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读物
-
梦(法)芭芭拉·德·内格罗尼内容简介: \n那就让我们假定我们是睡着了。 \n——勒内·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 \n \n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语:“如果梦境是晦涩的,那是为了不让我的意识所反对的潜在想法遭到泄露,是迫不得已。”诗人亨利·米肖又认为,做梦的我们身上有着“午夜人”般奇特的经历,他是我们自身的“反面”。人类总是被定义为理性动物或政治动物,那么,我们能否将人类定义为“做梦的动物”? \n梦的解析是精神分析的重要课题,本书将对弗洛伊德所称“梦的工作”展开分析,这一心理过程也引发诸多哲学家的兴趣,从斯多葛学派到大卫·休谟,从笛卡尔到狄德罗,乃至斯宾诺莎和尼采,无数哲学家都曾诠释过梦,甚至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其众多作品中所描绘的遐想的流动,也被人们认为是“白日做梦”的典型案例。 \n梦的外延在文学与电影创作中被不断扩展,甚至在政治生活中被赋予了意义。一九六三年,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一九八四》中,温斯顿经历了极权主义的摧残,从此不再做梦了;而纳粹高层领导人罗伯特·莱伊曾写道:“在德国,有着私人生活的人,是那些睡着了的人。”最终,人们说“人生如梦”。 做梦会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慰藉吗?一个梦境不复存在的世界会使人类变得更加幸福,还是将成为一个泯灭人性的世界? \n“不要再睡了!麦克白已经杀害了睡眠!”,威廉·莎士比亚让罪行骇人的麦克白夫人夜夜梦游,在噩梦中聊度余生。梦的奥义,或许就隐藏在这出人类的悲剧之中。 \n《梦》是读库“哲学系”译丛中的一种。“哲学系”是一套由读库引自法国的哲学通识读物,每册围绕特定哲学主题展开,旨在打破学术艰涩壁垒,引入哲学思考方法,触及现代文化的方方面面,使无蔽自身、追求新知与热爱智慧的青年成为可能。 \n本书一改哲学文本艰涩难读的印象,旁征博引、枝蔓清晰,涉及的哲学思想从古希腊、古罗马至中世纪、再及启蒙运动、二十一世纪早期的哲学思潮,其哲学视野广阔,观点采撷得当,论述详实精彩,理念簇新,属各方俱佳的哲学启蒙读物。 \n \n \n《梦》 \n著者:[法]芭芭拉·德·内格罗尼\n译者:张蠡墨 \n规格:120×200毫米 \n装帧:平装 \n页数:144 \n定价:28元 \n书号:ISBN 978-7-5133-3195-1 \n出品:读库 \n出版:新星出版社 \n \n
-
实体之夜(德),弗里德里希·A.基特勒本书是德国著名媒体哲学家、洪堡大学教授克特勒对媒体哲学的见解和思考。“夜”的隐喻形容此刻的状态,指出一个历史时刻, 它(状态)使所有的历史都关闭,也就是说可展示的(Vorstellbare)终结了。“不再展示的,发生了,因为没有东西展示的地方,数据处理正在进行”。
-
同一条河流 系列丛书许辉“同一条河流”系列丛书共四册,分别为《泗水边的〈论语〉》《泗水边的〈中庸〉》《泗水边的〈大学〉》和《涡河边的〈老子〉》。四册书分别是许辉以个人化视角对《论语》《中庸》《大学》和《老子》进行的别具一格的深刻悟读。作者以品读四部古代经典的感受开篇,以凝练、幽默的文字表达品读心得,继而从个人及地方文化的视角对经典进行逐条解读,不仅对原著配以译文和易惑词解析,并且畅论经典内外,展现了作者深邃的眼光、厚重的思想、广阔的视野和灵动的文笔。
-
立法与德性林志猛《法义》是柏拉图*长的著作,以探讨“政制与礼法”为主旨。在西方法哲学史上,柏拉图首次考察了立法的目的及其哲学基础、立法与德性等根本问题。本文集选编了潘戈、拉克斯等著名学者的十一篇论文,集中探讨柏拉图《法义》关于立法与德性的问题,主要关注柏拉图这几个方面的论述: 首先,立法不应着眼于战争的胜利和财富,亦即基于*的和片面的德性(勇敢)。克里特和斯巴达之所以如此看待立法的目的,是因为他们将诸城邦间的战争、人人皆敌视为自然状态,从地理性和物质性的“自然”来解释立法的目的,而非依据诸德性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 其次,真正的立法旨在获得完整的德性:理智、明智、节制、正义和勇敢。立法以完整的德性特别是以理智为目标。因此,柏拉图暗中将哲学设定为立法的基础,也就改变了立法的目的:立法由培养勇敢和追求财富转向追求整体德性和人的完满,立法更应关注灵魂的优异而非身体的需要。 *后,在每一种法律中,都会存在某种德性观,立法的意图应尽量从*的德性转向完整的德性。在此意义上,哲学对立法和政治始终有鉴照作用。指向德政的立法可彰显现实城邦的不足,引领其走向完善。
-
临济录随想(日)西村惠信\n临济宗作为禅门五宗中流传时间zui长的一支,深刻影响着禅学的发展。也因其推崇独特的“日常禅”,而被认为是与人们的生活联系zui为密切的一个禅学流派。 \n古往今来,《临济录》都是作为临济宗禅僧的精神支柱而传承发展着,本书是研究《临济录》的专著,也是认识、了解临济宗的必要读物。 \n作者西村惠信希望以《临济录》为切入点,系统地讲述了《临济录》出现前的种种情形,并深入地分析了临济宗的诞生、家风、教育方法等,逐步揭示其中可用来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智慧。 \n
-
逻辑学(英)丹·克莱恩,沙龙·沙提勒 著,比尔·梅布林 绘暂缺简介...
-
笛卡尔(英)戴维·罗宾逊世人公认现代哲学肇始于笛卡尔。为什么他的思想如此“现代”?因为笛卡尔坚持自己思考,而非简单接受任何被灌输的内容。借由这种方法,笛卡尔相信他可以为全部人类知识建立起哲学和数学的根基——这一雄心勃勃的探索*终发展得异常个人化,过于主观。笛卡尔的哲学就像是一段精神之旅,他邀请读者们参与其中,还经常许诺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
意识(英)戴维·帕皮瑙,霍华德·塞利纳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曾被问起如何给爵士乐下定义。他的回答是:“老兄,你要是真问的话,你就永远得不到答案。”对于意识,也是如此。尽管无法定义,但还是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考察意识。例如:主观意识是如何与客观世界相适应的?意识是如何与大脑中的各种系统变化相关联的?非人类生物,例如蜗牛甚至是外太空生物,它们有意识吗?针对心灵(意识)与物质(身体)之间的关系,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重要哲学家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说出“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认为精神与物质是彼此独立且相互影响的。而以贝克莱、黑格尔、胡塞尔、叔本华等为代表的观念论哲学家则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成果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于意识的看法。
-
马克思人类学哲学刘琼豪苗启明马克思提出了以实践改变世界的哲学要求,他所开创的人类学哲学就是这样的哲学。本书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首先探讨了人类实践的一般特征,它通过对象性活动既改变对象世界,又改变人自身;进而讨论了人通过实践对人类世界的实际的改变和构建,如对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共同体及产权制度、公权制度的构建,对生存价值的创造等;*后总结了这种改变的根据、方法、方式、步伐和价值追求,即走向人与自然的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人类学时代。
-
威廉 福斯特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研究李东明“美国运动为何停滞不前”“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是共运研究领域的“钱学森之问”。对于这一如此庞杂的历史课题,本书选择美国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威廉·福斯特作为切入点进行了探讨。威廉·福斯特作为美国的,在美内具有别人难以比拟的地位与威望,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对美共的方针、政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有时候能够决定美共的方位转换。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梳理分析了福斯特的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史论相结合,探究美国运动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