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季羡林谈佛季羡林 著季羡林先生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考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季羡林谈佛》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体现的思想和文化观。
-
汤用彤论著集汤用彤 著《隋唐佛教史稿》是汤用彤先生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授课讲义,70年代经汤一介先生整理后,由中华书局在80年代初作为《汤用彤论著集》之一种出版。全书详细叙述了隋唐佛教势力之消长、佛经传译之情形、佛教义理之撰述、宗派之发展以及佛法之传布等,是一部反映隋唐时代佛教在中国发展演变之概况的重要著作。
-
河北佛教史张志军 著作者以历史为经,人物为纬,在以人物为主线的思路下,将每一个朝代的佛教都予以分门类述,勾划了近二千年来佛教在河北的传入与发展的历史。《河北佛教史》填补了当今中国佛教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成果与一般史志不同,在方法论方面,兼采历史学与佛教的理论与方法,唯此方可深入研究佛教作为宗教的层面。具有历史学价值,如其对道安、道生及临济禅、赵州禅等重点论述,具有相当深度。
-
唯识要论慧仁 著唯识学是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具有高度组织与逻辑性的佛学思想体系,因其包含的理论概念众多复杂,所以传来中国后也被称为法相宗。从整体结构性而言,其众多复杂的名相概念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它们分属于几大范畴,有机地构成了唯识学的理论整体。通常来讲,八识、心所有法、种子、量论、三自性、修道次第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理论范畴,本书做了一定的调整,选取了八识、种子、量论、三自性、止观、转依六大范畴进行介绍。其中八识是关于心识结构的理论;种子是关于心理潜能,以及现象产生内因的理论;量论是关于认知的理论;止观是关于禅或静虑的理论;转依则是关于解脱原理与次第的理论,以上六大范畴有教有证,将唯识思想与瑜伽修证方法做了整体性的有机统一,基本上反映了瑜伽行派思想的全貌。
-
列国汉学史书系周月琴 著;阎纯德,吴志良 编《列国汉学史书系:朝鲜半岛流衍考》主要梳理了《心经附注》传入朝鲜半岛的思想历史背景与传播概况、16世纪李退溪及其学派的心经研究与思想普及、李栗谷与17世纪朝鲜的心经研究及意义、18世纪及以后李氏朝鲜的心经研究及意义、19世纪李氏朝鲜的心经研究及意义、现代韩国的心经研究概况等。整部书稿结构完整,脉络清晰,行文较为流畅,参考文献著录体例较为统一,但错别字较多。
-
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汇释与研究郑贤章 著《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汇释与研究》为学术类图书。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指历代用汉字书写的佛教典籍中存在的俗字,未被大型字典收录,音义不易知晓,给人们的阅读造成困难。《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汇释与研究》考释了1300多个疑难俗字,从理论上对疑难俗字的产生原因、历史与现状等做了系统论述。对于汉文佛典的校释传承、汉字发展史以及汉字工具书的编纂修订具有学术意义。
-
噶举金鬘传承上师暂缺作者本书讲述了噶举教派的祖师帝洛巴的生平及开创噶举派的故事,同时还讲述那洛巴、马尔巴、米拉日巴冈波巴等噶举派历代大师的生平故事,清晰地描述了噶举派的传承脉络,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大师所侧重的哲学思想方向。这是对藏传佛教历史资料的重要补充,对研究藏传佛教历史极具参考价值。
-
佛教十三经注 著;赖永海 编;高永旺,张仲娟 译《维摩诘经》可以说是对中国佛教影响很大的一部佛经,不论是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宗,还是成为现、当代佛教主流的人间佛教,《维摩诘经》中的“心净则佛土净”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经典依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贯穿于整部《维摩诘经》的一根主线::“不二法门”,更是整个中国佛教的方法论依据。本次出版,以金陵刻经处本为底本,全书核校原文,约请专业学者为其出注、翻译,以为读者提供阅读的较好的读本。
-
解读敦煌·法华经故事贺世哲 著为什么法华经借比喻阐明妙法?为什么法华信仰流传广泛?为什么佛陀的结局是涅?为什么涅槃信仰遭受抵触?为什么维摩诘游戏于人间?为什么名士推崇维摩诘经?《解读敦煌·法华经故事》专门介绍敦煌经卷中的法华经画卷,解释细密周到,配以精美的图片,文字优美,资料可靠,是研究敦煌的重要参考读物。
-
佛堂讲话道源法师 著道源法师关于念佛的完整开示,包括对念佛的目的、方法、功德等的详细的讲解,为修行净土宗的修行者提供了如何正确念佛的方便法门。