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
-
基督教文化学刊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编暂缺简介...
-
基督教文化学刊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编人文学的根本性质,有时恰是在无路可退的神学意义上才格外得到彰显。惟愿神学的逻辑能够在语言的牢笼之外支撑起一片天地,使我们抛言任何僭越的妄想,却仍然有力量承担起看护意义的责任。就大陆的学术语境而言,有关基督教神学的研究大多是被“客串”的。这固然与神学尚不能独立进入学术建制的事实有关,同时可能也是由于教会内的神学话语仍然与学术性语境存有较大差异。而这两方面都涉及神学的公共性问题。简而言之,其一应当将我们引向神学研究之所以可能被“客串”的学理依据;其二则需要思考教会内的神学如何才可以在世俗社会中立身、并实现自己的价值。惟有充分意识到这两方面的公共性,基督教的“信仰群体”才能承担“话语群体”的潜能。
-
《圣经》故事(法)让·米歇尔著;韩凌编译《圣经》是基督教正式经典的总称,通常指《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旧约全书》各经卷是基督教从犹太教那里继承来的,犹太教称这些经典为《圣经》,但不承认基督教创立时期编纂的《新约全书》各经卷。《旧约》有39卷,929章。《新约》较少,只有27卷,260章。其中《福音书》4卷,《使徒书信》21卷,还有《使徒行传》和《启示录》各卷。
-
台湾基督教史林金水主编《台湾基督教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荷据时期(1624年-1662年)、清朝统治时期(1858年-1895年)、日据时期(1895年-1945年)、战后时期(1945年-2001年),以及作为附录部分的台湾基督教大事记等相关内容。《台湾基督教史》以时间顺序为经,以重大事件为纬,在详实、准确记录台湾基督教历史的同时,也客观反映祖国大陆与台湾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与民族情感 ,是一部集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于一身的佳作。基督教(新教)最早传入中国应自明末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荷兰新教在台湾传播开始。一部台湾基督教史从西方传教士用“手术刀”作为敲门砖,把“十字架”插到台湾岛之后,到20世纪末叶长老会利用“乡土神学”和“出头天”的神学来充当台湾政治的婢女时,人们可以看到,在很长的时间里政治与宗教就像一对双胞胎,一直陪伴着台湾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此时,作为耶稣的信徒,当他们在翻开《圣经》上耶稣所说的“把凯撒的东西给凯撒,把上帝的东西给上帝”,不知作何理解?
-
基督宗教研究卓新平,许志伟主编本书包括:基督教的人性论:人的罪性、基因科学与基督的罪身、欲之无穷与良知——再论基督教哲学与中国宗教哲学人性论的相通、从基督宗教人学反思中国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追寻等。
-
利玛窦到汤若望(美)邓恩(George H.Dunne)著;余三乐,石蓉译封面及书脊题名:从利玛窦到汤若望。
-
圣经神话故事齐义农主编主编取自《罗马神话故事》 版权页。
-
基督宗教研究卓新平,许志伟主编从宏观整体的研究角度,与会者发言的论题涉及到“现代性与世俗性——基督教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双重意义”、“从纽曼看世俗化处境中的基督宗教”、“世俗化处境中的人与上帝”、“基督宗教的历史世俗性”、“宗教人本主义、世俗人本主义与基督教人本主义”、“当代神学世俗转向的认知意义”、“论希望神学对世俗化处境的应对与超越”、“世俗社会的道德/素质教育:基督教伦理可以有贡献吗?”、“价值共识、道德的保守性和宗教传统”、“世俗化背景下的俄国完备教哲学”、“自然的世俗化与神圣化”、“基督教的灵智传统与世俗化”、“世俗化与圣经研究”、“从中国教会大学看世俗化处境中的基督宗教”等方面。从微观个案的研究视域,相关论题则有“‘罪的概念的世俗化’:从当代北美酗酒治疗谈起”、“宗教与社区:香港教会及其社会服务的世俗之间——对世俗化处境下磨盘山基督徒的考察”、“世俗化处境中的河北基督宗教”、“家庭教会及其世俗的政治秘密”等。
-
圣灵降临的叙事刘小枫著历史哲学的问题根本上是伦理价值的重新选择。尼采对汉语思想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尼采宣告了西方基督教的死亡,这几乎成了汉语知识界的常识。如果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考虑一下这种常识的成因,就会对这样一件思想史上的事情感到困惑:20世纪初,尼采同样对俄国知识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思想家梅烈日柯夫斯基从尼采意识得到的何以是圣灵降临的叙事的启示? 何为圣灵降临的叙事,梅烈日柯夫斯基的大量小说已经不禁地呈现出来,但圣灵降临的叙事之所以可能,基于基督事件的发生。如果汉语思想在历史哲学问题面前必得重新考虑自己的精神抉择,在虚无主义时代走出精神的最低状态,是不是也该首先直接面对基督件?
-
圣经故事刘小江编著《圣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它不仅是宗教性读物,同时也是研究世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读物。本书根据也是根据《圣经》原着编写而成,“旧约部分”,从上帝开天辟地到犹太人沦为“巴比伦囚”;“新约”部分,从耶稣诞生到他的弟子们写的“启示录”,全面地展示了《圣经》的内容精华。是一部有艺术珍藏价值的读物。本书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