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广东释道著述考冼玉清 著冼玉清《广东释道著述考》著录了从唐代到民国的广东释家代表人物、从晋代到民国的广东道家代表人物的经典著述,以冼玉清本人所见的著述为主,未见的著述则以原著录转载的方式著录。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著录释家代表人物经典著述,下编著录广东道家代表人物经典著述。主要简述撰人(广东释家或者道家代表人物)的信息(所处朝代、籍贯、生平事迹)、经典著述(释家或者道家)的外貌、内容,并原文转载录入各家对原书的批评或考据。上、下篇各附有释家言道家言,是不属于释家或者道家人物的关于释家或者道家的著述序录。
-
极乐莲邦洪丕谟 著在佛门各宗种,净土宗以一句“阿弥陀佛”的方便法门,影响大、流传广。《极乐莲邦:中国净土宗纪实》从净土宗代大师慧远一直写到近代大师印光,以人物为中心,旁及经典、教义、修持事例、寺庙等等,以生动的历史故事,记录下大师的行迹与传奇,阐释了中国佛教文化的源流传承与精髓魅力。史料扎实,具有可读性。
-
参礼心佛洪丕谟 编学术文化。一千五百年禅宗历史,佛门大师馨香满中华。拈花悟旨,一苇渡江,曹溪绝唱;赵州吃茶,德山棒打。从达摩初祖浮海东来,到慧能六祖黄梅得法,从弘忍大师以偈定祖,到赵州和尚唤去吃茶。作者以生动的历史故事,记录下大师的行迹与传奇,阐释了中国禅宗文化的源流与魅力。史料扎实,具有可读性。
-
藏彝走廊北部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研究李顺庆 著《藏彝走廊北部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研究》为学术类图书。《藏彝走廊北部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研究》以藏彝走廊北部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为切入点,对该地区历目前寺院的兴建、寺院的地域分布及特征、藏传佛教文化进行了详细探讨,对于了解藏传佛教学术研究发展及文化具有借鉴意义。
-
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 著本书叙述了佛陀自住世至涅槃生命的全过程。包括佛陀住世时的印度社会,佛陀的家世,佛陀出家和修行的经过,佛陀的传法和教团的成立,佛陀在世时所得的尊荣,佛陀的涅槃,等等。
-
幸福何处寻宽运法师 著幸福是每个人都在寻找的,可是,何处能够寻找到幸福呢?很多人穷尽一生在寻找,却未必能够找到。有的人追求财富,但是,拥有财富的时候未必幸福。有的人追求权力,可以得到了权力,也未必幸福。有的人追求信仰,可是有了信仰后却和周围人格格不入。何处能够找到幸福呢?在本书中,宽运法师从人间佛教的思想出发,以出世的心,告诉您如何在尘世获得幸福,获得喜悦人生。
-
人本佛教的当代价值李尚全 著人本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旗帜。选题作者对其演变的历史源流及其当代价值,进行分析论证,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发展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积极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能够发挥黄金记忆和纽带作用,是与东南亚、东北亚、南亚、中亚各国民心相通的桥梁。也是作者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先后提出“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号召,学习习主席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以来,对人本佛教当代价值的理论化阐述。
-
萨迦世系史阿旺贡噶索南 著;陈庆英,高禾夫,周润年 译萨迦派是藏传佛教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一个教派,对西藏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许多重要事件都与萨迦派密切相关。随着藏族史研究的深入发展,萨迦派史料的重要性越来越显得突出。《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萨迦世系史 藏族史籍》的主要内容分五个部分,即:光明天界之世系,无垢昆氏家族之世系,由萨迦昆氏家族分出的四个拉章之世系,结束语部分即萨迦历任法座亦称历任达钦。在叙述这些内容时,作者主要依据大学者贡觉伦珠所著的《萨迦世系史——贤者口饰》,同时参考了尊胜萨迦派的历辈祖师的传记,还补充了许多上师的口头的传说,是研究萨迦派的重要基本史籍。
-
日本佛教史[日] 末木文美士 著;凃玉盏 译《日本佛教史》在吸取日本近代学术界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以思想脉流为中心,来探寻人们在想什么,又向佛教求什么,同时尽可能地涉猎讨论佛教的思想带给当时的人什么样的影响。虽然本书所采的是“思想史的探索”,但全书并未依宗派的严谨史论述各宗思想。在论述重点上,本书与一般著作不甚一致。书中用相当多的篇幅论述的“大乘佛典及其受容”、“末法与净土”、“本觉思想”、“佛教本土化”“神与佛”等专门篇章,都显现了作者独特的观点和安排。
-
佛学与六朝文论盖晓明 著盖晓明著的《佛学与六朝文论》主要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对六朝时期的佛学与文学理论的关系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这样的选题与视角,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并不多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填补研究空白的学术意义,同时,它对深化六朝佛学与六朝文论关系问题的研究,亦有所裨益。本著作运用的研究方法首先是历史学的方法,对概念的产生、发展,做历史学的论证,如对“性灵”、“意象”等概念做历史学的考证等;其次是比较的方法,如对“性灵”与“性情”、“情性”概念的比较研究,对“虚静”与“虚寂”概念的比较研究和对道、自然、神理、性灵四个概念的比较研究等等;再次是统计的方法,如对六朝时期“性灵”一词在文论中的使用频率及对这一时期其他文论词汇使用频率的统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