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总论
-
经典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毋小利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每节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为确保课堂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自身要练好内功,具备过硬的言语实践能力。其中,扎实的文本解读能力被称为语文教师的“功夫”。此种能力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鉴于此,本书首先对语文教材中的部分经典篇目展开详细解读,并对经典篇目中的几个重要词语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以期对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文本解读提供借鉴。其次,在职语文教师和职前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作者关注的重心。本书从语文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发展、教材驾驭能力发展和教学技能发展等多个维度展开,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也进行了深入阐述。后,还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其他领域与文本解读和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
讲好新时代春天故事的场域转向张平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飞速发展,各类新媒体不断涌现,重塑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网络新媒体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境和场域。基于此,本书对深圳高校展开了研究,除了同样深处网络新媒体场域,还地处改革开放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两个前沿”为基础研究。同时阐述了深圳40余年发展的光荣历史、系统经验和辉煌成就,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回答了“三个为什么”,当前深圳高校思政工作以利用好新媒体这一新场域,挖掘和转换好独特的思政资源,讲好新时代的“春天故事”。
-
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中国实践王天祥著面对日益兴起的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中国实践,学术观察与理论阐释的需求日益紧迫而重要。本书以参与式观察、社会实验法与创作志书写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探寻在西方视为前卫艺术的象征行动,如何在中国乡村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真实力量。本书始终在两条脉络的交汇处发展。一条脉络是不平衡发展视角下的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活化的结构性力量,艺术何以介入空间失衡、生态失衡与家园失落的社会危机,为人类美好生活贡献力量;另一条脉络是从历史前卫主义延展而来的当代艺术突围。艺术如何借由参与空间(社会)、参与生态、参与家园建设,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重构新的艺术话语与体制生态。乡村,承载历史与未来。艺术,参与社会发展,抵达美好生活。
-
民族团结引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研究简才永本书以铸牢高职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老师、学生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分为七章,分别对民族团结心理教育研究现状、高职生民族团结心理结构及特征现状、高职生人际和谐现状及心理干预、高职生群际接触现状及影响因素、高职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要素及特征、高职生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与途径、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及其应对策略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
-
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研究万敏,汤士东本书首先从人生经历、教育背景、职业生涯三方面考察张良皋先生的风景园林学术思想发展轨迹,对其人生历程和学术生涯进行分期;其次根据其专擅的领域和学术思想成果的分布特点,从景观建筑、文化景观和自然风景三个方面对其风景园林学术思想进行归类研究。景观建筑方面,通过对其武当山、干栏建筑和大观园复原研究中景观建筑理论的解读……
-
清华有礼张涛 李旭 钟诚本书是对清华大学《仪礼》复原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内容涉及经学、礼学、历史、考古、音乐、创意媒体技术等,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诸多重要议题;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生动记录。本书以《仪礼》复原课题相关资料为基础,参考国内外媒体报道,并对参与者进行深度访谈,力求忠实记录清华大学《仪礼》复原工作的真实历程,透过诸多侧面,展现清华人文学科风貌之一斑。在清华110年校庆来临之际,编成此书,献给母校清华大学,及所有关心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教育和经学、礼学、历史、考古、音乐、创意媒体技术等领域的读者。
-
基层治理创新张勇 著暂缺简介...
-
宋代浙江沿海滩涂开发与区域社会治理研究张宏利本著作提出了并论证出独树一帜的理论范式——竞合主义,实现了国际关系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与突破,解决了传统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面临诸多困境;进而把双层博弈发展成双层竞合模式,实现了跨层次理论整合;通过再定义安全,确立了安全的研究边界并找出单元内部竞合过程中稳定的变量,实现对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理论的超越;通过从竞合主义向和合的演进,找到安全演绎新路径。竞合主义的提出从长远看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及安全研究领域均有具创新、开拓意义兼里程碑式的贡献。
-
中国乡村建设考察记项定荣等著20世纪的上半期,在中国兴起了一场由知识分子主导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事业,学术界称之为“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一种改良主义实验,它希望在维护既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兴办教育、倡导合作、地方自治、公共服务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拯救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刷新中国政治,复兴中国文化,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在实践层面,“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通常与国家发展的战略、政策、措施密切相关,并呈现出“群体性”和“多样化”的特点。“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百年乡村建设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融汇中西的作用,有其独特的学术内涵与时代特征,是我们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实施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忽视的学术遗产。1935年,中国地方自治学会出版项定荣编述的《山东邹平之乡村建设事业》;同年,湖北地方政务研究会出版吴景洲等编著的《调查乡村建设纪要》。1936年,乡村建设研究会出版阎珀玉编著、阎若雨校阅的《山东乡村建设概观》;同年,《行政研究》创刊号发表马博厂编著的《邹平定县等地考察印象记》、成都开明书店出版袁植群著《青岛邹平定县乡村建设考察记》。1937年,县市行政讲习所印行仇鳌、孙慕迦编写的《考察济宁菏泽邹平定县日程》。本次编辑,将上述史料合为一卷,以《中国乡村建设考察记》为名,收入《20世纪“乡村建设运动”文库》。
-
中国政治思想研究法张分田 著《中国政治思想研究法/第四辑》由32篇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构成,都是在中国政治思想研究法的运用上具有示范作用的论文,其中31篇是2004年以来撰写并发表的。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论文的方法论意义,每一篇论文之前都有简要的说明,涉及写作背景、方法选择、实际成效、运用心得等。《中国政治思想研究法/第四辑》全书内容涉及我经常运用且取得实效的研究中国政治思想的学术方法,特别是若干获得好评的代表作的学术方法,故命名为《中国政治思想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