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读物
-
未来思想导论(法)科斯塔斯·阿克塞洛斯《未来思想导论》是希腊裔法国哲学家科斯塔斯·阿克塞洛斯*一部用德文写就的著作,汇集了作者1956至1966年间用德文所作的论文、演讲、提纲、文本和谈话。作者遵循海德格尔在《关于人本主义的书信》中对于阐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以后期海德格尔哲学为资源,试图通过在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间建构一种创造性的对话,阐发一种从二者而来并超越二者的哲学。这种名为“未来思想”的哲学,通过对作为游戏和行星性技术的世界现象的道说,展开一种与世界经验及其实践相匹配的思想。
-
伟大的哲学书(美)詹姆斯·加维《伟大的哲学书:20本》遴选西方哲学史各主要时期的经典作品,以原著为纲,从柏拉图到维特根斯坦,选取了最重要的20本哲学著作,勾勒出整个西方哲学的框架。一本书在手,即可了解西方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思想。 《伟大的哲学书:20本》所选取的著作,都出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手: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的代表性人物阿奎那;启蒙运动前后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共产主义导师马克思;分析哲学代表性人物艾耶尔;女性主义代表人物波伏娃……通过一本本著作,勾勒出文明与思想的演进史。本书不仅介绍了这些哲学家伟大的思想和理论,也揭示了他们思维的困扰,包括他们对不同意见的辩驳和抗争。 本书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特别适合想要了解哲学但又没有哲学专业背景的读者。
-
孔子与杜威(美)安乐哲书稿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儒家伦理与杜威的伦理学对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安乐哲教授从爱默生、詹姆斯、米德等人的思想切入对自我的本质的讨论,并进入对杜威自我观念的探究。第二部门讨论了杜威和孔子在宗教方面的思想。安乐哲教授提及杜威的母亲是位虔诚的基督徒,而杜威则在35岁时停止了去教堂。杜威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宗教和上帝这类概念,他拒绝将对宗教和上帝的定义权交给教会。安乐哲教授指出,尽管中哲中有“天”这样的超验性的概念,但用葛兰言的话说,“中国智慧不需要‘上帝’的理念”。仁和礼都应在在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儒家的“宗教”是以人为中心的。在这一点上,杜威和儒家的思想又发生了共振。第三部分的主题是杜威与以唐君毅为代表的现代儒家民主观的比较。
-
康德伦理学邓晓芒这部专集广泛探讨了康德伦理学的立论方式、康德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复兴,以及康德有关道德教育的方法论的思考;作者尤其深入讲解康德伦理学所包含的逻辑结构及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等内容:人是人自己造成的;真正的道德不是天地自然或神的赐予,而是人的自由意志建立起来的。康德伦理学颠覆了东方数千年的传统,赋予独立的人以尊严;研究康德可以救治儒家伦理学主体意识和理性的缺失,从而回应当今诸多现实问题和时代精神的感召。本书既有专论,也有句读,包含了作者数十年研究康德哲学和伦理学的一系列重要心得。一百年前,鲁迅先生以国民性批判相号召,其后新儒学对于如何继承传统也各有阐发;值此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邓晓芒先生标举新批判主义的治学理念,从康德伦理学获得启示,借以厘清中华传统文明中被遮蔽的人性的普遍需要,实在可说是为当下的学术研究开一新境。
-
儒家伦理新批判邓晓芒这个增订本分上下两篇。上篇保留原书(2010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关于儒家伦理的那场论战的基本内容;下篇是论战的余绪,并补入阐述新批判主义的四篇文章。通观全书,论题涵盖儒家亲亲相隐的实质及历史作用,忠与孝的关系,对儒家伦理的正向理解与反向理解,逻辑和仁德、或理性与情感的关系等正反双方的辩难。此外,论题还涉及对苏格拉底与游叙弗伦的关于子讼父是否合乎正义原则的辩难的理解,儒家亲亲相隐与罗马法及西方现代法律体系中的容隐制度的本质的不同等内容。“五四”时期,鲁迅高举国民性批判的旗帜,以“救救孩子”的呼喊唤醒民众。一百年后的今天,面对文化多元和经济全球化的蓬勃浪潮,儒家伦理愈益显露出其固有的局限和乡愿的本色。康德实践伦理学所揭橥的人性中的三重向善禀赋、自由意志作为道德主体的自觉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超越的能动性,以及由胡塞尔所倡导的现象学还原的手法,未始不是深入剖析两千年封建体制和传统伦理所掩藏的伪善的利器。
-
唐五代宋初冥界观念及其信仰研究钱光胜 著,郑炳林 编暂缺简介...
-
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的信仰与判断伊桑·H.沙甘 著,唐建清 译《现代信仰的诞生》极为出色地阐述了信仰如何在现代世界中占据如此矛盾的位置,它牺牲了宗教曾经享有的独特地位,进而成为我们表达对科学、社会和神圣事物的判断的基本范畴。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追溯了基督教西方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的信仰史,首次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现代信仰范畴是如何形成的。伊桑?沙甘关注的不是人的具体信仰,而是人们认为信仰是什么这一更基本的问题。沙甘向我们展示了宗教信仰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如何享有特殊威望的,这使得宗教信仰有别于判断、见解和感官证明。但随着新教改革的兴起,宗教信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它与更世俗的认知方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被迫公开化了。当敌对的教会为这个答案而战时,每个人都声称信仰是他们*的财产,坚称他们的对手是不信者。沙甘对现代信仰是宗教改革的产物这一普遍观念提出了挑战,他表明现代信仰既是对路德和加尔文的反抗,也是对特伦特宗教大会的反抗。他描述了异见者如何将宗教信仰视为需要通过个人判断、论证和争辩来证明的东西。
-
中国传统寺观造型艺术刘晓曦 著《中国传统寺观造型艺术》一书从艺术考察的全新视角及造型艺术特征分析出发,系统梳理和探讨以巴蜀石窟,山西寺观古建筑、壁画、泥塑,以及甘肃河西走廊石窟群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造型艺术杰作。本书图文并茂,收录有大量创作于唐、五代、两宋至元明的鲜为人知但具有极高艺术文化价值的相关作品,并对这些在美术史上不成系统的高水平艺术古迹进行考察、研究和评析,为中国传统艺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宗教蓝皮书邱永辉 著《中国宗教报告(2017-2018)》针对中国目前面临的“内外困境”,从理论研究和实证报告两个层面,探讨中国宗教在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在全球文化战略中的作用。理论研究部分指出,承载着价值的宗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全球文化战略的高度定位中国宗教文化。实证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2017-2018年中国各大宗教各展所长,为促进社会平稳和谐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政府相关部门为引导宗教团体的健康发展,在纠正“宗教搭台,经济唱戏”方面进行了创新管理尝试。报告建议,全社会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对于宗教功能的把握,充分发挥宗教在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
哲学评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编本书是《哲学评论》学术连续出版物的第24辑,该刊倡导对哲学问题和哲学史问题的原创性和文献性研究,尤其关注对当代哲学问题和中国语境下的比较哲学问题的深入阐发性论文,范围涵盖包括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哲学、美学、伦理学、科学哲学、逻辑学等在内的哲学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