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读物
-
同构论傅峰峰《同构论》是一部通过系统论述一维(时间)、二维(现象)、三维(物质)、四维(生命状态)、五维和六维等多重问题,阐释存在与同构相关问题的著作,全书以哲学为主,辅以几何学、宇宙学、意识学等,探讨了宇宙从其诞生起如何演变成我们所观察到的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演化到人类存在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
简明中国哲学教程李凯暂缺简介...
-
安心之道彭鹏本书主要是从中国传统心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当代社会精神家园问题。在当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显著失衡、精神心理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加强精神家园问题研究及精神家园建设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其中所关涉的精神心理现象是*为复杂深奥的现象之一,而对此探究*为深入详尽者当属以儒道佛为主流的中国传统心文化,以及现代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超个人心理学等流派。为此,本书尝试汲取东方传统心灵智慧与西方心理学的相关思想与方法,探索现代社会精神家园问题研究与解决的新视角。
-
《论语》广义华军经典诠释是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中的重要基础理论环节。它同时内含历史性认知意义上的实事求是、文化发展与融合意义上的义理创新以及经世致用意义上的时代思考等三个方向的理论诉求。以上认识构成了本书写作的目的与具体指导原则。本书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部分为导论,主要是从中西文化传统之比较和中国文化传统内部架构这两个视角来深入考察当代视域下儒家经典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儒家经典的结集历程和诠释方式,意在说明儒家经典诠释就是即文言而超越文言,将共文形式体贴于个人生命实践体验之中,凭借自由的心灵活动和真实的情感体验所达成的人文教养以实现对圣人得道之意的证悟;第三部分以《论语》为例,结合前述思想,从为学之道、情感与德性、为仁之道三个方面进行当代视域下的思想解读。
-
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育研究王一平《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育研究》力图从公民身份、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公民价值理念、公民行为能力和公民民族文化素养六个层面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育规格进行理论探析,从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育的理论依据、指导思想、基本内容、主要原则、路径选择与优化等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育理论体系,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怎样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一基础理论问题。
-
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及其价值意蕴研究李小珊在课题立项之前,《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及其价值意蕴研究》作者对列宁后期的经典文献,尤其是对列宁“后的书信和文章”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列宁在病逝前夕,通过口授,留下一组文献,出版界将这组文献合称为“后的书信和文章”,而学术界,多将其称为“列宁的政治遗嘱”。其中,列宁在《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这两篇文章中,就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的改革问题,提出了诸多宝贵的建议和富有远瞻性的设想。围绕列宁的“后的书信和文章”,我以列宁加强执政党建设、加强党内监督、对国家机关改革的构建等为议题,探索了列宁的社会主义监督思想。课题立项后,《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及其价值意蕴研究》作者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以俄国历史发展为线索,结合列宁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探究了列宁的社会主义监督思想。时间跨度为从俄国二月革命直至列宁逝世前夕,文献始于《四月提纲》到“后的书信和文章”,这是从整体上研究列宁的社会主义监督思想。二是补充了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监督学说、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的研究。研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监督学说,是一个非常艰涩的过程:要从他们的代表作中收集他们分散的观点,要去总结各个时段空想社会主义者监督学说的特点。时过境迁,现在回想起来,更多的是一种恬淡,是一种虽艰辛但值得的感叹。三是以党内监督为视角,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中国化的历程。就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监督、将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探索,并对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这一问题作了相关研究。上述三块合在一起,不难看出,列宁的监督思想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起着一种承上启下的桥接作用,而《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及其价值意蕴研究》作者研究的目的,正是如此。我们将历史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
时时观心嘉样\n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和谐是促使人们拥有幸福感和快乐感的重要因素。今天的很多人,在享受着物质上极大丰富的同时,却陷入了精神上的极大贫困,本书给出的“药方”是:对于身体,仅满足其适当的需要而不是过分迎合;对于心灵,要满足它的基本需要,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的、艺术的或者哲学的层面,而要“时时观心”,以缓解我们常常陷入的精神饥渴状态。 \n
-
中国哲学创新研究姚新中,陆宽宽,李萍《中国哲学创新研究(套装共3册)》共三卷,包括《中国哲学创新方法论研究》《比较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哲学创新视野中的应用哲学研究》,具体内容如下:《中国哲学创新方法论研究》:中国哲学学科自20世纪初依西方哲学范式建成以来,始终面临着方法论的困境,无论在概念创造、研究路径还是在学科体制上,都未能取得创新性突破,从而无法化解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多维张力。《中国哲学创新方法论研究》从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入手,借助当代中外哲学家对于哲学问题的有益思考,试图以“大哲学”概念为思想先导,以哲学教育为实践基础,打破中国哲学学科内外之间的多重壁垒,从融合实践与智慧、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为一体的视角,检查当代中国哲学之所以面临困境的方法论根源,扩展哲学创新的方法论视野,探索在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实现哲学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性。《比较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从全球化与东西方哲学对话角度探究比较哲学的理论形态、研究方法、问题意识与创新思路,开启中西文化融合、中西马哲学会通与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视域,并在宗教学与伦理学语境中比较中西哲学传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立足比较哲学的学术前沿,从破解比较哲学理论难题的实际需要出发,呈现了当前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凸显了比较哲学的创新价值,力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实现中国哲学的国际认同贡献绵薄之力。《哲学创新视野中的应用哲学研究》: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对应用哲学的关注,但基本限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下,主要问题意识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和唯物认识论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这奠定了今日主要应用哲学分支(例如经济哲学、教育哲学、管理哲学等)的基本学科结构,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突飞猛进的现实。我们将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构建大哲学的视角审视应用哲学的定位、学科属性,回答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未来前行的可能路径。
-
社会责任与个体价值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归责与规范刘晓飞机器人能否成为道德责任的主体?我们能否像对待其他人类一样来赞扬或谴责它们?本书从道德责任问题的哲学争论出发,结合认知科学、进化心理学、法学等领域的*发展,提出一种功能规范型道德责任理论——按照该理论,机器人与人类在道德责任上并无本质区别。哲学中围绕道德责任问题讨论的主要焦点之一是“控制力条件”。不相容论者认为道德责任需要“自由意志”式的强控制力,而相容论者认为道德责任只需要一种与因果决定性相容的弱控制力。到底归责所需的“控制力”是什么?本书从不相容论者提出三种“控制力”理论(自主选择、多重可能性、自我性)开始,讨论了它们各自存在的问题。随后,本书讨论了相容论者提出的“控制力”理论和该理论面临的*主要挑战——“操控难题”。*后,本书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主义的解决“操控难题”的方案,并在此方案的基础上论证了功能规范型相容论归责理论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