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
日常生活研究的方法论赵锋本书由五篇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的论文组成。第一篇论文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埃利亚斯的构形概念,并指出了埃氏构形概念的若干缺陷,以及构形概念同其他分析概念结合的必要性。第二篇论文提出涂尔干的两个道德理论要回答的真正的社会学问题是:是否存在着与个体行动者性质不同的集体行动者,如何形成一个集体行动者。第三篇论文通过对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志实践的考察提出,继承和发展了马氏民族志传统的“精细描写”可能是把握和理解地方习俗的新方法论。第四篇论文首先提出“处境”的一般概念,并根据戈夫曼的“框架分析”,提出存在论的现象学可以用来帮助研究者揭示个体行动者对处境做定义时所运用的框架。最后一篇论文在阐述莫斯“身体技艺”的概念的基础上,就身体技艺研究的方法论提出了若干新想法。
-
乡土公益叙事芦恒、董桂芬本书收集和整理了吉林省扶余市农民自发坚持12年开展志愿服务的口述和总结材料,以展现乡土公益推动乡村振兴的无限潜能。该书还收录了农民志愿者自创的关于农民志愿服务的歌曲、诗歌、小品、三句半等文字内容,以体现农民在弘扬中国特色农村志愿精神方面具有的独特创造力和创新力。本书适合对乡村生活和文化及乡村公益志愿服务感兴趣的读者以及社会学研究人员阅读。
-
都市里的漂泊与安住王锡苓本书基于第一手资料,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在媒介化视域下观照新生代农民工社交媒体使用与社会认同,认为:第一,京津冀新生代农民工运用社交媒体、人际交往建构社会网络,使其拥有了融入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信息和人脉支持;第二,地域认同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主要因素,并影响群体认同、职业认同和文化认同;第三,女性农民工除了经历男性农民工身份错位、社会认同等问题外,还要经受用人单位的性别刻板印象、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以及独立意识的培养等一系列问题;第四,北京皮村新生代农民工运用社交媒体创建微信公众号《皮村之友》作为其娱乐和学习平台,也构筑了自我发声、传播群体形象的公共空间,塑造了一个昂扬奋发的新工人群像。
-
养老机构应急处理流程手册刘书函本书以养老机构应急管理流程为中心,通过借鉴应急管理理论,提出养老机构安全管理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对策,为完善养老机构应急管理工作制度、规范应急管理流程、增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方法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推进养老机构日常应急预案培训及演练的有效性等提供参考借鉴。
-
逃生梯上的婴儿谷继明厄休拉·勒古恩在家庭生活中找到了富有成效的稳定性,奥德雷·洛德按照自己的方式养儿育女。苏珊·桑塔格和安吉拉·卡特分别在19岁和43岁的时候成为母亲。这些母亲育有一个孩子,或五个,或七个。她们在工作室、在厨房、在车上、在床上、在书桌前创作,婴儿车就放在她们身边。作者以强烈的共情力,让我们看到了这些20世纪杰出的艺术家、作家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私密抗争。她们因为追求创造性的工作而遭受指指点点——多丽丝·莱辛被指责说抛弃了自己的孩子,爱丽丝·尼尔被婆家说成为了完成一幅画,把孩子丢在纽约公寓的逃生梯上。菲利普斯把这些开创性女性的生动画像穿插在一起,提出具有创造力的母亲身份是一个把婴儿放在谣传中的逃生梯上的问题:工作和照护处于一种不断协商、临时的、生产性的张力之中。
-
脏活埃亚勒·普雷斯 著,李立丰 译为什么有些职业既不道德又不体面,还有人抢着做?当工作不再享有尊严,我们是否有退出的选择?在这本讲述职业与不平等的非虚构著作中,作者援引了“脏活”的概念,即社会中不可或缺但被视为肮脏、下作的工作,如屠宰场的移民劳工。这些人无权无势、朝不保夕,还会遭受羞辱与良心谴责。而公众宁愿被蒙在鼓里。本书描述了“看不见的工作”背后,资本如何与权力、技术共谋,塑造了不平等的权力结构,揭示了工作中隐藏道德成本的真相。
-
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泓舟 著城市女性身为母亲所面临的普遍困境,落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是复杂而幽微的,像大海一样,看起来是一望无际的蔚蓝,但若仔细聆听,每一片海浪打落在礁石上所激起的潮水声都是不同的。 本书记录了职场妈妈、单亲妈妈、全职妈妈、两代人共同育儿等育儿条件下的女性,希望通过不同的育儿选择来探讨其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当抛开母亲的身份,她们渴望成为的那个自己究竟是谁;并试着寻找解决女性如此疲惫与困扰的线索?在我们的价值体系里、职业生涯设计里和公共育儿制度里……
-
危中有机刘海方、王进杰本书多视角呈现了非洲在变动的世界秩序中,为应对危机和挑战而进行的探索创新和发展转型,以及当前出现的一些新的趋势和变化。与此同时,深入剖析了随着内外多方力量的推动,非洲国家危中有机,机遇与挑战共存,并讨论了当前形势下中非合作的新机遇。
-
中国式中产化朱喜钢,孙洁,朱天可本书源自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大都市中产化进程与政策研究”(17ASH003)结题成果。中产化(gentrification)是发达国家后郊区化阶段流行的一种全球化语境,是继城镇化(urbanization)后,又一个被国际热烈讨论的新社会现象与问题。在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与大都市中产化发展具有时空共轭性。中产化既是中产阶层成长为中国社会主体的社会结构演化过程,也是资源再配置和城乡物质空间重构过程。相较于西方语境中的“gentrification”,中国中产化发展具有扩大中产阶层队伍,巩固中产阶层身份认同,发挥中产阶层社会责任担当,释放中产阶层社会经济效能的积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应“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本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和发展阶段,科学梳理中国大都市中产化发展进程,剖析典型中产化现象的特征与发生机理,辨析中产化的综合社会经济效应,探索积极推动中产化发展的策略与路径。全书包括中国特色中产化的语境重构、中产化的实证研究、中产化政策研究三个部分,分别对应上中下三篇,旨在透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中产阶层群体成长所驱动的社会空间重构及其趋势、价值,不仅将丰富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的理论研究,而且将为实施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重大战略提供实践参考。
-
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研究罗柳妮在介绍了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基础理论之后,本研究以湖南省 CB 县农村残疾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式,分别对农村残疾人的主要经济来源、生活水平、生活照护、住房情况、医疗康复情况以及他们对社会救助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具体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