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刘一明丹道哲学思想研究贾来生 著刘一明是清代道教著名理论家,著作等身,思想精深。本书从维护身心健康的养生哲学视角出发,通过深入剖析刘一明的著作,结合田野考察,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铢分毫析,融会贯通,对刘一明养生哲学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专题研究。本书在刘一明生平事迹、著述年表、刘一明研究成果综述及其丹道养生思想的哲学基础等方面,能够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剖析,给现代人身心健康的养护和和谐提供了独特的养生智慧。
-
道藏传统生命观研究魏胜敏 著道藏是集传统哲学思想以及道家生命文化于一体的重要典籍,本书从道藏传统生命观的修性、养命以及性命双修的价值结构体系进行分析,从整体上体现了道教独特的生命保健价值,为当代健康中国目标提供助力,为科学发展传承优秀养生文化提供有益启示,并且本书还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践参考价值。
-
道教学刊何建明 著本项目为集刊,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及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何建明教授主编。其目标是探索国际共通的道教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多样性的道教学术新范式,引领国际道教学术前沿,每期包括“学者访谈”“新史料”“专题论文”“动态与书评”4个栏目,主要是对道家与道教文化的探讨。目前有关道教的刊物较少,尤其能介绍国际前沿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刊物更少,本集刊的出版可谓填补了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期包括《遵道而得路——法国学者傅飞岚教授访谈》《关中地区新发现的两通元代全真教碑石》《再论吴越道士闾丘方远的道迹与道学》《镜像关系的经典——和》等10篇文章。
-
山东道教碑刻集·肥城卷赵卫东,王新华,张彬,刘汉忠,梁冬梅 ... 编本书为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道教碑刻收集、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收录了今山东省肥城市现存的与道教有关的碑碣、塔铭、题记等,计194块,均为作者田野调查所得,绝大多数为首次公开发表。每一碑刻首先冠以简介,其次抄录碑文,标点分段,间附拓片,计204幅,有效记载了诸多文化遗存。
-
重刊三乘集要[清] 任永真 著《三乘集要》三卷,清同治年间汉中留侯祠方丈任永真撰,初编写于西安八仙庵客堂,完稿于留侯祠,同治十一年刻印。上卷为丛林礼仪,中卷为节庆等活动流程和养生文献,下卷为邱祖训文等道经并任永真的传记等。是研究清代全真教的重要史料,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三乘集要》刊刻以来,在清代广为流传,是清代全真丛林的推荐阅读经典,民国时楼观台曾有重印。目前藏本罕见,几成孤本,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目前同治刻本仅存上卷,民国铅印本存完整三卷,但存在校对不精的问题。本次整理以现存同治本和民国本为底本进行合校,并作相应批注。
-
法国汉学家的道教研究张粲 著本书主要以时间为轴线,分三个历史阶段勾画了自明清之际至20世纪法国汉学家对道教的认识过程,涉及明清之际法国来华耶稣会士著述中的道教,19世纪法国汉学早期阶段雷慕沙、鲍狄埃、儒莲、罗斯奈、马塞伦等汉学家对道教的认识,20世纪戴遂良神父、沙畹、马伯乐、康德谟、施舟人、劳格文、贺碧来、傅飞岚、穆瑞明等法国汉学家对道教的研究。本书分析了法国由浅入深、由否定贬斥到相对客观科学的研究道教的过程,突出了法国汉学家研究道教注重文献基础的特征,着重从法国汉学家的代表性论着中提炼核心观点和法国道教研究的精华,以期沟通中法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展中法道教学界的对话。
-
道教大辞典吉宏忠,刘仲宇,陈耀庭,丁常云 著本辞典是介绍道教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的大型专科辞典。共收有词目五千余条。辞典内容涵盖:道教总类、宗派、社团组织、道家和道教人物、教义、经籍、神仙、戒律、节庆、名山宫观、内外丹术、养生术、道教与古代科技、道教与文学艺术、道教重大史实和活动、道教研究机构、道教研究著述、道教在海外的传播等方面。其中所收当代道教组织及其活动、当代重大事件和当代道教研究机构、道教出版物等,以2012年末为截止期限。
-
道教与医药养生申琛 著纵观中国历史上的高道,有很多精通医术的人物。他们为何学习医术呢?医术对于修道者来说意味什么呢?道教医学与传统中医有什么不同?原本紧密相连的的两个领域为何渐渐貌合神离了呢?对于想了解这些问题的读者来说,《道教与医药养生》是一种很好的读物。
-
中国道官制度史刘康乐 著道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道教管理体系之一,《中国道官制度史》基于正史、道藏、佛典、文集、出土文献、金石材料、田野调查等史料的系统梳理,全面阐述中国道官制度的沿革和内容,总结了中国道官制度的演变特点和发展趋势,展现了中国古代道教与政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
历代高道传姜守诚,李小龙 著本书以时间为顺序,遴选了历代高道十余人,包括创立道教的张天师、构造道教义理的葛洪、道教科仪的集大成者杜光庭、秉承三教合一的王重阳等,俱是在一定时间内推动道教发展的重要人物。本书以历史文献和道门经典为依据,系统的记述了这些道门高士的生平事迹、思想主张、经典作品等众多方面,侧重于观察他们的生平经历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调整和改造道教,使之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