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道教本论李申著本书主要内容有道教前史、黄老道教的失势及汉代宗教观念的发展、汉代的社会危机和黄老道教的复兴、唐以后丹术理论的变化等。
-
简明中国道教通史卿希泰著本书介绍了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及其酝酿过程、道教在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创建和改造、道教在隋唐五代北宋的兴盛和发展、道教在建国后的新生和在台港澳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传播与发展。
-
羽化登仙古岩,邓庆著本书介绍了道教的孕育、草创,道教发生分化,道教的空前繁荣,道教纷起支系,道教合归大流,道教盛极而衰,道教的江河日下的发展历程。
-
道教与炼丹术论金正耀著本书共分十二章,其内容包括:试论道教的起源,论东汉道教的特征,东汉道教的救世学说与医学,魏晋“服散”颓风与道教信仰等等。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
唐宋内丹道教张广保著本书内容有:内丹、外丹与阴丹、阳丹考辨,中唐时期的内丹道,宋元史传中的钟离权,内丹道在南宋时期的发展等。
-
道教与唐代文学孙昌武著本书作者为国内知名学者,本书为其近期新作。在本书里,作者首先用力梳理清楚道教在唐代发展的基本脉络,描绘出唐代文人生存的宗教环境;在此背景上,探讨唐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人对道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分析道教在信仰、观念、教养、生活方式以及文章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
秦汉新道家熊铁基著本书是作者在《秦汉新道家略论稿》基础上撰写成的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新道家形成、发展及历史作用与影响的专题著作。本书分“历史”、“思想”两篇,“历史篇”主要阐述新道家主要特点、历史作用及其影响;“思想篇”主要论析先秦至魏晋新道家代表人物和著述的新道家思想,包括政治理想、治国方略、处世哲学等。本书资料丰富、论述详瞻,是秦论学术思想研究中获学术界关注的力作。
-
《悟真篇》导读(宋)张伯端原著;张振国著本书作者对北宋道教内丹派南宗开山祖师张位端的丹经名著《悟真篇》、《悟真外篇》、《悟真篇外三种》进行逐一的白话翻译。对集中体现其内炼思想、修炼过程的全诗文作品进行分章评述,自北宋至今将近九百年来以佛道双修、性命双修为主的内丹修炼的理论和实践其间各家各派精辟的论述,作为导读的依据引入本书,融化在意译和各章评述中。
-
禅宗哲学象征吴言生著禅宗哲学,以解构为主,用的是“减法”,通过对思维定势的消解,对情尘意垢的遣除,彻见真如本心,它无意于用“加法”去建构什么“体系”。然而,·当笔者漫步禅林,透越银山铁壁般的公案,欣赏新奇瑰美的意象,涵咏睿智灵动的禅,却惊奇地发现,表征禅宗哲学的公案、颂古、禅语,在电光石火中闪烁着理性深沉,在睿智陡峭中流宕着通脱圆润,体现了哲思与诗情水乳交融的审美最高境界。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众生本来是佛。“哪个台五月,谁家树不春?”人人“眼横鼻竖”,处处“柳绿花红”。参禅悟道,就是“明心见性”、“归家稳坐”。而此“心”此“性”,就是“如来藏”清净心。它“净裸裸,赤洒洒,圆陀陀,光灿灿”,清纯澄明,纤尘不染。它就是我们每个人原本具有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本分田地”,是超越物欲之我的“本来人”、“本来姓”、“本来身”,是超越营营碌碌的“本来事”、“本分事”,是尊贵自主的“无位真人”、“主人公”。它是相对意识还没有生起之时即“父母未生”、“混沌未分”、“洪钟未击”、“明暗未分”、“日月未生”之时的本原心态,此时“古帆未挂”、“一沤未发”,人类精神静泊在宁谧的港湾,还没有开始流浪。它光辉如“明月”,圆润似“珍珠”,晶莹如“明镜”,闪耀似“火把”,它是人性的“桃源”,是游子的“故乡”,是精神的“本源”。
-
道法自然叶平主编;哈尔滨市环境保护局,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编该书以生态环境问题为起点,博采国内外环境教育图书之丰硕,以生态伦理思想史上典型的人物和案例为主线,精选了国内外历史上典型的图片,在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生动活泼地展现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要生态问题和生态理性思想,突出生态危机意识、生态科学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是一本定向生态知性、理性、德性和习性育化方面的环境素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