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总论
-
多元与共识陈奕平 等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尤其是关于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魂”“梦”等侨务论述为指引,基于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下的新形势和海外侨胞的新变化,紧扣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结合前期相关成果,进行学术论述和政策分析。
-
蒙古族城镇化发展调查研究刘银喜,任梅,宫京蕾,周怡冰 编本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据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围绕 “蒙古族城镇化发展”研究主 题,以内蒙古库伦旗等6个 旗县为调研区展开调查研究 。作者基于问卷调查和实地 访谈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系 统分析蒙古族城镇化影响因 素、蒙古族城镇化的驱动力 和制动力;基于统计资料和 历史文献,总结城镇化后蒙 古族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 迁,探究蒙古族城镇化进程 中政府角色的再定位,提出 蒙古族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 政策建议,以期通过蒙古族 城镇化相关研究助力中国式 现代化。
-
广东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侯保疆,黄开腾,阳程文,宫京蕾,周慧敏 编本书以广东省三个民族 自治县七个民族乡为研究对 象,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 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 这些地区简政放权下的政府 事权承接、精准扶贫实践、 公共服务体系现状、社会组 织参与社会治理、农村人居 环境治理、农村“空心化”治 理等方面的问题,分析成因 ,提出政策建议。
-
第三次观念飞跃琳达·扎格泽博斯基 著,孙天 译本书研究了人类历史上两个最伟大的思想观念,即人类的心智可以掌握宇宙还和人类的心智可以掌握自己。作者展示了第一种思想观念如何在公元前1000年释放出席卷全球的文化觉醒,催生了哲学、数学、科学。它在文艺复兴之前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主观性的发现深刻地改变了艺术和科学。第二个伟大的思想观念支配着我们对现实的认知,直到21世纪的到来。而在一个并不遥远的未来,届时第三个伟大的思想观念将帮助我们获得对整个现实的认识。
-
老年人旅游体验、代际互动与幸福感汪群龙首先,本书基于中国本土化旅游情境,通过质性研究构建了新时代老年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理论框架,对Schmitt顾客体验理论进行了修正,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老年人旅游体验结构维度。其次,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视角引入了整合幸福感理论,并将此应用于对旅游者幸福感的探讨,通过质性研究构建了包括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个层面的老年人旅游幸福感结构维度和测量指标。最后,从代际互动和孝道视角,将旅游体验、旅游代际互动和旅游幸福感三者结合,构建了“旅游体验—旅游代际互动—幸福感”的关系模型,厘清了老年人旅游体验的五个不同维度如何通过代际互动和孝道行为影响旅游幸福感的逻辑关系,为研究中国老年人旅游行为的价值意义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苏泽瑞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典型意义毋庸置疑。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美国社会保障同欧洲福利国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制度取向:由政府主导的公共社会保障、市场主体提供的具有一定福利色彩的商业保障和非营利机构提供的具有公益色彩的保障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缺一不可。受强调个人责任的自由主义影响,美国政府在工业化早期的职能缺位直接催生了市场与社会两大风险应对机制。直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罗斯福新政才确立了由政府主导的公共社会保障制度,挽救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危局。此后其社会保障经历数次扩张与收缩,最终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三足鼎立的局面。基于以上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一书共分九章,分别阐述了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制度概述以及分项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最后对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影响深远的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实践,也予以了介绍。本文是在丛书主编郑功成教授的指导下,由苏泽瑞博士历时四年悉心打造,旨在阐明美国社会保障的真实面貌,指出当下国内对美国社会保障的认识误区。
-
十层人间侯园 著有人住高楼,有人处深沟;有人万丈光芒,有人一身铁锈;有人自由洒脱轻松且浪漫,有人糊口养家肩扛万斤重担……世间有坦途亦有沟壑,身处十层人间,谁不曾与这迷人又磨人的生活交手?在这些交手里,有开大车翻沟里三次,得亏命大才能活着的爸爸;有突患重病不想花钱医治,差点喝农药了断自己的妈妈;有将“一切为了弟弟,为了弟弟的一切”奉为一生使命的“扶弟魔”姐姐;有被拖欠三千块“续命钱”逼到绝境,不得已对工头以死相逼的农民工兄弟;有拖家带口不敢外出打工、每月收入不足1000块的村民们;有扛着黑暗穿行在楼宇间,为生存、为责任,也为博一个遥远的未来而颠沛流离的城市边缘人……他们生而破损,只能用活着修修补补,也许一生都在打扫鸡零狗碎的生活,却依然选择向光而行、向上而生。泥犁亦是众生相,十方迷惘从今开。世路崎岖,是甘是苦,也许只在你我的一念之间。
-
社交网络分析理论与应用杨良斌本书是社交网络分析的入门教材。本书内容全面,结构合理,编入了近些年来社交网络分析领域的大部分研究成果和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篇(第一至三章)、结构特性与演化机理篇(第四至八章)、社交网络群体行为形成与互动规律篇(第九至十二章)、社交网络信息传播与演化机理篇( 第十三至十六章)、应用实证篇(第十七章)等,为便于消化和理解书中的内容,章末附有思考题,书未列出了主要参考文献。本书结构清晰、理论与实力并重, 注重用实践阐释理论,可以为社会学、情报学、数据科学、网络科学、生物科学、科技管理学等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以及研究人员与科技管理人员提供参考,适直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
-
大众传媒文本中年轻化审美的生产系统研究吴亭静本文是经作者博士毕业论文《大众传媒文本中“年轻化”审美的生产系统研究》整理后的专著书稿。全书以“年轻化”为视角探讨中国电视和网络的审美文本生产实践,将国际人文、艺术学界广泛使用的文化研究理论运用于中国文本、并且探讨中国问题是积极、有益的探索。这无论对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的学术深化,还是对文化研究理论的发展以及将外来理论本土化都具有积极的学术探索和发展意义。本书以具有当下性的大众传媒文本生产及审美现象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年轻化”表征之下的大众审美文化的建构、认同、动力和再生产等问题。在文献综述部分,详尽地辨析了论题中的关键概念“年轻化”审美的内涵,对其大众传媒语境、审美范式、认知心理、消费逻辑等均进行了凝练的阐发,借由审美感性经验与“年轻化”审美生产之间的关联,引申出“年轻化”审美的文本生产系统建构这一概念,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确立了明晰的理论路径。在理论资源方面,本书借助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艺术生产批判、大众文化消费理论等作为理论框架,并且对与“年轻化”审美相关的电视剧研究、网络综艺研究等议题的讨论现状和问题进行讨论,于此提出了自身研究的创新性方向,亦即向着更为纵深的、更为全面的理论系统开掘。全书分四个章节。第一章深入讨论了作为文化表征实践的“年轻化”形象生产、圈层语言建构、“年轻化”价值的叙事结构等问题。第二章,从“ 年轻化”审美观念生产策略的角度辩证地具体剖析了,批判性地思考了当下的“怀旧观”、“励志观”、“偶像观”。在第三章中,本书进一步从“视觉文化消费”、“数字媒介特性”、“多元文化融合”等方面,尝试着揭示“年轻化”审美生产的内在动力机制。最后,在对审美生产/消费的主体间性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 年轻化”审美带来的文化区隔问题,分析了现代心理年龄危机和焦虑等审美困境的内在机制。
-
哈耶克文选[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著,冯克利 译《哈耶克文选》收录了哈耶克写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的论文和他在各地的演说,共计40篇,其中包括名篇《作为一个发现过程的竞争》《知识的僭妄》《曼德维尔大夫》《建构主义的错误》等。这些文章写于哈耶克思想最活跃的一段时期,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从专业经济学家变为一个贯通多学科思想家的发展脉络。与他那些大部头的专著相比,其中不少文章更为通俗易懂,不失为一个了解哈耶克思想的方便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