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读物
-
柏拉图《法义》研究、翻译和笺注林志猛第一卷·立法的哲学基础:《法义》研究 本书致力于阐述柏拉图《法义》涉及的根本性法哲学议题:法是什么,立法的目的及其哲学基础,立法与帝国、政制、德性、宗教之间的关联等。这一研究努力打破学科界限,可更好地看清西方法哲学思想的源头,进而返观现代法哲学的内在困境。本书在翻译《法义》希腊原文及相关英德法文详细笺注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研究,代表了当今西学研究的新范式。第二卷·《法义》译文 依据希腊原文翻译《法义》,并参照各校勘本和西文译本。译文紧贴原文,注重信实和通达,术语保持连贯,附规范行码。第三卷·《法义》笺注 广泛采纳英、德、法文笺注,详细注解文本表述、文化背景及相关文本的互参互证,疏通义理,亦具古典语文学分析,有机结合考据与义理。
-
重复克尔凯郭尔1840年克尔凯郭尔与美丽的瑞吉娜·欧尔森订婚,1841年解除婚约。这是克氏生活中谜一样的事件。他做出这个决定时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否因为其宗教性的沉郁使然?对此克氏留给我们《诱惑者日记》、《有辜的?——无辜的?》、《重复》三部作品。《重复》以文学的方式讨论了重复是否可能。这一重复既是婚约事件主题的重复,也是对生命和灵魂的存在方式的领会。在时间中重复不可能,在永恒中则没有重复。借助于重复悖论,克氏让我们隐约感知到了其生命中这一谜一样事件的意义。
-
先秦道家人性论研究周耿道家以道论性的思维方式、人性异化与复归的思想对儒家、道教、佛教的人性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道家对形神关系及人性复归的深入思考对社会现实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在道支配气生成人的过程中,道、气赋予并蓄养人的善性。然而,多欲多为的政治刺激了人的好恶之情,导致了人性异化。因此,从个体角度来说,道家主张去情复性,从社会的角度说,主张推行无为政治以复性。“反者,道之动”是人性异化与复归的形上根源。
-
论语与算盘涩泽荣一暂缺简介...
-
简单的逻辑学达夫本书介绍了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巧,从逻辑的概念、类型,到论证方法,到基本规律,把看似枯燥难懂的内容,以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得明明白白。难度由浅入深,帮助读者发掘出头脑中的资源,打开洞察世界的窗口,向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构建多方面的视角,为各种问题的解决和思考维度的延伸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
-
哲学何以解惑易菁暂缺简介...
-
课本里的论语李山《课本里的》是北师大教授、《百家讲坛》名师李山老师特意为孩子打造的《论语》精读本。内容覆盖中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论语》“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举一反三,因材施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字句,李山老师将这些字句摘选出来,还原到所在《论语》的章节,进行句义串讲,同时不局限于小学教材,结合《论语》全书以及其他儒家经典,以及《左传》《史记》等史书故事,对其进行阐发。在阅读中拓展了孩子知识边界,提升了孩子古文阅读力、理解力、逻辑力。
-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谢仁生《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立足于当代生态伦理学,对散落在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天体崇拜、山地崇拜、动植物崇拜等原始自然崇拜文化、宗教文化、传统生产方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水文化以及古老的乡规民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系统归纳和阐释。在此基础上,《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研究》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了阐发,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加强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须用传统生态伦理文化培育民众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
先秦道家德育思想探微樊建武《先秦道家德育思想探微》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从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文子、庄子和黄老道家人手,对他们的德育主张进行了搜集梳理,逐一廓清了以哲学基础与理论依据、目标与内容、原则与方法等为重点内容的德育思想体系;并以老子、庄子的德育主张为对象,从“尊道贵德的理论统摄”“身重于物的价值判断”“外圆内方的处世态度”“深邃厚重的品德追求”“不计得失的道德襟怀”等6个维度构建了先秦道家德育思想体系的基本骨架,分析了它的基本特点以及在中国德育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指出了它的局限性和现代价值,并对现代价值转换的总体路径和方法进行初步探索。《先秦道家德育思想探微》可供道家德育思想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使用,亦可用作普通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
师统与学统的调适王宇《师统与学统的调适——宋元两浙朱子学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申报成果名为《宋元两浙朱子学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建议改为《宋元后朱熹时代朱子学研究》,作者参考该建议,修改了书名,并按规划办要求对正文进行了修改。本书围绕师统与学统的调适,考察了朱熹学说的主要概念内涵与其与两浙及邻省之学的渊源关系,详论了朱子学的专业化过程以及个中文化意义。各个章节的层次布局得法,条理清晰。作者的问题意识高度自觉,资料文献基础扎实,行文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娴熟。该项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在所研究领域中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