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读物
-
阴符经集成暂缺作者黄帝阴符经是唐代以后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部着作。历代问世的对它的注释将近一百种。尽管这些注释出自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宗教信仰,由于它在广为人们知晓的时候伴随着神仙故事,所以它从唐代末年开始就一直被看作是道家的作品。近年来,有学者陆续发表了新的研究成果。日本学者山田俊目前正在开展新的研究计书,比以前有了新的开拓。历代注释最近也几次被汇集出版,成为大众读物。不过,作为一个来历不明的典籍,阴符经还是有很多疑问,某些谜团或许永远不能解开。
-
齐文化与稷下学论丛暂缺作者稷下学宫创建于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历时约150年。作为“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它是当时整个中国的文化、学术、教育中心,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大、开办早的官办大学和我国早的社会科学院。“稷下学”是研究稷下学宫历史、稷下百家学术思想的一门学科,囊括百家、气象万千,内涵丰厚、博大精深。该论文集收集了当今国内外关于稷下学研究的新成果,包括《秩序、制度与贤能:黄老学为什么反智的》《一个内在追寻》《黄老政治哲学几个问题》等26篇论文。
-
涵静学刊潘德荣《涵静学刊》为华东师范大学涵静书院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本辑共收录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近二十篇,如潘德荣《“德行”与诠释》,徐洪兴、陈华波《德性实践与德性之知——论二程经学诠释的转向》,景海峰《“心”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黄子宁《从轴心突破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起源——以孔子为中心》等。
-
大理白族本主崇拜及其本主庙装饰艺术饶峻姝,杨荣彬本主崇拜是一种具有农耕文征的以村社关系为纽带的间宗文,其核心是祈雨,求丰收,求生殖。它是与农耕经济和宗法血缘关系相适应的,以祖先崇拜为征的一种伦理宗或宗法性宗。它植根于白族乡土社会,富有生活气息,具有鲜的族,具有人为的宗征,时也存在较浓厚的原始宗和浓郁的方。是白族众中集中、广泛、具影响力的宗信仰。本主庙的建造历史悠,传承演变复。有白族村落就有本主信仰,有本主就要立庙供奉。据历史典籍和现存本主庙内的碑刻铭文记载,早的本主庙可追溯到南诏国时期,如苍山神祠、洱神祠、沙漠庙、大理市上关镇石岩本主庙等,这与本主信仰的诞生是步的。本课题组经过几年的深入查研究,跑遍大理全州白族为集中的大理市、洱源县、剑川县、鹤县、云龙县、漾濞县、宾川县等多个县市分散于各村落的上百座本主庙,采集了上万张图片,收集到大量一手资料。
-
道德经演义周立举本书作者谨遵《道德经》原著,参考历代名家对《道德经》的智慧解读,融合儒、释、道的精华,结合中外心理学、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借鉴中国古代经典的问答模式,结合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变化和发展特点,用通俗大众化的语言,对《道德经》义理及智慧进行全方位深度推演,试图运用全新的视角和思路,抛砖引玉式地解读、理解、应用、传承《道德经》。
-
现象学与家园学汉斯·莱纳·塞普本书是编者从塞普教授历年来发表的众多论文中精选出来,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部分 现象学思想史,主要包含6篇文章,是塞普教授对于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施泰因、芬克等早期现象学家的专门研究。这些文章所论及的主题重要但大多在汉语学界被关注不多;第二部分 对现象学的反思,主要包括6篇文章,涉及塞普教授对于现象学基本方法的一些批评性思考,同时也涉及对跨文化哲学研究的现象学反省。第三部分 现象学的家政学,主要收入5篇文章,均为塞普教授近作。涉及现象学的家政学的基本问题、法权现象学、身体现象学、人格现象学等诸多方面,是塞普教授本人对现象学的独特发展。第四部分 戏剧与访谈,收入了塞普教授创作的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主角的戏剧,以及中国学者对其的访谈录。可以说,全书既收录塞普教授多年来对于现象学的精深研究专论,同时也收录其本人对现象学的反省和发展,全面地反映了塞普教授的现象学工作。
-
量子规范场论的解释李继堂本书是对量子规范场论的整体性解释,针对量子场论的解释问题,从科学哲学中理论与实验(观察)的关系问题出发,系统考察量子规范场论的理论结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实验研究、寻找希格斯粒子的数据分析,认为“数据分析”渗透到理论的各个层次和实验的各个环节,可以替代逻辑经验主义连接理论与观察之间的“对应规则”。*篇反思量子场论的解释问题,将其归结为理论和实验的关系问题;第二篇从科学理论结构观的角度分析数学结构和物理结构的关系,澄清了局域规范对称性原理的规范论证;第三篇详细解读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发展过程中不同层面的理论和各种实验的关系问题;第四篇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物理发现希格斯粒子的过程,认识到数据分析是连接理论和实验的关键和桥梁。*后总结当代基础科学研究范式的大科学理论、大数据分析、大科学工程的特征。本书对于量子场论的哲学研究、以及考察理论和实验关系问题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国内基础科学研究和大科学装置研究实践也有参考价值,对科学哲学和物理学的研究人员乃至科技政策决策者都有启示。
-
奎文萃珍.百孝图说(清)俞葆真百孝图说二卷首一卷,清同治十年河间俞氏刊本。是书分元享利贞四卷,一图一文。俞葆真在自序中提到《百美新咏》为“贞淫杂录,妍媸并载”愤而作此书。上自虞舜,下迄前明,博采史传,旁及杂录,为之绘图着说,纪其事迹。
-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成祖渔2016年12月3-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上海玉佛寺联合举办的“佛教文化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玉佛寺觉群楼召开。上海市民宗委、华东师范大学及哲学系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玉佛寺监院本如法师代表觉醒大和尚致辞。玉佛寺监院慧觉法师主持了开幕式。来自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美国、韩国、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38位法师、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发表论文,就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及其贡献,以及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而开放的探讨。佛教是人类历史上早向外传播的世界宗教。早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就向世界各地派遣佛教传教士,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成为亚洲特别是南亚和东南亚多国人民的共同信仰。近代以来,佛教在亚洲复兴,并相继传人欧洲、美洲、非洲等地,佛学思想、禅修实践吸引了无数人的兴趣和信仰。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代,佛教的传播建筑了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带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东渐,由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及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传人中国,中国很快成为大乘佛教的中心。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磨合交流,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大乘佛教,并进一步向东亚及世界各地传播。在此两千多年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中国佛教不但没有引发任何民族冲突,反而与各地文化相互融通,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成为世界宗教文化传播与和平共处的典范。据不完全记载,公元3-8世纪的五百年间,无数中外僧人曾往来于海上丝绸之路,其中,238名僧人留下了他们的记载。由此可知,佛教与丝绸之路结有不解之缘,佛教传播与沿途各国的商贸交通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正如季羡林先生的研究所表明的,佛教与商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僧侣与商人之间存在着特殊的亲密关系,常常相伴于弘法和经商路上。近代以降,陆上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化式微,但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仍然以佛教信仰为主,或保持着深厚的佛教文化传统。继承中国佛教国际友好往来的传统,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展佛教外交,加强中国与周边邻邦国佛教交往,促进经贸合作和人民友好往来,所有这些都将是当代中国佛教的使命,也是学术界研究的课题。
-
莫尔特曼神学思想省思(加)区应毓莫尔特曼在现代神学界,特别是第三世界神学中甚有影响。虽然没有出现所谓的莫尔特曼学派,他的思想却激发了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鼓动了北美的黑人神学,点燃了欧美的妇女神学。在某一程度上,约翰•默(Johann Metz)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基督教-马列主义对话,也是莫尔特曼的希望神学所引发的结果。本书对约根•莫尔特曼希望神学之神学方法提供一个完整的阐述和神学的评价,让读者对一般神学方法及莫尔特曼的神学方法有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