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南怀瑾 著《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精装本)》共分为八章,皆以道教发展史为中心。因欲说明道教学术之本原,故首先简述周、秦以前儒道等学并不分家之要点。其次,略述周末学术分家,神仙方伎与老、庄等道家思想混合,为汉末以来道教成长之原因。复次,引述魏、晋、南北朝以后至于现代道教之发展,及与道家不可或分之微妙关系。虽其内容本质,原为不一不异,但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之方向,毕竟有其严整之界限。唯因包罗牵涉太广,不能尽作详论,但择其大要,及其演变过程之一鳞片爪,俾读者籍此可以窥见概略,并以提供研究者知所入手,抑亦由此而了解秉中国文化创立之道教为何事而已。至于道教与道家学术内容,以及旁门左道等流派演变,有关于中国社会问题者,皆未及言。挂一漏万,有待他日专书之补充。
-
道解庄子时金科 著作者写《道解庄子》的目的是要解决以往庄子注释的矛盾和牵强问题,从而挖掘出真正的庄子思想。检验观点正确与否的标准就是:经典前后词义和思想的统一,各部先秦经典思想的统一,佛儒道思想的统一,文字核心字义的统一,与管理思想的统一,与武术内功的统一,与生活道理的统一。《道解庄子》修正了以往的注释和断句,纠正了认为庄子只是讲故事或者故事之间松散无联系的认识,也批驳了认为庄子各篇思想不一致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有一定参考意义。
-
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研究陈文龙 著《香港道教学院丛书:王契真研究》试图以上清灵宝大法为核心,揭示宋元道教的巨大变革。认为宋元道教典范后世,价值很大。以宋元为一个历史分期显然比此前唐宋分期论更为合理。作为宗教研究,关注点不仅是思想内容,更应注重对现实影响更大的仪式。仪式所涉及的不仅是宗教还有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仪式的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折射,它也能帮助揭示中国民族的心理模式。
-
道教炼丹术与中外文化交流韩吉绍 著《道教炼丹术与中外文化交流》主要勾勒了道教视角下炼丹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些重要图景,涉及古代中国与印度、波斯、阿拉伯、东南亚等地区所发生的文化、科技和医药学等方面的相关交流情况。主要论题包括:一,中国炼丹术的起源,认为中国炼丹术一定程度上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本土文化为主,外来文化起到催化作用。二,炼丹术与中印文化交流,重点探讨了印度长年方在唐代的传播和道教炼丹术传入印度的情况,后者表明,古代中国并非被动地接受印度文化,反过来也对印度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三,炼丹药物与外来文化,揭示出道教炼丹术大量使用外来药物的历史,对七十余种异域药物进行了详细考释,并旁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几个重要问题。四,西安何家村窖藏唐代药物药具,将药物用途和药具功能结合起来整体审视,发现它们并非纯粹用于炼制金丹或医药,而是炼丹服石,它们实际上是唐代炼丹服石与外来文化结合的生动写照。
-
中华道学论纲李尚武 著《中华道学论纲》通过详细阐述儒家、道家等富含辩证圆融意味的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建立了一个比较明细的中华思想体系,力求恢复中华道本的本来面目。《中华道学论纲》分为五篇,其中,“理论篇”是一篇理论文章,是笔者近几年学习、思考中华道学的思想体会,经过细思明辨而提出来的。“争鸣篇”由8篇文章组成,笔者分别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史学界、学术界的重要流派,如“启蒙派”“疑古派”等派别的某些重要观点,如“五种社会发展阶段论”“层累的古史说”“中国学术无范式说”“现代新儒学”“西方价值普世说”等进行一番商榷,力求恢复中华道本文化的真相。“心得篇”多是笔者发表的博文,经过整理后结集在此,以飨读者。“交流篇”是笔者与师友就《心论集》及《心论集(续)》中有关学术问题的讨论。笔者尤其要感谢张宝正老师,他以严谨扎实深厚的学养对这两部书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这些宝贵的意见对笔者继续思考撰写《中华道学论纲》有很大帮助。“书信篇”集结了近年笔者与师友信函的一部分,这些往来信件同样对笔者的著述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
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陈雅岚 著《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运用公共经济学、文化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对道教文化资源的产业特性和道教文化风景区案例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剖析了道教文化资源在城市经营、生态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回答了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对道教文化资源关注的根本原因,澄清了社会对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模糊认识,并就加强东、中、西部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区域性合作,推动道教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提出了建议。
-
道教与封建王权政治交流研究周德全 著本书以“世俗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为视角,对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与文化对立”、隋唐的“政治与文化相互认同”、北宋的“政治与文化合一”、元明的“政治与文化疏远”、清朝(鸦片战争之前)的“政治与文化分离”“政——道”关系模式进行深入考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政——道”关系的基本格局经历了一个从“君权神授”为主到“神权君授”为主的历史性变化过程。道教与王权的政治交流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具有突出的以世俗王权为主导的兼容性特征,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呈现出“神圣即世俗,世俗即神圣”而以世俗性为主的混融性。概而言之,道教的神道观、“人神合一”论与尊王敬孔礼佛的政治与文化实践,对以君权至上为核心,儒释道三足鼎立构成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与文化基本格局的形成,作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
-
商道教育文论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道教研究自选集·诊断治疗救度李刚 著;汤伟侠 编《道教研究自选集·诊断治疗救度:道教哲学论稿之三》为作者的道教哲学系列论文集之第三集,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公开发表于《哲学研究》、《川大学报》、《宗教学研究》、《世界宗教文化》、《中国道教》等杂志的论文二十篇。全书主要对道教的正义论、人生哲学、人生价值观及道教的日常生活哲学、道教的身体观、思维方式、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等方面作研究。
-
道教与岭南俗信关系研究王丽英 著“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岭南地处我国南疆,其俗信与岭北有较大不同。由于地缘、亲缘和人缘的关系,岭南俗信与南传道教一拍即合,产生了“互化”效应:一方面是道教受岭南俗信的影响,出现“南化”现象;另一方面是岭南俗信也受道教的影响,呈现出“道化”品格。透过岭南俗信,可以窥见道教的意味深蕴其中。《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系列:道教与岭南俗信关系研究》通过解读史料和透过民俗事象,对道教与岭南俗信的亲密关系展开历史考证和科学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