念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从思想方式、与时代的关联性、与自由主义的对立和互补等方面,分析了19世纪早期德国保守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这部知识社会学的典范之作不仅提供了关于保守主义的概念性知识,而且丰富了我们对这个时期德国思想与社会的认识。
-
财务共享应用柏思萍,李春友全书共有九章,分三个层面。 章集团财务共享平台简介与第二章集团财务体系规划为 层面,从集团顶层建设出发,结合集团战略定位,从财务管理角度支持集团战略发展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主要内容包括集团发展战略定位、集团财务管的核心思想与内容、EAS平台财务管理模式、集团财务体系规划。第三章建立集团与第四章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第二层面,在顶层规划的基础上如何在EAS平台上搭建集团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保障财务共享的理念一线到底,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组织、基础资料设置、系统初始化、财务共享服务内涵、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关键要素、EAS平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步骤、EAS平台财务共享功能。第五章应收共享系统、第六章应付共享系统、第七章费用共享系统、第八章固定资产共享系统与第九章出纳总账报表共享系统为第三层面,是在第二层面上搭建的财务共享服务体系中解决集团的具体应收、应付、费用报销、固定资产管理、出纳实务、总账核算、报表编制等底层业务操作,实现业财融合,打通信息壁垒, 终服务集团管理层。
-
社区矫正制度系统功能论李纪亮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以社会治理为视角深入探究我国当前社区矫正制度的系统结构与功能,与以监禁刑为代表的传统刑罚体系达成功能错位互补发展,形成系统科学的制度顶层设计。同时基于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功能的顶层设计,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功能实现路径。一是在理念上进行规制创新,完善合作治理模式;二是推动符合制度现代化需求的功能选择,法律系统侧重人权保障功能、个体系统侧重教育帮扶功能,社会系统层面侧重合作治理功能;三是强化多元统合促进功能实现,对社区矫正制度功能进行多元化结构调整,促进系统间的多元统合,由部分及整体,沿着程序机制——实体措施——治理场域进行系统功能分层实现,导入功能互惠的环形结构良性循环之中。
-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实践董晓云《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实践》一书围绕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实践展开论述,具体阐释了社会学理论的基础知识、环境社会学理论、教育社会学理论、网络社会学理论和人工智能社会学理论,并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实践展开论述。本书从独特的视角对社会学进行了概念界定、社会学的产生与功能、社会学的历史沿革进行了介绍,揭示了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以便读者 好地认识社会现象,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问题,进行社会规划和科学的社会管理。
-
知识人的社会角色(波兰)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本书初版于1940年,是兹纳涅茨基对知识社会学的开创性贡献。作者意图建立知识人所扮演的各种专门角色的类型学,研究支配知识人行为的规范模式。其借助的核心工具是“社会圈子”概念。兹纳涅茨基指出,思想家不可能对整个社会,而是倾向于只对经过选择的部分公众发表言论。特定的社会圈子给予思想家社会认可,提供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并帮助他形成自我形象。
-
郑州市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与其他城市的比较分析董奋义,周方,翟振杰本书以加快郑州市 中心城市建设为着眼点,通过比较分析方法,系统研究郑州市的优势和不足,为郑州市加快 中心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项目研究以郑州市发展为视角,选取已经进入 中心城市建设和可能进入 中心城市建设的城市为分析对象,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郑州与其他城市在 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比较分析,甚至动态发展预测。
-
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转向严耕本书从人类文明形态的高度,探寻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总结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四大逻辑:二元对立逻辑、同一化逻辑、“进步”逻辑和最大化逻辑;探索建构生态文明的整体思路,指出了生态系统具有生态、经济和精神三重价值,并提出了这三重价值共同实现的模式。作者的视角和方法是系统性和根本性的,可为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启发。
-
享受语文教育的幸福王玲本书承载着作者数十年的教学经验与心力,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融于笔尖,希望将语文老师的幸福和语文教学的快乐传递给每一位学习语文、 热爱语文的人。书稿中有深刻又不乏通俗的论文研究,质朴又不乏灵动的教学设计,温情又不乏哲理的教育随笔。作者用趣味的口吻记录了自己的语文教学经验,每- -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对语文、对生活的思索与感悟,对刚进入语文教学队伍的年轻老师及进入教学瓶颈的语文老师找寻新的教学启迪大有裨益。
-
全球城市的特殊空间治理徐建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项目(项目编号14 CGL035)的结项成果。本课题重点对上海自21世纪初以来的大型居住社区治理实践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从上海的城市定位——“全球城市”出发,研究城市大型保障房社区的公共治理问题。作者在梳理分析世界其他全球城市保障房社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和衰败因素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回答了城市大型居住社区的产生、治理难点、不同模式的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旨在为上海城市建设建言献策。本书研究方向契合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意义。全书是以上海作为研究对象的城市建设、规划类研究著作,主要讨论大型保障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共分八章,分别介绍了城市之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特别是国内外“全球城市”有关大型保障房社区的公共治理模式。内容丰富翔实,重点突出了上海的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成果,所述理论颇具特点,所举案例说服力强。尽管本书的治理研究基于上海案例,但也具备一定的全球推广价值。
-
隐性社会规则[日]小熊英二人类群体日常行为的不断积累会形成某种“默认规则”。这种规则不存在于明文规定中,却会在形成后反过来时刻影响和规约群体。在日本,“应届毕业生批量招聘”“长期雇佣”“年功序列工资制度”等具有强烈本土特色的雇佣惯例直接决定了人们的求职与生活需求,形成了支配和控制日本的“社会规则”。正式雇佣与非正式雇佣间因此出现了难以跨越的巨大鸿沟,这种“双重结构”的影响不仅覆盖了作为工作两端延伸的教育体系与社会保障制度,还扩展到政治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生活在规则之下的人们,根据“生存方式”的差异,被划分为“大企业型”“地方型”“残余型”。本书将从这三种生存方式出发,通过回溯日本式雇佣惯例的源流与发展历程,借助与欧美各国劳动史的横向对比,尝试探明形塑日本的“隐性社会规则”的真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