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东亚佛学评论刘成有本辑收录十篇文章,来自作者投稿或约稿,研究主题涵盖东亚佛教研究的不同方面,涉及文本考证、义理分析及一篇书评。文本考证部分详细考证了《大乘起信论》的核心观点“三大”的思想渊源;尝试复原了唐本《妙觉塔记》的原貌;重新考察了目前学术界存在争议的《大乘玄论》的作者问题。义理分析部分分别对地论学派内部的壁垒之见及对师承正统的竞争意识,法宝的一乘和判教思想,法藏在判教系统内对诸教种性问题的思考,慧均五种佛性思想的源流,说一切有部在处理随眠、烦恼和缠的复杂关系时体现出的继承经典与确立自说之间的张力,北周武帝与净影慧远之间的辩法缘由等议题展开讨论。书评部分,结合学术界对金石材料的研究,综合评价了伊吹敦《墓志铭所见之初期禅宗》的价值和意义。
-
中古王权与佛教刘威 著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便逐渐与王权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二者的互动与交涉成为近代以来佛教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本书聚焦于东晋到隋唐时期,从“佛教适应王权”“王权影响佛教”两个维度出发,通过选取几组具有代表性的王权与佛教人物,分析并总结了中古王权与佛教关系的类型、模式及其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由此钩沉出一段王权与佛教间具备张力与平衡的政教关系史。
-
翰墨撷英中国碑帖集珍[唐] 刘弘珪 著唐刘弘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卷,书於仪凤元年,一九〇〇年发现於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藏经洞(今第十七号窟),编号为北〇六九〇,现藏於中国国家图书馆。该作品既有唐楷之法度,精详深严,筋脉结密;兼具魏晋之意蕴,风骨俊逸,摇曳多姿。此卷虽为官府写经文书,然在艺术上精妙可赏,臻於平正中和之美。其一,骨气与遒丽相生。既得「枯槎架险」之骨气,又具「芳林落蕊」之遒润,显得俊朗而妍美。其二,迟重与劲疾相参。唐人写经偏向劲疾,而刘氏此卷心闲手敏,飘逸劲利而兼具迟重沉着之韵致,因而不失於流滑轻佻。其三,平正与险绝相协。此卷整体平静冲和,然行间参差,乎正之中寓有奇险之姿,严密之间不乏疏秀之韵,可谓潇洒流落,神采动人。
-
元代佛教史论陈高华 著《元代佛教史论》系陈高华先生关于元代佛教研究文章的结集,其中所论关涉元代佛教的方方面面,如元代佛教与元代社会、元代江南佛教略论、14世纪来中国的日本僧人,等等。是当代佛教史研究的重要收获。
-
敦煌汉文本《大智度论》整理与研究刘显 著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100卷,为中国佛教的重要论典。存世年代最早的敦煌写本《大智度论》,保存了此书的早期形态,具有多种学术价值,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系统整理研究。本书在全面普查已刊布的敦煌文献的基础上,以敦煌写本《大智度论》为研究对象,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以敦煌写本与传世刻本相证发,将校勘学与传统文字、音韵、训诂的方法相结合,综合采用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四种校勘方法,首次对500号左右的《大智度论》写卷从解题、字词、句读、注文等方面进行全面整理研究,力求全面展示敦煌写本《大智度论》的原貌,为学界提供一部校勘谨严、内容真实可信的汇校整理本,使这部佛典的学术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
出三藏记集[南朝梁] 僧祐 著本书是《金陵全书》丁编文献类中的一种,《出三藏记集》是中国现存很早的佛教文献目录,其作者为僧祐,故后人又简称为《僧祐录》《祐录》。僧祐于齐、梁间,凭借定林寺丰富的经藏,在道安《综理众经目录》(又称《道安录》《安录》)的基础上,“订正经译”,撰成《出三藏记集》。《出三藏记集》共15卷,包括4部分。全书辑录了东汉至南朝梁代诸多佛教文献,保存了东晋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的原文。《出三藏记集》不仅对后世编纂佛经目录有一定影响,而且它的“总经序”“述列传”对后世编制一般文献目录也有一定的影响。
-
噶当弟子问道录《噶当弟子问道录》编委会 编暂缺简介...
-
佛国记·弘明集[晋] 法显,[南朝梁] 僧祐 著本书是《金陵全书》丁编文献类中的一种。《佛国记》,晋法显撰,成于义熙十二年416年,一卷,全部记述作者公元399至413年的旅行经历,体裁是一部典型的游记,也属佛教地志类著作。讲述了中国人笃信佛家,他们把一切因缘际会、聚散离合,以及人世间的千丝万缕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都归结在了一个“缘”字上。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伴随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我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弘明集》是中国佛教历目前部护法弘教的文献汇编,也是一部充分反映我国汉末至魏晋南朝期间哲学社会思潮风貌的著作。书中各篇作者多为当时帝王重臣,社会精英和高僧大德,这些人的思想论辩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域外传入的佛教与中国本土的 儒家及道家思潮相互冲突激荡的生动历史,是我国历目前佛教思想与华夏本土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画面记录,很多争论主题至今仍能激发人们思考。
-
皖江流域历史佛教地理研究罗冰 著本文旨在研究历史时期佛教的主要因子在皖江流域的地理分布变迁及其原因,并试图划分不同时期皖江流域的佛教文化区,初步总结其演变规律。在因子选择上,由于规模宏大之寺院,造诣高深之僧侣,影响深远之佛法,虔诚狂热之檀越是构成佛教传承与佛教文化的主要部分。因此,本文以皖江流域地方志为基础史料,选取寺院、僧人、佛教学术、居士与檀越四个因子,来具体分析历史时期皖江流域佛教的发展情况。
-
南北朝地论学派思想史圣凯 著地论学派历经北魏至隋唐,以洛阳佛教为源头,以邺城、长安为中心,是北朝佛教**影响力的学派。本书突破“南北二道”的叙事模式,通过经典判释、师资“法统”与区域分布重现地论学派的发展史;遵循“五门”的思想架构,借助佛性、心识、修道、缘集、圆融的观念体系梳理敦煌遗书和净影慧远著作,重探地论学派丰富、繁杂的思想体系。地论学派以菩提流支、勒那摩提所译经论为主,经过慧光、道宠等人的弘扬,在洛阳、邺城、长安等中国北方地区,经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末唐初等朝代,成为北方佛学的主要流派,对隋唐宗派佛教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