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
-
19-20世纪美国沃尔特·饶申布什基督教社会关怀思想研究任晓龙 著在宗教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进路,就是从宗教里挖掘有益的资源,服务当代社会。我国年青一代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不错的尝试。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社会文化,几乎每一种传统宗教都包含丰富的精神资源,只要放平心态,我们就可以从宗教里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至于放平心态,对于我们这个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也许,还包括未来?)都是由绝大多数不信任何具体宗教的人组成的国度而言,这一点根本不是问题。基督教里包含大量的精神资源,这个论断几乎不需要证明。我个人比较关注基督教的灵性资源,就是修士们所追求的灵修经验。不信教的人,也有自己的精神生活。理论上,宗教徒的生活就是一种精神生活(在基督教里经常说是灵性生活)。各类宗教里都有信徒自己过精神生活所需的资源。
-
基督教思想评论许志伟 编《基督教思想评论》旨在推动海内外华人学者对基督教哲学的研究,加强国内外基督教思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本刊为学术丛刊,提倡从学术专业的角度对基督教思想进行研究。本刊坚持严格的学术规范,鼓励深入细致的学术研究。刊物栏目主要分论文、评论、书评三类,同时也会根据来稿适时推出一些专题栏目。本刊采用国际性的匿名评审制度,以求学术的公正与严肃,对作者一视同仁。每篇文章会由对该题目有专长的两至三位学者审阅,作者须要修改至评审学者认可后,才能发表。评审的基本标准是资料翔实,观点创新。
-
神学教育与基督教中国化谢炳国 编本书汇集了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界的声音。来自金陵神学院、华东神学院、燕京神学院、中南神学院、四川神学院、福建神学院、浙江神学院、陕西圣经学校等,作者有神学院院长、教务长、神学教授、神学院专职教师。大家围绕中国化的议题展开讨论。本书呈现的视角、涉及的问题都是多样化的:有在理论上的探索,包括对神学教育的反思、对诠释学进路的思考、对传教史上特别是三自运动的先辈对中国化的贡献的总结,以及由此出发展开的对当下和未来的一些建议;有从中立的学术角度对中国化进程作出的回顾和思考;也有从教会牧养的角度,传达中国化在基层教会的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汲取的经验;还有从教会的公益慈善活动角度,如何将中国化的理念实现为一种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精神,让基督教伦理的发扬成为中国化的关键层面,也让“中国化”不仅是“具有中国特色”,而更是“为了中国人民”。
-
发挥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潘兴旺 编马太效应。“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这段经文是“马太效应”的由来,当时耶稣教导门徒要按各人不同才干能力,做有良善、有忠心、有见识的人,否则,将来上帝审判算账时,有的得奖赏得称赞、有的受批评受责罚,甚至把懒惰者原有的夺过来给那得称赞的。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是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勤奋创业、务实作为,尽力发挥才干,做有责任、有担当、有良善、实实在在的人,不要做又恶又懒的人,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提出“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富者越富、贫者更贫的现象,其积极作用是对贫者、少者、懒者具有推动奋斗、促使做工、努力向前的作用,消极作用是对富者、成功者具有麻痹懈怠作用,使其产生居功自傲的态度。“马太效应”是一种多领域的现象,会造成两极分化的现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太效应”定律,使基督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基督教主张以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品德为重的事业根基,以信仰为由的专业服务,以契约信任的经营关系,以管理时间的认知实践,以享受生活的智慧喜乐走向未来的世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十九大报告指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具有积累优势的富强者不应以“马太效应”为借口回避社会现实、逃避社会责任,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历史文化根脉,是“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天人合一,体现余少相成、贫富相助、强弱相连、城乡相依的优越性。
-
基督宗教研究卓新平 编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编辑的《基督宗教研究》第25辑。其学术性及时代感强。栏目板块灵活多样,纵横适宜,为读者提供了知识上的巨大信息量和阅读上的弹性选择性。本辑是政、教、学三界研究和了解基督教文化和动态的有益参考资料。
-
天人之际杨慧林 编《基督教文化学刊》由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的成果之一。《基督教文化学刊》始终实行匿名评审制度,每年出版两辑,特邀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负责审稿工作。2006年以后,《基督教文化学刊》被列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辑刊”(CSSCI)数据库。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可供相关人士参阅。本书是第42辑2019秋。内容包括:法浴水风: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对话;镜观物色:基督教文化与文学研究;浑元之性:基督教思想家研究;法流十道:汉语基督教史料研究四部分。
-
基督教中国化神学论集中国基督教两会,张志刚,卓新平 编立足新时代,我国基督教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化方向,积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的制定和中国基督教第十次代表会议的召开,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基督教中国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深知:相比其他宗教,我国基督教中国化的历史包袱更重,现实压力更大。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只有不断消除我国基督教的“洋教”烙印,我国基督教才能在社会上作光作盐,荣神益人;第二,只有在神学上建立真正的“自我”。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第三,只有不断汲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我国基督教才能在中华文化沃土扎好根,成为中国人自己认同的宗教;第四,只有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基督教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无论需要花多大力气、用多长时间,我们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的决心绝不改变,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意志绝不动摇。身处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将积极主动地团结引导好广大信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
神圣与日常杨慧林 编《基督教文化学刊》由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也是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的成果之一。《基督教文化学刊》始终实行匿名评审制度,每年出版两辑,特邀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负责审稿工作。2006年以后,《基督教文化学刊》被列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辑刊”(CSSCI)数据库。《神圣与日常:基督教文化学刊(第43辑 2020春)》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可供相关人士参阅。《神圣与日常:基督教文化学刊(第43辑 2020春)》是第43辑2020春。
-
基督宗教研究卓新平 编《基督宗教研究》第28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所编。其学术性及时代感强,栏目板块灵活多样,纵横适宜,为读者提供了知识上的巨大信息量和阅读上的弹性选择性。本辑分为八大板块,即“历史回溯”“思想探讨”“经典解读”“交流互鉴”“交叉学科”“焦点论坛”“研究综述”等内容,所发表的研究论文连贯、系统地反映基督宗教研究领域学者的学术心得,捕捉学术走向的动脉,发现热点、焦点和亮点问题。而且,这些成果还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是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对话、交流、沟通的学术硕果和思想结晶;是政、教、学三界研究和了解基督教文化和动态的有益参考资料。
-
上帝之城[古罗马] 圣·奥古斯丁 著,王正文 导读 刘莹 颜薇薇 王正文 注释《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花费整整十四年心血完成的经典巨作,被誉为神学百科全书。全书共22卷,分成两大部。*部由第1-10卷构成,内容主要批判罗马人对他们信奉的诸神的崇拜,同时对反对基督教的两种论点进行辩驳。奥古斯丁在前五卷里反驳了罗马的沦陷是因为国家转信基督教而导致的观点,后五卷反驳了人世间的灾难需要通过敬拜神祇才能消除的说法。第二部由第11-22卷组成,内容主要是论述“上帝之城”和“尘世之城”不同的起源、发展和结局。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历史就是这两城作殊死战斗的纪录,双方互有胜负,但*后上帝将在此战争中获胜,而衷心信仰上帝的基督徒若能忍受充斥邪恶的俗世,则将得到福报,可以享受永久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