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金盖心灯闵一得,撰,王卡,汪桂平,点 校《金盖心灯》八卷,清代著名道教领袖、内丹学家闵一得编撰,主要以浙江湖州金盖山(又名云巢山)为核心,记载了清代较大的道教派别全真教龙门派第一代至第十四代一百余人的生平事迹,是清中期以前有关龙门派历史的集大成著作。闵氏好友、著名藏书家、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为《心灯》作注释,且引述五十二种文献对有关史实详加考订和补述;闵氏故交鲍锟为《心灯》写了很多评语,极富旨趣。 《金盖心灯》此次标点所用底本,为光绪二年(1876)金盖山云巢古书隐楼重刊本。吴兴人李宗莲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所作《金盖山志》一书对金盖山史实的记述不同于《金盖心灯》,龙门派支派海上觉云坛总理戴本珩于民国十六年(1927)所编《龙门正宗觉云本支道统薪传》一书记述了闵一得之后其宗派的传承源流,都对《金盖心灯》具有重要补充作用,一并整理,收作附录。
-
盛衰之际李政阳 著在道教发展史上,明清是一段特殊时期。有明一代,道士破天荒进入行政中枢,负责王朝礼仪、国家祭祀等活动,很多高道在礼部获得高位,深受皇帝信奉。清代以降,道教则逐渐失去皇室及权贵阶层的支持,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但在民间,道教一直在持续发展。明清时期,不但涌现许多新生的道派、丹派,也新出不少丹籍、道经,并在“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具有明显道教特征的民间儒学流派。
-
千山万水周南 著《千山万水——《道德经》的启示 》由作者在管理学术与生命历程的“千山万水”之间跋涉求索时写下的68篇文章结集而成,每一篇都借老子的《道德经》来诠释。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谈求知:谈自己求学、教学与研究中的经验、教训、观察和思考,以及与各行各业的师长、同事、学生交流的心得体会;第二部分,忆游历:分享自己周游各地、身临名胜的所思所想;第三部分:思人生,思考人生路上的 “三生”(生计,生活,生命)与“三要”(要钱,要活好,要命),分享人生感悟。
-
历代高道传姜守诚,李小龙 著本书以时间为顺序,遴选了历代高道十余人,包括创立道教的张天师、构造道教义理的葛洪、道教科仪的集大成者杜光庭、秉承三教合一的王重阳等,俱是在一定时间内推动道教发展的重要人物。本书以历史文献和道门经典为依据,系统的记述了这些道门高士的生平事迹、思想主张、经典作品等众多方面,侧重于观察他们的生平经历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调整和改造道教,使之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
道教古代汉语李光富 著暂缺简介...
-
山西方山县武当山道教文化与民间信仰研究白礼昌,白左莲本书探讨山西方山县道教文化,就中国道教的起源、中国道教的发源圣地和中国道学的建立及整个道教发展史上的初期形成发展做些考察研究,以供当代学者和后世博雅君子有所采撷。本书的核心内容即“方山县武当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圣地之一”推向全国全世界。
-
道教经典选读崔理明 著,中国道教协会 编《道教经典选读:修心修身做事做人/全国道教学院统编教材》为全国道教院校教材。作者以“先心性、后身命,先内功、后外行”为主线,精选了大量道教祖师经典著作和当代许多著名道教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经典进行注释和解读,全面诠释了道教的道德智慧和博大精深。容量为120课时,对该书的学习,为学生以后深入的学习和修炼打下基础,并能在学习中逐步掌握一些根本原则和基本的思路,学会读经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在道经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成为博学深思、融会贯通、尊道贵德、学修并进的优秀学员。
-
重刊三乘集要[清] 任永真 著《三乘集要》三卷,清同治年间汉中留侯祠方丈任永真撰,初编写于西安八仙庵客堂,完稿于留侯祠,同治十一年刻印。上卷为丛林礼仪,中卷为节庆等活动流程和养生文献,下卷为邱祖训文等道经并任永真的传记等。是研究清代全真教的重要史料,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三乘集要》刊刻以来,在清代广为流传,是清代全真丛林的推荐阅读经典,民国时楼观台曾有重印。目前藏本罕见,几成孤本,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目前同治刻本仅存上卷,民国铅印本存完整三卷,但存在校对不精的问题。本次整理以现存同治本和民国本为底本进行合校,并作相应批注。
-
道教转型中的机遇与应对丁常云 编浦东道教文化研究所应运而生。该所由浦东新区道教协会和上海钦赐仰殿道观联合成立,主要致力于开展当代道教研究。研究所出版《当代道教研究》系列丛书,每辑选定一个专题展开。本辑选题为“道教转型中的机遇和应对”,这是一个综合性选题,涉及当代道教建设与发展的诸多问题,本辑内容共分四章,分别为历史机遇、面临挑战、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
-
中国道教通史 第二卷卿希泰,詹石窗 编本书为一部道教通史性著作,300余万字,共十八章,分为五卷。 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指导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总结了道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规律, 对道教自身的发展与道教同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关系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坚持史论结合,努力挖掘和正确评价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全面地总结、分析了道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它的教理教义、道规仪范、修炼方术等等;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以道教本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基本线索,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道教历史分期;通史与专史结合,以道教产生、改革、宗派衍化为纲,以著名道教人物、主要道教经籍为目,剖析了各宗派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道教著名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探讨了道教同儒、释的相互关系,阐发了它对中国古代化学、天文学、医药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意义。全书是给人们提供了一幅道教发展通史的全景图,不仅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还集中总结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道教学术研究的成果。第二卷为隋唐至北宋时期的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