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读物
-
吴越佛教.第十六卷光泉吴越佛教历史悠久,高僧辈出,影响深远,在中国佛教 有着重要的地位。天台宗的创立,禅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的发展,乃至近代“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都与吴越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书所收论文分为梵呗的历史与佛教中国化研究、梵呗与传统声乐研究、他山之石等三大部分内容。
-
西夏汉传佛教文献研究(俄罗斯)索罗宁本书是作者数年研究汉传佛教西夏文本的部分成果,属于文本解读研究领域,核心内容为文本整理和翻译注释。作者认为西夏汉传佛教的核心历史意义在于其与汉传佛教的关系。本书可视为资料汇编,希望研究汉传佛教史的学术同仁可以参考使用,以便进行 深入的佛教史探讨。
-
客师科仪石寿贵客师“巴代扎”是苗族经过部落纷争、涿鹿之战、频繁迁徙这些历史事件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好不容易才形成苗汉杂居的社会格局而产生的苗汉文化相互交融的人物。本册共收录了客师祭祀科仪19种(堂),分别为:一、祭虎王神科仪;二、保猪神科仪;三、祭守牛神科仪;四、祭雅溪三王科仪;五、开财门科仪;六、祭西北桥神科仪;七、抢魂科仪;八、发亲科仪;九、祭保生神科仪;十、解煞科仪;十一、用水牛头求财科仪;十二、接亲科仪;十三、出柩科仪;十四、安葬科仪;十五、打扫屋科仪;十六、打扫丧堂科仪;十七、解羊刃科仪;十八、禳星科仪;十九、阳解三十六条科仪。以方便广大读者阅读、探索和研究。
-
客师科仪石寿贵苗族客师“巴代扎”是经过部落纷争、频繁迁徙的漫长历史时期后,在苗汉杂居的社会格局中产生的苗汉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本册主要介绍了按原生态流传的口碑资料收录的客师“巴代札”科仪,共有客师祭祀科仪25种(堂)。本书具有重大的资料文献价值,对抢救苗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
佛教文化研究洪修平本书稿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洪修平教授主编,他是中国当代 的佛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该书稿属于佛教文化研究类图书,主要内容是佛教研究方面的专业论文。按照论文内容分为佛教文献研究、佛教史研究、佛教思想研究、名家访谈四个板块。书稿收录了近期佛教哲学方面的学术成果,展现了学者们的对佛教文化各个研究领域的探索,对当代佛教哲学、佛教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客师科仪石寿贵苗族客师“巴代扎”是经过部落纷争、频繁迁徙的漫长历史时期后,在苗汉杂居的社会格局中产生的苗汉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科仪是地戏的脚本。本册共收录了客师祭祀科仪19种(堂),分别为:一、祭年堂大姓科仪:二、祭秋灵百拷科仪;三、竹门隔伤亡鬼科仪;四、钉桃符科仪;五、洽向赶猖鬼科仪;六、山洞安伤亡鬼科仪;七、安外家先科仪;八、解秽科仪;九、巴代出坛科仪;十、巴代回坛科仪;十一、神名称号;十二、解洗凶秽科仪:十三、叩许傩愿科仪;十四、祭婆婆神科仪;十五、十保护科仪;十六、起工科仪;十七、祭土府科仪;十八、谢墓科仪;十九、接坟龙科仪。
-
杭州伊斯兰历史文化研究杨晓春《杭州伊斯兰历史文化研究》主要从穆斯林在杭州的活动和伊斯兰教在杭州的发展两个方面,展现杭州伊斯兰教历史文化的总体面貌。关于前者,大致按照时间先后进行叙述,并重点讨论有较多史料支撑的元代杭州 与明末清初杭州 士人丁澎家族两个问题。关于后者,除了集中探讨杭州伊斯兰文化遗存的代表——凤凰寺的历史。还从有限的史料中爬梳出杭州其他的清真寺以及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宗教典籍、对外的宗教联系、教派等零星的信息,尽量复原一幅比较完整的宗教文化图景。
-
客师科仪石寿贵客师“巴代扎”是苗族经过部落纷争、涿鹿之战、频繁迁徙这些历史事件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好不容易才形成苗汉杂居的社会格局而产生的苗汉文化相互交融的人物。本册共收录了客师祭祀科仪12种(堂),分别为:一、开天门送亡师科仪(上);二、开天门送亡师科仪(下);三、玄门绕度亡师科仪;四、玄门解度亡师科仪;五、造水科仪;六、封结神坛界科仪;七、玄坛请神科仪;八、立五方神坛科仪;九、造法科仪;十、发疏文科仪;十一、上刀梯科仪甲篇;十二、上刀梯科仪乙篇。
-
汉译苗师通鉴石寿贵苗族巴代的祭祀仪式由“写、画、雕、扎、剪、吹、打、舞、诵、唱”等形式组成,其主要的内容是诵功和唱功,而诵、唱的内容都是神辞。在具体的某堂科仪中,按其祭祀的场地、时间、原因、神名、诉求等实际情况,将这些基本模式组合而成整堂仪式的科仪神辞。第三册收载了“敬饭”“送家祖神”“打扫屋”“祖坛请师”“封牢井”“开牢井放邪师”“巴代回坛”“椎牛起根”“嘱咐神的话”“讲雷神古根”“担保悔过”“隔诅咒”“隔血诅咒”“认错雷款”共14种基本模式通用神辞的汉译部分。
-
普陀学刊第十六辑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普陀学刊》是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佛学研究学术刊物(每年出版两辑),以反映中国当代佛教研究前沿水平与 成果,倡导学术精神,弘扬佛教文化,促进教内外佛教学术交流,推动深层次、高水平的佛学研究为宗旨。本刊以佛学研究为主,兼容宗教及哲学研究,注重思想性、学术性、原创性、时代性,强调问题意识。本书为第十六辑,内设特稿、观音信仰的思想和文本基础研究、观音菩萨女性化研究、观音信仰形态及传播研究、观音菩萨图像研究、其他研究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