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帝王与道教李国荣本书从皇家文化角度透视道教。依据翔实的历史典籍和可靠的宫中秘档,披陈两千年帝王与道教的秘史珍闻。作者充分利用了近年挖掘出的一些新的有关道教与帝王皇权特殊关系的档案文献等原始资料,注重揭示道教在皇权掌控下时长时消的历史走向及隐藏在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成因,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兼具历史性和可读性。在黄老仙道的踪影下,一代枭雄曹操遍招天下方士,李唐王朝奉老子为始祖,宋徽宗自封教主道君皇帝,永乐帝情系武当山,雍正帝炼丹圆明园……
-
全真正韵集张高澄,王永山《全真正韵集》是作者花了将近10年时间收集整理而成。为了学习经韵,作者曾到湖北武当山、甘肃兰州、陕西西安、浙江杭州等地拜师多位道人、老师,收集当地流传的韵谱,细心整理而成本书稿,并对韵谱进行了多次修改,尽量做到全面。全真正韵是全真道斋醮科仪所用的道乐,属十方韵。书中收录了112首韵谱,是学习、研究全真正韵的重要资料。
-
儒教与道教 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德)马克斯·韦伯本书收录了《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前三篇:《导论》《儒教与道教》和《过渡研究》。《儒教与道教》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和西欧不同的地方,尤其是与西方新教的相比较,并试图去寻找资本主义在中国为什么没能发展起来的原因。
-
梵学与道学闻中本书奠基于对印度文明的深刻认识,试图会通中印文明的核心精神,即道学与梵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思考中国文明的当代价值和未来走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老子暂缺作者《老子》,又名《道德经》,是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一派的经典作品。目前所见的各种版本,字数不尽相同,但都在五千字左右,文字极为精简。该书虽然篇幅简短,但哲学内涵极为丰富,历代注释者甚多,河上公章句、王弼注即为早期注释中著名的两家。此次推出的线装本,就是对《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王弼注》的点校整理。其中,前一书以《四部丛刊》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南宋建安 虞氏刊本为底本,后一书以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为底本,有明显的讹误或脱漏处径改,不出校记。《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不详,相传为河上公所撰。河上公,一名河上丈人,生平不详,大约生活在战国末期。从内容来看,主要是以汉代流行的黄老学派无为治国、清静养生的观点解释《老子》,认为天道与人事相通,治国与治身之道相同,体现出非常浓厚的汉代黄老学风,因此,有学者认为该书为东汉人所撰。《老子王弼注》的作者王弼(二二六—二四九年),字辅嗣,曹魏时期山阳郡人,魏晋玄学创始人之一。年少时即聪慧过人,好老氏,通辩能言,二十六岁时英年早逝,传世作品主要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其所注《老子》,辞理畅达,韵味悠长,学术价值巨大。河上公章句与王弼注,作为老子两个传本系统的不同注本,内容上既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结构上也不尽相同,将二者对读,不但能够加深对相关哲学观点的理解,而且可以看出在流传过程中不同版本之间文字上的重大差异。
-
庄子暂缺作者《庄子》,又名《南华真经》,是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一派的经典作品。全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总计凡三十三篇。该书文字生动,内容丰富,意藴深刻,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历代不乏学者对其加以研究、注释,佳构迭出。其中,晋代的郭象注就是现存颇早、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我们推出的这个线装本,就是对郭象注本的点校整理。郭象(二五二—三一二年),字子玄,洛阳人,曾任黄门侍郎、太傅主簿。年少时即有才理,好老、庄,善玄谈,能清言。他对《庄子》所做的注释,言简意赅,深得本旨,对当代人研读该书极有帮助。此次整理,《庄子》原文和郭象注释选用《古逸丛书》收录的覆宋本《南华真经注疏》为底本,成玄英所做的疏文舍弃不录。
-
道教史许地山"《道教史》一书是第一次由中国人对道教的起源进行了比较科学的研究和阐释。作者从历史主义出发,站在自我和他者双重立场,对道教在历史中的身份形态进行了研究,从而第一次对道教的宗教文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确立了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本书作为作者许地山先生的第一部关于道教历史的著作,主要是对道教前史,即道教的起源相关的问题,如道家思想的源流、汉代及汉以前神仙方术的特点及流行、汉代以汉以前民间社会巫觋杂术的流传及其特征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
道家文化研究陈鼓应主Array
-
中国道教旅游吴大明暂缺简介...
-
唐宋道教的转型孙亦平孙亦平著的《唐宋道教的转型》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借鉴近百年来靠前汉学界有关“唐宋变革”论的研究成果,将道教的发展置于唐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加以考察,尤其是将狭义的“转型”研究与广义的唐宋道教多方面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于“延续”与“变革”的互动中,来比较唐代道教与宋代道教之异同,对唐宋道教转型的来龙去脉作出学理上的分析,以期更好地说明唐宋道教既与中国历史同步发展的普遍性,也有以“道”为基本信仰来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唐宋道教将中古道教发展推向很好,又开拓元明清道教发展的新路向,其转型对中国道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这就使得唐宋道教的转型研究有了一个当代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