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道教在日本孙亦平 著《道教在日本》作者孙亦平教授着眼于探讨不同民族文化在与道教接触、受容及发生冲突摩擦的过程中,对道教的不同选择,并以此来说明道教如何潜移默化地在韩日民族文化中传播。这种从不同民族文化对道教的接受、拒斥态度为突破口,来显现道教在韩国、日本走过的不同历史发展之路,既有益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道教的丰富内涵,也有助于我们把握日本道教、韩国道教的文化特征,还有利于我们通过对东亚地区的中日韩三国的民族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来加深对整个东亚道教的认识,从而为当代东亚文化建设提供一种可据参考的思想资源。
-
王重阳学案郭武 著;张广保 编在全真教的发展历史中,大蒙古国初期是教门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不仅确立了全真教在道教中牢不可破的重要地位,而且对整个中国社会、历史的走向也引发极为深远的震荡。开辟全真教这一发展新局面的关键人物就是全真掌教丘处机。正是丘处机以年逾古稀之龄万里西行,觐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随之而来的雪山论道、一言止杀,使得全真教获得蒙古皇室的尊崇,从而走出道教,与当时的汉地世侯一道,担当起在蒙古国时期重建业已解体的中国社会,以及教化民众、化导杀心等重要社会、文化功能。从历史看,道教在中国社会中的这种作用,在整个道教史中都不多见。
-
道门精要[清] 黄元吉 著;董沛文 编;高诚 校《道门精要 道教黄元吉内丹修炼典籍》为古籍善本整理,作者黄元吉真人是清代内丹功一代宗师,其传世经典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辑录为《道门精要 道教黄元吉内丹修炼典籍》。本次点校整理,务求善本,以晚清木刻本为底本,参校民国年间铅印本等,力求忠实于古籍,保持古文献原有的文字风格,在不影响阅读的前提下保留历史时代的印记,希望对理解道门的修炼秘诀会有所帮助。
-
老子章句浅释刘瑞符 著《老子章句浅释》,台湾刘瑞符先生著。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是道家,道家的代表作即为《老子》,故历代注释、解读、研究《老子》之作,不绝如缕。尽管如此,本书亦有其独到之处。它把《老子》的内容概括为两大项:一为讲自然之道者,一为讲人为何法此自然之道。作者据此体例,加以撰述,对于读者认识自然之道及其可以其为法之义,当能有所助益。 作者研读《老子》多年,取精用弘,功力颇深,是一部较好的学术著作。
-
老子历代注疏[宋] 陈景元 著;李为学 编;张永路 注陈景元(1024—1094),北宋建昌南城人,道教学者,宋神宗曾赐号“真靖大师”。《老子历代注疏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大致成於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刊於南宋理宗实枯六年(1258年)。《宋史.艺文志》载有“陈景元《道德注》二卷”,明代《正统道藏》析其为十卷,收入洞神部玉诀类。历代注《老子》者称引此书众多,足见此书在《老子》注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仙与道干春松 著神仙信仰可以说是中国古人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奇妙结合,是人们追求长生、珍重生命的思想体现。本书上篇紧扣生命本体感悟,从生与死、理性与迷信、神仙特征与品位、幻想与现实、方术与享乐等层面,全面解读中国神仙信仰的心理及文化构成,使读者获得诗一般的阅读体验和仙境熏陶;下篇全面介绍了中国道教的各派神灵和修道方法,结语则语重心长地阐释了神仙信仰对疲惫不堪的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抚慰作用,读来令人心生向往,得到暂时的解脱和灵性渲泄。
-
许地山许地山 著本书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叙述道家及预备道教的种种,下编叙述道教发展中的教相与教理。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
道 枢[宋] 曾慥 编《道枢》是一部广集道教方术精要之类书。北宋末、南宋初道教学者曾慥编撰。“道枢”一词,出于《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曾慥取之以名书,含有道术精要之义。全书42卷,共108篇。《道枢》分篇辑录诸家之说,或采撷诸家炼养要语,附以评论,联缀成篇。其篇名多取自原作书。每篇题下,均用四言四句提示该篇要点及传授原委。此书内容包括内丹、外丹、存思、守一、服气、导引、咽纳、存神、炼精、内观、胎息、摄养等,为研究道教修炼特别是内丹术的重要著作。后被收入《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
-
太上感应篇集释[宋] 李昌龄,郑清之 等注《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壹善书”。此书源出于《抱朴子》,后经宋代李昌龄、郑清之等先贤发扬光大,流通于世,影响深远。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
茅山志[明] 江永年 著;[元] 刘大彬 编;王岗 校茅山,自南朝以来即道教上清派祖庭。此派俊杰辈出,如陆修静、陶弘景、司马承祯等,于道教义理之创获、经籍之整理等方面卓有贡献。唐人柳识云:“道门华阳,亦儒门洙泗,盖玄化振于此也。”元代上清宗师刘大彬纂《茅山志》十五卷,举凡茅山诏旨诰敕、神仙谱系、人物传记、山水形胜、经篆目录、金石诗文,收罗丰赡,去取精审,虽以山志为名,实为上清派史料之渊薮。故《道藏提要》评曰:“此书收录较详,读此可窥元以前道教茅山宗之全貌,非徒山志而已:”明嘉靖问,茅山玉晨观重刻此志,邑人江永年复增补明代茅山道教懿典、金石、诗文三卷。《茅山志(套装上下册)》迄今*通行之版本为明代《道藏》本,他本庋藏各地,学者罕睹。《茅山志(套装上下册)》以明嘉靖问玉晨观刊本《茅山志》为底本,校以元刊本残卷、永乐本、《道藏》本、成化本等,读者批阅间可知各本异同情况。又玉晨观本所增补之明代茅山史料,学者罕有论及,此次一并整理,期望于道教研究有所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