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禅者的初心2铃木俊隆禅师 著铃木俊隆禅师的第一本演讲辑录《禅者的初心》,使禅师的语汇“初心”一辞变得通俗普及。三十年后,禅师的弟子及畅销书作者爱德华·艾思比·布朗从他的演讲中编辑了更多的篇章,将禅师简单却深奥的教示,再次分享给全世界。《禅者的初心2》由禅师在世最后三年间的35篇开示讲稿编辑而成。铃木俊隆禅师以寻常生活的语调、幽默感和一颗慈悲心,教导我们如何打开本性,找到原初的自我,回归广大的心胸,享受真实的生命。
-
解毒西游记的禅文化悟澹 著以禅文化观点解读《西游记》,在中国图书大陆市场是少有的,无论在大众阅读方面,还是专业知识方面,笔者以出家僧人的身份极具说服力,通篇文字的表达深入浅出,从《六祖坛经》《心经》《金刚经》等佛教经典解读《西游记》,带领大家真正认识《西游记》的禅文化。
-
透过佛法看人生星汉 著这是一本净化心灵、点化人生的心理励志书,书中的一桩桩公案、一句句偈语,如同一泓沁心的泉水,让人们在喧嚣中洗去心灵的尘埃,领会佛法的智慧。本书分为平凡心、诚挚心、宽容心、放空心、淡泊心、慈悲心、清净心七章,通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佛理故事,传播宁静、淡泊、向善、知足等思想,帮助人们将佛法的智慧融入生活,涤除烦扰、抚平创伤、净化自心。
-
法相慈庄法师 著该书为慈庄法师对132个佛教名词的通俗易懂的解释与解读,让欲了解佛教基本面貌的人能通过这些解释而了解佛教基本面貌与基本教义,包括“一心不乱”“一心二门”“一念三千”“三法印”“三毒”等。
-
十一世班禅走向世界张飙 著《十一世班禅 走向世界:写在十一世班禅大师坐床20周年之际》以图文的形式,首次全面描述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大师的智慧和品格、知识和学养,以及他对活佛的使命、目标、梦想的看法。作者记录了与十一世班禅大师相处的日常点滴,并亲身感受到班禅大师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爱国爱教历史责任的担当以及班禅大师对人的亲和、对佛教的深刻理解和对世界的关怀,也表现了班禅大师反对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行为的严正态度和反邪教的鲜明立场。《十一世班禅 走向世界:写在十一世班禅大师坐床20周年之际》中,十一世班禅针对当下,提出了内心科学的概念,对当今外物科技、环境和人类普遍道德水准做出了评价,提出了如何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的新观点,展现了班禅大师爱国爱教、护国利民,慈悲为怀,利益众生的“藏传佛教大活佛的良好风范”。
-
舍得,舍不得蒋勋 著内含:1. 《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蒋勋全新散文作品,他带着《金刚经》,读经、抄经、旅行十方,在心的寺院里一殿一殿地拜去,在洪荒自然里看见生命的不同修行,在文学艺术里照见生命的不同可能,与一切有情众生,领会人生中的舍得与难舍……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蒋勋手抄》2013年,蒋勋为已往生多年的父母双亲抄写《金刚经》,字迹清明敬谨,又充满古拙之趣。我们将之编印成书,流行于世,作为人间一种殷重的祝福。3. 《微尘世界——蒋勋念诵〈金刚经〉》2014年春天,蒋勋为患眼疾的朋友念诵《金刚经》,让朋友可以用“听”的方式,得到安慰与祝福。这些早晨念诵的录音,加上日本京都永观堂的梵钟之声,成为这本美好动人的有声书。
-
苦乐人生学诚法师 著;贤书,贤帆 绘《苦乐人生》为学诚法师人生三书系列的第二本,是用漫画的形式阐释佛法的绘本书。2007年2月17日,学诚法师第1次在北京龙泉寺过春节,做了题为《苦乐人生》的系列开示。《苦乐人生》系列开示共十二讲,法师从人的本性讲起,结合生活时代、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等,告诉我们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人类的本性是趋利避害,活着的目的是为了离苦得乐。法师还教我们如何完全脱离苦海,获得永恒的快乐。《苦乐人生》如同一位传递佛教智慧的使者,希望能够给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奋斗的年轻人、渴望修身养性的中老年人,带去佛性的智慧和感悟,尽早离苦得乐,过上吉祥喜乐的幸福人生。
-
唐代儒士佛教观研究崔海东 著《唐代儒士佛教观研究》从体用不二的角度对先秦儒学义理予以集中概括,体篇分论实体、工夫、本体,其中实体分论道体、性体、心体,工夫分论上达、涵养、践履,本体分论欲仁斯至境、民胞物与境、天命流行境。用篇则分论齐家、化乡、治国、平天下,四者各依理的规定、势的演进、道的综合而展开。
-
寒山寺佛学秋爽,李尚全 编寒山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一首诗而声名远播,历代高僧辈出,香火兴盛,许多国外人士也慕名而来。《寒山寺佛学(第10辑)》系《寒山寺佛学》第十辑,内容分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论、教下研究、宗门研究、因明研究等,基本反映了当前佛学研究的*新成果。本辑《寒山寺佛学》着重对敦煌佛教和因明学进行了研究,为共同繁荣佛教,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
提婆达多问题的再研究夏金华 著本书综合运用巴利文与汉译佛教的文献史料,以常识、常理、常情分析提婆达多的所作所为,表明其并无谋害佛陀的动机;又通过探讨谋杀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也证明是不真实的。本书引证史料丰厚,研究方法独特新颖,尤其是对提婆达多问题的突破具有标志性意义,也为全面客观地理解佛陀晚年印度的宗教形势与僧伽生活状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