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总论
-
《群书治要》的流传与版本递嬗研究聂菲璘 著本书全面梳理了《群书治要》从成书到流布、亡佚,传至东瀛并在日本流传,又于清朝回传中土并流布海内,最后从中国再次走向世界的过程,整理了此过程中《群书治要》诸个版本及递嬗关系,重点对金泽文库本《群书治要》这一“最古的全本”进行了研究。
-
羞辱创伤周慕姿本书以常见的家庭暴力问题引入“羞辱创伤”这一心理学问题,向我们讲述了隐秘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且对人们内心伤害性较大的“羞辱伤害”问题。充分展现了当下社会中,羞辱创伤的现实存在与无意伤害,内容平实,却处处唤起人们对“羞辱/羞耻”的觉醒。
-
吴玉章全集王学军、周石《吴玉章全集》(6卷本)以时为序,分类编排,所收资料起自吴玉章留学日本时期,迄止1966年去世,包括吴玉章所撰写的著述,以及由别人代笔而经他或修改、或寓目、或署名之文,乃至别人记录的演说词和谈话等,分为论著、往来书信、诗词歌赋对联挽幛等。所收内容,突出表现了吴玉章“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始终是站在时代的前面奋斗着”,代表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心系百姓、关注现实、服务国家社会的优良传统。《吴玉章全集》(6卷本)各卷分期和专题如下:第一卷,从1904年至1938年完成《救国时报》工作任务回国前(1904年5月14日—1938年);第二卷,从1938年到武汉新华日报社工作至1946年底(1939年8月23日—1946年);第三卷,从1947年初至1954年出席党的七届四中全会(1947年1月1日—1954年2月6日);第四卷,从纪念《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四周年至撰文回忆“五四”前后(1954年2月14日—1959年4月3日);第五卷,从出席中国人民大学第七次科学讨论会至去世前的谈话(1959年5月4日—1966年10月底);第六卷,往来函电、诗词歌赋、对联题词挽幛卷。
-
史权与秩序尤学工本书以清初史家群体为对象,以史学史结合社会史、文化史,探讨巨变时代的史权博弈、史家对史学和文化秩序的追求,思考史家与史学的安身立命之本。依据史家的政治立场与文化立场,本书将清初史家群体分为遗民史家、仕清史家和贰臣史家三种基本类型,探讨了他们在兴亡、忠义、正统、君臣等明史书写主题上的异同,分析了遗民史家修史经世而续命、仕清史家修史表忠求名山、贰臣史家修史明志兼自赎的书写取向,梳理了他们的分化与整合,反思了易代之际史家群体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阐释了史家群体与史学在清初文化秩序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书注重两个视角:一是群体视角,以史家群体展现了明清之际中国史学的宽度与厚度,可更深入地认识其全貌;二是主体视角,从史家的主体意识审视其在史学发展与社会变迁中的诉求,可弥补把史家视为“他者”的弊端。本书提出的史权与文化秩序等问题可为人们思考社会变革中的政府、史家、社会、史学的角色与责任,提供资鉴。
-
李兴锐集汤锐 整理本书收录李兴锐除日记以外目前所知的全部著作,分为奏折、公牍、电报、书信、杂著五部分,点校整理,审慎校勘。其中奏折近1000篇,均根据各地馆藏原件或影印件辑录;公牍部分收录禀稿、札件、批示、咨文等70余篇;电报120余篇,书信20余篇,杂著10余篇。并附录李兴锐行状、传记等生平资料。
-
毛泽东诗词欣赏周振甫 著暂缺简介...
-
技术与时间贝尔纳·斯蒂格勒 著,裴程等 译《技术与时间》是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所著《技术与时间》系列前三卷之合集,系作者在德里达指导下,积十多年的研究和教学成果而成的鸿篇巨著,开创了当代技术和时间哲学的一个新方向,被认为是20世纪末法国哲学界代表作品之一。本书从人类固有的“缺陷存在”和“代具性”这两个品质出发,对技术与时间在人类本性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重新讨论,从而建立技术与时间二者和人的本性之间新的关系;并从现代技术发展的角度,对人类之本提出了新的见解;对人类原有的特定记忆、种族记忆及个体记忆逐渐为新生的机器记忆所取代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也描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视听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的广义上的“存在”所造成的影响。
-
世说新语杨春俏,王远《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笔记小说集,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以简约传神、含蓄隽永的语言记录了汉末魏晋时期文人名士、公卿将相的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文化风俗。书中生动地塑造了众多名士形象,体现了“魏晋风流”的雅韵,留下了许多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和精彩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世说新语(少儿彩绘版) 》是专为孩子编写的《世说新语》读本,精选原著中精彩有趣的篇章,并用孩子读得懂的语言讲述相关故事,让小读者能够尽情领略古典名著的精华。原文大字加拼音,并配有彩绘插图。故事后有“博闻馆”,书后有附录,小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名著的背景、与故事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拓展视野,激发兴趣。
-
四书通识郭齐勇 著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是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源泉。然而关于四书内容以及四书形成的缘由,为什么朱熹以后四书能享受如此尊荣,甚至于地位不亚于五经,这些问题非深入其中、精研有得者,不足以解答。郭齐勇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儒学研究专家。本书是他多年来讲解和研究四书的结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四书的合适门径。本书从“今天我们为何要读四书”讲起,阐述四书的意义、四书形成的缘由、朱熹诠释的特点以及四书的学问性质。正文按照朱熹倡导的阅读步骤,依次对《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进行导读。结语部分讨论了四书与“四书学”的沿革及其现代意义。读此一书,便可对四书的内容体系有完整而有机的认知,从而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家底。
-
传统文化的精神及其转化发展实践研究鲁海军文化的发展与民族的发展同向同行、同质同构。悠远深厚的传统文化孕育民族的伟大,伟大的民族又必然创造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语境下,研究探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义极其自然地凸显出来。本书从文化分析的方法路径切入,探讨传统文化的解读传承问题,尤其深入探讨传统文化的主要形态及其生活情境的历史回归与现实还原,探讨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性诠释范式与经典范式的转化。本书理论联系实践,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及其转化发展融入新时代语境,即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具体呈现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