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藏传佛教探秘徐丽华著本书共分八章,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西藏远古的历史,佛教传入吐蕃的历程,藏传佛教确定的经过以及藏传佛教的教育、活佛传世制度和各宗法的传入等等。本书内容全,涉及藏传佛教的各个方面,且资料翔实,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史料性,可作为藏传佛教研究的参考资料使用。
-
佛经精华李淼,郭俊峰主编;求那跋陀罗译;宋春堂[等]译注本书《佛经精华》是一部弘扬优秀佛教文化的读物。入选的十五部佛经都是佛经中的名著。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为中国各佛教宗派或共同或单独奉为宗本,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以中国人民的心灵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总体看,大多是大乘经典。《四十二章经》为早期佛教小乘经典,但也融入了大乘思想。《四十二章经》为汉译第一部佛经,流传很广,影响基大,故选为本书首篇。其他十部佛经分别为大乘各类经典中有代表性的经典,如般若类、宝积类、华严类、净土类、唯识类、力图选得全面精要,以便读者通过本书能略窥佛学概貌。本书对每部佛经都置一前言,概述本经主要思想和内容大意,力求精当,每经的译注力求翔实。译文力求准确。但佛经的基深奥义,很难传译。注释者水平又不一致,因而,本书的编写肯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
佛理精华缘起理赞多识·洛桑图丹琼排著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学家.素有“第二佛陀”美称!他对佛教义理“缘起性空”的解说空前绝后,被誉为“说空百代宗师”,当代藏族著名学者多识·洛桑图丹琼排活佛荟萃宗喀巴大师数篇语言精练优美的诗体佛学名作,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翻译、讲解.为广大藏传佛教研读、学修者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读本,是认识理解藏传佛教格鲁派教义及宗喀巴思想的入门宝典。
-
楞严经般刺密帝译;李淼等译注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流晋之际传入中国。经过二千多的来的广泛传播,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水平的各个方面和哲学、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发源于公元前六、五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位于今尼泊尔国境内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 其时约当我国春秋战国之际,释迦牟尼和我国孔子大致为同一时代的人。
-
印藏佛教史刘立千著本书是《刘立千藏学著译文集》之一,本书不仅是刘立千先生个人藏学研究成果的结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国老一辈藏学家对藏学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反映了我国藏学事业从举步维艰发展到今天的“显学”这样一段历程。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印度佛教和西藏佛教。
-
六度集经蒲正信注《六度集经》就是以“六度”为纲领,分别讲述了佛本生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是各种不同的人物或动物,围绕着佛教的教义,鲜明地刻画了他们各自的性格,内容生动,寓意深长,富有思想性、教育性,许多内容还被民间艺人以绘画和雕刻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因此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原始佛教时期,佛教的教团以佛陀为轴心,但释迦牟尼是现实的人。在他示寂之后,佛教徒们为了缅怀这位教主的伟大人格,于是有了“本生故事”的出现前。所谓“本生”,就是指佛陀的前生。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之所以在今世成佛,除了他今世的努力修行外,还有很多的宿世因缘。所谓宿世因缘,就是讲述释迦牟尼前世行为故事,就叫做“本生故事”。
-
佛陀遗教经典(释)大恩,李英武注《佛陀遗教经典》是阐述佛教教理的书籍,共包括: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书中对这些佛经,都作了详尽的解说,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故事引人入胜。本书可作为一些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补选教材或作教学资料。
-
宗喀巴评传王尧,褚俊杰著;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编宗喀巴是西藏中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宗教实践导师和诗人。本书是对宗喀巴的生平、哲学和宗教思想以及诗歌艺术成就所作的全面研究。作者将宗喀巴的生平分为三个时期,对各时期的重要事件作了深入的考辨。对宗喀巴哲学思想的研究是本书的重点,作者首先追溯了宗喀巴思想的历史渊源,然后从三个不同的侧面通过解说宗喀巴最重要的菱中的言论并比较印度论师的本义和宗喀巴的理解之间的异同,概括出宗喀巴哲学思想的特色。作者还总结和阐释了宗喀巴在密宗修习方面的思想体系。最后,作者探讨了宗喀巴诗歌艺术的宗教含义和美学价值。
-
佛教图像说弘学编著本书共分八章,系统地介绍了佛教图像的起源、佛像的尺度、佛像的种类及佛像在我国之嬗变,并以大量线描图及塑雕等艺术形式表现了释迦牟尼佛,其十大弟子、十六(十八)罗汉、五百罗汉以及天界诸佛的形象。书中还附有日本子岛寺珍藏的金刚界大曼荼罗图及胎藏界大曼荼罗图二幅,供读者欣赏。本书内容全面,集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非常值得一读。
-
佛教道德经典蒲正信注《佛教道德经典》由有关佛教道德的四部经典组成:《善生经》揭示了佛教徒的家庭伦理道德观,从父母与子女、师长与弟子、丈夫与妻子、个人与亲友、主人与仆童、宗教师与信仰者之间的六种正确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是儒化式的佛典,是倡导孝道的。《十善业道经》提出了区分善恶的标准,倡导“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主题,从而引导人们完善自己的人格,造福于社会。《佛说业报差别经》所提倡的业感缘起理论,在业力面前有“众生平等”的思想,是约束佛教徒的行为,促进着佛教道德的发展和良性循环,此为佛教界和学术界所共识。不要把“业报”视之为迷信,佛教的业感缘起,已经改变了“创世神”的根本原则和宿命论的机械成份,是值得读者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