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总论
-
佚唐善导著述的文献学研究于海波、王美婷本著作共分三卷,第一卷是对唐代佚失古籍“五部九卷”的作者善导的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中日两国都以中国古籍文献作为重要资料,有着共同的研究基础,但是部分资料的真伪还有待考证。除此之外,目前收集到的关于善导的古籍资料并不一定单纯指一个善导,无论国内还是日本,都需结合善导别名对现有资料进行辨析,对相关古籍资料再次进行收集整理。此外,本卷还对唐代佚失古籍“五部九卷”作者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展开论述。该作者善导在雕塑、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他雕塑的龙门卢舍那大佛,鬼斧神工,在当今看来,仍然是最优秀的造像艺术。在绘画方面,他也有极高的天赋,其所画的净土变相图多达三百余幅,这在数量上是非常惊人的。这些“变相图”壁画,不仅反映出其卓越的绘画才能,更能展现出善导的绘画题材对后期“变相图”壁画艺术的重要影响。总之,“五部九卷”作者巨大的艺术成就,对当时及后世的诗、书、画等各个创作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感人肺腑的艺术表现力,在后期的朱耷、石涛等人的诗、书、画作品中都能看到,可见其文化艺术成就影响之深远。了解善导的艺术特色,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五部九卷”的成书思想与内容。第二卷为唐代佚失古籍“五部九卷”的本疏研究。本疏为《观经四帖疏》,是主要阐明净土经典的一部文献。该疏约在公元8世纪中叶传入日本,镰仓时代的僧人源空据此创立了日本净宗,善导的《观经四帖疏》遂成为日本净宗的根本圣典。该疏在宋代以后即在中国失传,清光绪年间杨文会杨文会,1837—1911,中国近代著名学者,字仁山,号深柳堂主人,自号仁山居士,安徽石埭(今石台)人。通过日本学者南条文雄南条文雄,1849—1927,原为真宗僧侣溪英顺之子,幼名格丸,美浓(今岐阜县)人。获取了大量日本遗存的中国佛教典籍,本疏即在其中。后来的印光在“《观经疏》阅三遍”之后给予本疏高度评价:“善导《疏》不用谛观其深意,但直释经文,裨中下根人,易于趣入。及其趣入,不言谛观,而谛观自然了了矣。可谓契理契机,善说法要。弥陀化身,殆非虚传。莲宗二祖,万代景仰。”释印光印光法师文钞[M]张育英,校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1204.但此时的本疏传世版本已有多处错讹,印光在日本藏本的基础上详加校订、略加注释,进行多处正讹,重新出了新的版本。第三卷为唐代佚失古籍“五部九卷”的具疏研究。这部分的研究遵循了传统历史文献学的思路,从书名书题考证到内容结构分析,从版本总结到甄选善本进行异文校对,主要采用图表列举法由表及里进行具疏的文献学研究。由于善导著作曾于国内失传而后近代得以回归的历史,这一部分又增加了对其传入日本记录的考证,力求从历史的角度、融合的角度来拓宽研究的思路并且深化研究。通过对日本现存具疏版本的考察,可以大致还原出善导著作传入日本后的流传轨迹。唐代佚失古籍“五部九卷”的具疏传入日本初期,留下了许多手抄写卷。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明信为善导著作的开版入南宋寻访善本,此时的善导著作在中国基本失传,明信寻访无果而返。贞永元年(1232),沙门入真继承遗志,完成了善导著作的开版,此后逐渐形成了知真版、义山版、良仰版等诸多影响极大的本子,它们各自由不同的刊刻单位制作,有着不同的装订形式和印刷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善导“五部九卷”在日本不同时期的各个版本是研究日本佛书刊印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日本佛书刊印以及善导著作的传播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何晓敏, 杜清本书在内涵界定与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服务角度对我国当前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优缺点发展趋势等展开系统分析,从供给与需求角度对以基层为主导的嵌入式医养结合理论依据、发展环境和实施路径进行剖析,结合保障视角下以基层为主导的嵌入式医养结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重点探讨以基层为主导的嵌入式医养结合研究在推动医养结台养老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层面的作用;同时将理论与实践新进展有机结合起来,选取丰富的典型案例和实证,探索以基层为主导的嵌入式医养结合的可操作性。本专著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强和可操作性。
-
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的模式与实践黄宗将本书在对高校党建育人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历史考察和基本经验、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目标定位和行动策略等方面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百色学院党建育人的创新模式和实践成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
-
以文化人周玲俐, 张应杭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在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可谓成就非凡。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更是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视为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性工程予以高度重视。其推进路径与实践创新主要体现为:天人之辩中确立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倡导绿色发展为基点的新发展观;人我之辩中培育了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和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全球观;身心之辩中构建起超越消费主义、物欲主义的幸福观和崇德修身、德行不朽的生命观。它不仅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清晰的价值观指引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同时也为解决全球化下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并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来自传统文化的启迪。
-
智能信息社会法治创新探索董青梅本书通过对西方法治方法理论的溯源与梳理,从法律方法视角解读西方历史上法学家眼中深奥的法治涵义,观察中西不同的多元文化中的共通与对话、差异与竞争,找寻我们的文化定力位置,同时吸收其他法治文化有益的营养,从而使全球多元法治文化得以合理各安其位,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真正的对话、互补和提升。本书主要包含智能信息社会中的法律推理、多元法律 文化中的共通与对话、多元法律文化中的差异与竞争、智能信息时代的网络女性主义法学、智能信息时代的科技向善等方面内容。
-
校园健身排舞指南邓建淋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研经验,以及中小学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身心发育规律,创新而有针对性地编创出不同的动作,内容丰富、简单易学、锻炼全面。书稿主要内容包括:中小学校园健身排舞概述、中小学健身排舞的教学、排舞基本技术动作训练、中小学校园健身排舞课程开发、中小学校园健身排舞课程评价、中小学校园健身排舞音乐常识、排舞的编排与竞赛组织、舞蹈力量能力的辅助训练、舞蹈柔韧能力的辅助训练、舞蹈柔韧能力的辅助训练、舞蹈灵敏能力的辅助训练等。中小学校园健身操的排演不仅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儿童锻炼身体素质,也能帮助他们提高美育素养。书稿可以作为中小学校园健身排舞的理论参考和实操借鉴。
-
法治、法律文化和法律语言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莫敏本书是对法治、法律文化、法律语言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分三篇:法治篇、法律文化篇、法律语言篇。在法治篇中,首先揭示法治的必然、实然与应然的相互关系,法治与法律权威、法治信仰一体化,揭出德治的社会需要、法治的社会应然的辩证关系 ,力求法治和德治的现实统一。法律文化篇重在探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价值、中国现代法律文化的建设的途径等问题。法律语言篇则通过语言与法律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探讨司法语境下法官的语言表达方式、法官的庭审语言对消除模糊性的影响,推求法律语言实现法律确定性之途径和司法语言专业化与大众化的融合路径等。
-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求精准对接研究王军旗, 王海山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定程度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需求脱节现象,导致其实效性欠佳。本书通过人工智能的理念与方法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供求两端紧密连接起来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供求目标、供求内容、供求方法等的精准对接。本书力求全面探讨运用人工智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求精准对接的内涵、作用、理论依据、内在机理、局限性、路径方法、对策措施等问题,揭示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论证思想政治教育供求精准对接的内在机理,提出运用人工智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求精准对接,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10项对策措施。
-
沧海人归汪静波当下接受美学日新月异的理论框架,较诸过往,“接受主体”的重要地位,似已被推举至前所未有的境地。而在具体的接受史撰写之中,似仍少见充分转换视角,深入接受主体的心路历程,针对研究文本撰写的“背后”,加以探讨接受史著作。在此,或许“金庸接受史”能够作为一个标本,若将地域着重限定于大陆,将人群定格在学界,时限则置为庚午马年至千禧年末(1990-2000),将这一研究对象固定下来之后,通过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围绕其人其作展开的批评与研究,换一种角度切入背后的生态现场,也许能够对具体的“研究”文本生发机制,取得更为深切的理解。
-
儒藏论坛 第16辑舒大刚《儒藏论坛》是由四川大学《儒藏》编篆委员会独家主办的学术论文合集,旨在弘扬儒学文化、儒家精神与巴蛋文化,及时反映《儒藏》的编纂情况。本文集每年出版2辑。《儒藏论坛》 第15辑中共收录论文21篇,分为“ 儒学论衡”“儒学文献” “研究综述”‘ 书评” ” 儒学随笔”五个部分,对有关儒学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了归类,内容涉及儒学人物、文献、流派(如甘泉学派)、思想、文化、教育及儒学史、蛋学研究(如有关《全蜀艺文志》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