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道家如是崔建林编著本书内容包括:欲望与得失;强者与弱者的辩证;道法自然;自知淡泊的超越;附录。书中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小故事,却蕴涵了人类灵魂终极关怀的哲理,让你感悟到很多关于人生的智慧。
-
道教文化丛谈郭重威,孔新芳著本书叙写道教文化渊源、发展、教派、道教文学艺术、养生学、医学等,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道教历史与文化。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全书的编排中以道教的“文化”为主,“教务”为次,表叙道教文化的内容在80%以上,就是在介绍道教的形成、发展和道派这些内容的,也以介绍它所含的“文化”内涵为主。本书的第二个要旨是“谈”。本书在叙述过程中,为了使读者有从当时的特定环境中对这些知识有较深的理解,在许多地方作了一些评述和说明由此可以看了本书的立意是让一般读者在读了此书后,有在一定程序上了解道教,了解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文化现象,了解道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了解道教文化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密切关系,最终使读者确信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魄宝。
-
道教的故事唐那碧著本书作为“图文人文故事”系列丛书的一种,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道教。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种角度来探索道教文化,并以故事形式娓娓道来,使读者轻松了解道教文化。同时,本书通过新颖独到的版式设计和科学简明的编排体例,将文字和插图有机结合,把一幅瑰丽神奇的道教文化地图立体、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和愉快体验。
-
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李生龙著道家之“道”,原本是路的意思。路有出发点,有目的地,也有由此及彼的过程。道家的“道”就是由路的这些意义抽象、升华而来。道家用一个“大”字来礼赞它,称之为“大道”。“大道”既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又是天地万物的归宿,还是天地万物演化的过程和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人作为万物之一,自然也受“大道”的支配。道家对“道”的阐释,有把自然人文化和把人文自然化的倾向。不过,其落脚点仍在人文,只是强调人文本于自然,应效法自然而已。作者从事到家研究二十几年,1992年出版过《无为论》,1998年出版这本《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200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道家演义》。岳麓书社再版《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时,作者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使之进一步完善。不管是衰世还是盛世,道家都对文学艺术的发有促进作用。衰世文人用道家来医治创伤,盛世文人用道家来助长豪气。同是受道家影响,衰世与盛世所产生的文学艺术貌同而神异。本书就是从各方面来全面阐述了道家对于文学的影响。
-
吕祖全传姜子夫主编吕洞宾是被尊为吕祖,为南北两宗共尊之道祖。本书包括吕祖本传、灵应事迹、文集、指玄篇、忠孝诰、前八品仙经、参同经、金丹直指诸品经、涵三杂咏、涵三语录、吕祖诸诰等二十寺卷。
-
道教的故事唐那碧著本书作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丛书的一种,著者采用故事的形式讲述道教的历史、人物、文化和思想,兼辟道教小百科、道教经典、道家名言等辅助栏目,全方位展现道教,是一种介绍道教和了解道教的理相读本。同时,书中300余幅弥足珍贵的插图和流畅生动的文字有机结合,将一幅道教文化地图立体、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和愉快体验。本书特色:·内容全面:以故事形式讲述道教的历史、文化、人物和思想,通过开辟道教小百科、道教经典、道家名言等辅助栏目全方位展现道教。·图片精美:300余幅精美图片,包括绘画、壁画、建筑、雕塑、文物、遗址和书法等,与文字交相辉映,让读者具象、直观地体验道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全新视角:以叙说道教历史故事、展示道教文化和了解道教常识等多种角度来探索道教文明,注重科学、文化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艺术理念: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注重文化内涵,兼具艺术性与时尚性,以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理想读本: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晓畅易懂的叙述语言,新颖独到的版式设计,内容紧扣时代脉搏,带您步入博大精深的道教世界。
-
欠发达板块的经济学大纲(日)蜂屋邦夫 著,钦伟刚 译道教诞生于中国大地,上一个标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全真教是十二世纪后半期在金朝统治下的华北地区成立的道教教派。本书由问题的“论考”部分和“资料”部构成,研究了全真教的开祖王重阳和他的弟子实际上的二祖马丹阳的生涯和教说,是一部研究全真教的著述。
-
杜光庭评传孙亦平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杜光庭评传》是一本全面系统研究唐末道教思想家杜光庭的学术著作。杜光庭(850~933)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道门领袖”。他曾对道教的哲学理论、思想源流、修道方法、斋醮科仪、神仙信仰等作过比较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杜光庭评传》以《道藏》等典籍中保存的杜光庭著作为主要研究资料,借鉴国内外道教研究新成果,对杜光庭的牛平事迹、主要著作、思想学说、神仙信仰、斋醮科仪、文学作品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学术新观点,并对学术界争论的一些问题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本书认为,杜光庭既是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宋元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他的思想在唐宋道教的转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
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盖建民著全书对道教与古代科学思想关系为主线,分道教天学思想、道教术数与传统数学思想、道教物理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建筑思想以及道教科学思维方法八个专题,凡九章,外加导论,共计十大篇章,勒为一部。从表层的史实还原、深层的意义诠释和整体的系统解读这三个方面下功夫,力求在史料挖掘有新的突破,并在思想凝炼上有所创新。本书前言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教科技则是道教文化中的瑰宝。道教科技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科技发展曾有过积极的推动作用。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对此有很长的一段评述:“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此外,道家又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他们同希腊的前苏格拉底的和伊壁鸠鲁派的科学哲学家有很多相似之处。……道家深刻地意识到变化和转化的普遍性,这是他们最深刻的科学洞见之一。”在这段文字中,李约瑟所谓的道家显然是包括道教在内的,其所强调的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道家道教科学哲学,也是道教内部能够产生丰富的科技成就的一个重要根源。我们所说的道教科技,是指道教学者的科学思想及其科技成就,包括某些同道教神仙方术糅合在一起的有科学技术价值的内容。其范围甚广,涉及数理工农医等多种学科。其中,道教外丹黄白术对中国古化学和冶金学有不菲的贡献;内丹学则在人体科学奥秘的探索,包括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等领域有卓著成就。道教的服气、导引、存思、守一、服食、辟谷等道术在体育学、营养学、养生学等领域取得了极为独特的成就;道教医药学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道教中的房中术亦包含有诸多性医学、性心理学的合理科学思想;道教在天文学、物理学、地理学、农学、植物学、矿物学、机械制造及生态学等多种领域也有突出贡献。道教科技涉及的学科领域和内容十分广泛,不仅许多具体科技成就至今仍有独特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且其中蕴涵的丰富科学思想,也是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同李约瑟博士所言:“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系统研究道门中人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及其思想的贡献,挖掘道教科学思想的资源,梳理道教科学思想的发展脉络,探讨道教科学思想的现代价值,不仅有助于澄清科技史和科学思想史上的许多问题,解决科技文化史上存在的疑难,而且有利于深化和拓展道教文化史特别是道教思想史领域的学术研究,正确认识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现代文明的合理永续发展,提供来自中华文化系统的有益启示。盖建民博士对道教与古代科技文化有专攻,为人朴实好学。其博士论文《道教医学》在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后,颇受学术界好评,先后荣获中国道教文化研究优秀著作奖及人文社会科学省部级政府一等奖。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系作者经过多年艰苦学术探索和沉思的又一力作。道教科学思想研究是道教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盖建民早在四川大学求学期间,就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参与了我主持的国家“九五”至“十五”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道教思想史》的研究工作,担任《道教科学思想》子项目的写作任务,在道教与古代科技研究领域积累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并陆续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因此,对盖建民毕业后选择道教科学思想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我一直是鼓励和支持的。道教与古代科技关系十分密切。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很早就指出:“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技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这一观点曾深深影响了李约瑟。李约瑟也曾云:“道教十分独特而又有趣地揉和哲学与宗教,以及原始的科学与魔术。要了解中国的科学与技术,这是极为重要的。”《道藏》中载有丰富的古代宇宙观、自然观、医学、药物学、化学、天文、地理、数学、技术等科学思想史。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该领域少有人问津。学术界对道教思想的研究多从历史、神仙、哲学、伦理、政治、三教合一、美学等角度进行,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一部以道教科学思想为专题的论著。近20多年来,学术界发表的有关道教思想的论文有近百余篇,其中探讨道教科学思想的只有十数篇左右,而且探讨的领域多局限于医药养生和外丹黄白术方面。对道教天文历法思想、道教科技思维方法、道教技术发明思想、道教学者的数学、地理学、建筑学思想研究,由于需要专深的自然科学理论和宗教学知识背景,不少人视为畏途。中国传统科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也是近年来科技哲学和科技史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相继出版了几部论述中国传统科技思想的著作,但都没有涉及道教科学思想。因此,本书的出版无论是从道教研究还是从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研究来说都有重要的学术创新价值。由于道教科技往往与神仙方术的宗教神学糅合在一起,因此,在探讨它的时候,必须应用正确的方法作指导,实事求是地对它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剔出其宗教神学的杂质,汲取其合理的科学内容。迄今为止,有些人仍对宗教文化抱有成见,把宗教与科学绝对对立起来,视二者为水火不相容的东西,否认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交叉。因而一说到道教文化,他们就持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矢口否认其中还有合理的科技成分;另一些人虽然看到了道教学者在科技上的杰出成就,但他们在肯定这些科技成就的时候,又仅仅承认这些学者是杰出的科学实验家,避而不谈他们同时又是虔诚的宗教家,实际上仍然是把宗教与科学绝对对立起来。还有些人认为,对道教科技可以原封不动地全盘吸收过来,而不必对它进行任何分析批判。所以这些看法,从研究思想方法上来说,都有失偏颇。本书作者在这方面有清醒的认识,把握的尺度可谓适中,其运用的方法也很精当。作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理性态度和大胆探索的学术精神,对道教科技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与研究。作者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史立论,史论结合,运用文献考释和哲学理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从宏观角度把握道教思想与古代科技的关系,客观评价道教在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揭示道教思想有助于推动古代科技进步的积极因素,同时分析其不利于古代科技发展的消极因素;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入手,深入细致地分析探讨道教科技的思想内涵、特征,挖掘道教科技原典、道教徒宗教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古化学、医药养生、天文历法、环境地理、数学科学思想,对其中有现代价值的部分如思维方法、医药养生、地理环境思想予以科学总结和诠释。客观、平实地评析道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与作用。本书有自己独到的研究视域和体系。作者从表层的史实还原、深层的意义诠释和整体的系统解读这三个方面下了相当大的苦功夫,《道教科学思想发凡》一书在道教科技史料挖掘和道教科学思想的提炼上都有可喜的突破和创新,该书在拓展道教学、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研究领域,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方面,均有较高学术价值。盖建民博士的这一新作,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即将出版之际,应作者之邀,略缀数语,是以为序。
-
中国道教史傅勤家著阅读本书的理由傅勤家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许地山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底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底气概。”鲁迅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的大半。”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宗教史专家或爱好者,道士或道教史专家,中国文化爱好者或反对者,“肉身成仙”之追求者或反对者,专家或一般文化人……1934年中国有二本道教史出版,一是许地山之《道教史》,二是傅勤家之《道教史概论》。至1937年傅氏《中国道教史》出版,方被视为“我国第一部道教史”。东晋史学家常璩之《华阳国志》,记载道教五斗米道创立过程最详,曾被视为“中国最早的一部道教史”。但现代学术框架下的第一部,还是非傅氏莫属。著名学者葛兆光论近百年道教史研究,把傅勤家与许地山、陈垣、陈国符等名家并举。认为他们共同构建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变化”。道教之核心观念,是相信人经过一定修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为神仙。这是对道家思想中“得道成仙”思想的承袭与利用。鲁迅以为“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认为懂得道教,也就“懂得中国的大半”。许地山在《道教史》中说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处“伟大时期”,但其间“道教之势力却压倒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