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佛教 尼泊尔与中国的文化联系[尼泊尔] 普利玛·库玛瑞·潘特,香克尔·塔帕 编;周晓微 译《佛教 尼泊尔与中国的文化联系》的12篇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尼泊尔、印度与中国佛教的文化往来,探讨了尼泊尔佛教与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以及古印度佛教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希望通过《佛教 尼泊尔与中国的文化联系》,读者可以感受、梳理中国、尼泊尔、古印度等国数千年的佛教文化友好交流。
-
金刚经百喻经[印] 僧伽斯那 著;[后秦] 鸠摩罗什 译《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乘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属经藏般若部。传入中国后,自东晋至唐先后有后秦鸠摩罗什、北魏菩提流支、陈真谛三藏、隋笈多、唐弦奘、唐义净等六种汉文译本并传于世,各本译文略有异同,其中以鸠摩罗什本流传较广。《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分上、下两卷,是古印度高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择取譬喻类的故事汇集而成的。萧齐永明年间,中印度法师求那毗地译成汉文。它是一部以寓言的方式来譬喻佛法义理的通俗读物。号称“百喻”,实则九十八则,以其概数而已。每则先讲故事,后阐述佛法义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幽默诙谐,颇具文学趣味。《百喻经》原无单刻本,一九一四年鲁迅捐资六十元于金陵刻经处刊刻,印行百册。此后流传渐广。
-
金刚经[后秦] 鸠摩罗什 译;史建,翟霞 注《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或《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意为智慧;“波罗蜜”意为到达彼岸。《金刚经(大字版)》是佛教的四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的译本。把《金刚经》分为32品,并冠以品目,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为,本注本也一仍因之。
-
坛经[唐] 惠能 著;史建,翟霞 注《坛经》又称《六祖坛经》,全称《六祖法宝坛经》。它是禅宗的“宗经”,是禅宗中主张心学一派具代表性的典籍,唐高宗时惠能应韶州刺史韦璩之请,在大梵寺坛上说法,由门人法海记录成书。《坛经》是惠能大师得法细历及教化内容的记载,在流传过程中,有所增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本子,但其基本思想并无多大的变化,它在佛教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和影响。
-
堪布更噶华尔登嘉措全集堪布更噶华尔登嘉措 著《堪布更噶华尔登嘉措全集:时轮论要及其他(藏文版)》为《堪布更噶华尔登嘉措全集》中的一册(全集共有12本,其中《摄类学注解》、《量理窍门因明宝鬘论》、《般若经注解》《中观他空见》、《律经起缘概论》、《佛教律经概论》、《诗集纵论》(上集)、《诗集纵论》(下集)、《金刚上师更噶吐吉华传记》、等11本2012年7月已由我社出版发行)之第12本,收录了《时轮论要》、《具舍问答录》、《波多瓦传略》、《曲杰更钦巴传》、《阿旺仁钦宗哲传》以及作者书信集(11篇)和其他文章(25篇)等。
-
人间佛陀释迦牟尼钱文忠 著以专业资料、专业视角客观叙述佛陀的生平及教义,阐述佛教的精神、佛陀的真实人格;引导读者深思佛陀的言教,迈向光明解脱的大道;鉴往知来,善思未来,让读者循着佛陀的人生轨迹,体会到佛陀住世的本怀,发扬佛陀觉人救世的精神,重新获得观照及成长的力量。
-
俄藏黑水城文献24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 著本书为俄藏黑水城文献之一种。由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同主。本卷为第24册,包括了《维摩诘所说经》、《瑜伽师地论》等等重要文献。
-
菩提之树王寿云 著《菩提之树:释迦牟尼佛传》以释迦牟尼佛伟大的一生为线索,向读者展现了佛陀从诞生、出家、成道、初转法轮,到组织僧团、制定戒律、弘化四方、劝诫帝王、度有缘者,直至涅槃的整个过程,并同时对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社会、与佛教同时期兴起的“沙门思潮”及其他宗教、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及得道比丘僧比丘尼的事迹、佛教戒律及僧众日常情况、印度佛教史发展概况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书中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引导读者认识这位“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弘化度生于人间”的人间佛陀,并穿插佛陀与弟子的谈话,让读者仿佛亲身跟随佛陀,耳闻目睹他的言传身教,感受他的一生致力于救世济人、不避艰险、普度众生的慈悲宏愿。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同时,本书也注意列出其各段所依据的佛典原文,考证出处及文献记载情况,丰富学术思想价值。
-
清凉世界李凌己,马新童,佘志超 著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也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本书详细介绍了五台山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宗教流派、佛教人物、主要寺庙和风景点、文物艺术和民俗。本书兼顾了佛教文化与旅游资讯等方面的内容,是佛教信众及旅游爱好者的jia读本。
-
北朝佛教研究黄夏年 编北朝佛教是佛教文化研究比较薄弱的环节,《北朝佛教研究(第三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论文集)》(作者:黄夏年)探讨了北朝时期邺都(今安阳)地区的佛教文化,包括对佛图澄、道安、鸠摩罗什、慧光等著名佛教人物研究,北方地区民族迁徙与佛教的关系,以及北朝佛教发展的模式与特点等。文集收入孙昌武、杨曾文、温金玉、杨维中等学者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